文/ 廖世亮(贛縣區農業農村局)
贛縣區各鄉鎮、各單位結合黨史學習教育,組織黨員志愿者服務隊,帶頭帶領村民領種早稻任務。在大田翻耕、播種育秧、大田移栽等生產環節,處處可見一面面黨旗插在田埂上,一群群紅馬褂活躍在田間地頭。韓坊鎮、陽埠鄉充分發揮黨員干部的示范引領作用,個個帶頭領種。長洛鄉均源村在換屆中新當選的村黨支部書記兼村主任賴聲堯是位“90”后,他率先領種了10畝早稻任務。當父親得知兒子要種田的消息后,專門從縣城趕回老家,協助從未種過田的兒子組織春耕備耕和早稻育秧。田村鎮每個村都建立了早稻生產黨員示范基地。
針對有些偏遠村落農村勞動力大批外出,無人耕種的現實問題,各鄉鎮通過引進培育種糧大戶途徑,支持土地向大戶流轉,將規模種植補助等扶持政策向大戶傾斜,推進早稻生產任務全面完成。大埠鄉引進省內余干縣種糧大戶連片種植近1000畝;長洛鄉培育引進100畝以上大戶8戶,種糧面積計2450余畝,其中引進安遠縣等外地大戶4戶,培育本地大戶4戶。區農業農村局及時組織開展了全區水稻生產技術培訓班,并在江口鎮優良村組織現代化農業機械翻耕、整地、機插等現場作業演示。針對農田翻耕難度大、施肥打藥費勞力的問題,村“兩委”發揮集體經濟組織功能,積極利用農業機械作業,組織村、組機耕隊服務農田翻耕。大埠鄉下馬石村組織機耕隊對農戶種植早稻田塊提供無償翻耕服務。南塘鎮勞田村、湖江鎮中芫村等集體購置植保無人機,為本村水稻病蟲害防治提供統防統治服務。
在推進糧食生產工作中,各鄉鎮村認真收集基層群眾反映的一些實際問題,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及時解決群眾在糧食生產中遇到的難題。區委辦在黨史學習中,得知所掛點幫扶的南塘鎮黃屋村急需早稻栽插勞力,立即組織機關黨員志愿者與鎮村干部一道,直接下到田里幫助當地群眾做好早稻栽插。區農業農村局踐行“學黨史、辦實事”,在三溪鄉寨九坳村利用水泵幫助村民抽水灌溉,解決早稻栽插缺水問題。在湖江鎮堯口村,為了把多年荒蕪的耕地復耕種水稻,群眾反映農機開不進田里的情況,鎮村干部研究部署新修了4條機耕道,解決了農機下田問題。在白鷺鄉,群眾反映旱情嚴重,早稻生產普遍缺水問題,鄉黨委政府迅速拿出措施,對投入5000元以下的急需完善的水陂、水圳修復和農機下田口修筑等小項目,由駐村鄉領導協同村干部到實地現場決定先行施工,加快問題解決。為解決稻谷曬干難問題,韓坊、長洛、王母渡等鄉鎮利用烤煙房作為稻谷烘干的應急措施,南塘、長洛等鄉通過村集體經濟投資建設了一批糧食烘干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