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禾雨,宗 斌,薛 軍,郭 濤
(國網江蘇省電力有限公司 檢修分公司,南京210000)
近年來隨著智能電網的迅速發展,高效開發并利用各種分布式能源已成為研究熱點。常見的分布式能源包括光伏發電、風電、燃料電池和地熱等[1]。分布式能源的配置區域通常臨近負荷側,其并入電網后既可以分擔發電廠的壓力,又可以省去輸變電的需求,高效經濟地實現綠色供電。盡管優勢明顯,但分布式能源在實際應用中的問題也很突出。其中最為顯著的就是輸出功率不穩定,易受外界因素的影響,具有較大的波動性[2]。因此,減小分布式能源并網后的功率波動,維護電力系統的可靠運行,長期以來一直是備受研究關注的熱點問題[3-4]。
近年來,為解決分布式能源并網應用中出現的問題,進行了很多相關領域的研究[5]。這些研究大致分為兩類:①從電網側出發,提出了許多類似于負荷預測的控制策略;②從分布式發電結構側出發,從硬件上使用了儲能系統,用于改善系統整體的供電可靠性,實現對功率波動的“削峰填谷”[6]。這就要求儲能系統能夠實現功率的雙向流動,同時具有較快的功率響應速度。
分布式發電儲能系統結構如圖1所示。分布式能源(如PV 光伏陣列、風機、燃料電池等),通過Boost 變換器連接到高壓直流母線上,蓄電池組通過雙向DC-DC 變換器與直流母線相連,最后直流母線經并網逆變器作用后實現并網,同時向本地負載供電[7]。蓄電池作為最常見的雙向能量源,其輸出電壓通常遠低于高壓直流母線。若通過串聯的方式提升輸出電壓容易影響供電可靠性,同時增加系統的體積成本。因此,需要能夠適應蓄電池輸出電壓范圍,具有寬增益特性的雙向DC-DC 變換器作為蓄電池組與高壓直流母線的功率接口,通過一定的SOC(能量管理)策略在實際工況下實現功率的雙向流動[8-9]。

圖1 分布式發電儲能系統結構框圖Fig.1 Structure block diagram of distributed generation energy storage system
傳統的Buck-Boost 雙向DC-DC 變換器,由于內部功率器件存在一定的寄生參數,影響了其增益范圍,使其在實際工況的應用中受到限制,而且功率器件容易工作在極端占空比狀態,降低了變換器的轉換效率[11]。因此,在儲能系統的應用研究中,雙向DC-DC 變換器的關注熱點在于如何獲得寬范圍的電壓增益[12-13]。故在此提出并設計了新型的寬增益雙向DC-DC 變換器,從理論原理上分析了變換器特性,最后通過仿真試驗驗證了所提變換器的可行性。
在此所提出的寬增益雙向DC-DC 變換器結構如圖2所示。

圖2 變換器拓撲結構Fig.2 Converter topology structure
圖中,Q1—Q4為有源功率開關,D1—D4分別為4 個功率開關內部各自的反并聯二極管;電容C1,C2和電感L 作為拓撲中的主要儲能元件,可有效提高電壓增益;Ulow為低壓側電壓;Uhigh為高壓側電壓;電容C3,C4分別為低壓接口、高壓接口的濾波電容。
2.2.1 升壓模式
根據主開關管Q1的通斷時間,可以確定變換器在升壓模式下的開關周期情況。在一個周期內,變換器的工作狀態可歸納為2 種,具體如圖3所示。
1)開關狀態1 其工作狀態如圖3a所示。Q1和Q3同時導通,Q2和Q4同時關斷;通過分析電流回路,輸入電源Uin通過Q1向L 充電。同時,C1通過Q1和Q3向C2充電;濾波電容C4向負載放電。
2)開關狀態2 其工作狀態如圖3b所示。Q2和Q4同時導通,Q1和Q3同時關斷;Uin與L 串聯,經Q2向C1充電。同時,Uin,L 與C2串聯,經Q4為C4充電,并將電能供給負載。


圖3 變換器升壓模式工作狀態Fig.3 Working state of converter in boost mode
2.2.2 降壓模式
參考升壓模式的分析方式,可以得到所提變換器在降壓模式下的工作狀態,具體如圖4所示。

圖4 變換器降壓模式工作狀態Fig.4 Working state of converter in buck mode
1)開關狀態1 其工作狀態如圖4a所示。Q2和Q4同時導通,Q1和Q3同時關斷;Uin通過Q4向L,C2和C3充電,同時向負載放電;C1經Q2向L 和C3組成的串聯支路放電。
2)開關狀態2 其工作狀態如圖4b所示。Q1和Q3同時導通,Q2和Q4同時關斷;C2經Q1和Q3向C1充電;L 將上一個狀態所儲存的電能經Q1供給負載,同時給C3充電。
假定功率開關Q1和Q3為主管,其導通時長為dT,則斷開時長為(1-d)T,將功率器件的寄生參數忽略不計,利用伏秒平衡原理,對電感L 與其他功率器件的電壓關系表述為

在各工作狀態下,其他電容的電壓關系為

結合公式(1)(2),可得高壓端口與低壓端口,即輸出電壓與輸入電壓的關系為

由升壓模式下變換器各工作狀態的電壓關系,可以算出拓撲中4 個功率開關Q1—Q4的電壓應力相同,均為輸出電壓的1/2,即

此外,可以推導出各個電容所承受的電壓應力同樣為輸出電壓的1/2,即

在此所提變換器與傳統Buck-Boost 雙向變換器的比較情況見表1。由表可知,所提變換器相比傳統Buck-Boost 雙向變換器,在電壓增益方面實現了翻倍,同時維持功率器件的電壓應力不變,即為輸出電壓的1/2。所付出的代價僅是增加了2 個功率開關和電容,成本未明顯增加,具有較高的性價比。

表1 本文所提變換器與傳統Buck-Boost 雙向變換器的比較Tab.1 Comparison between proposed converter and traditional Buck-Boost bidirectional converter
所提變換器控制策略原理如圖5所示。變換器整體基于電壓閉環控制,輔以能量管理(SOC,state of charge)算法,可以應對實際應用中的各種工況條件。PI 控制器將輸出電壓的設定值與測量值相減的結果進行誤差處理,在選通環節根據設定的SOC 策略,計算輸入功率與輸出功率差值,進而調整系統所需蓄電池的功率補償。最后,通過PWM 驅動信號發生器輸出開關信號控制功率開關的通斷,輸出接口即可得到目標電壓,構成一個完整的控制流程。

圖5 變換器控制原理Fig.5 Converter control schematic
為驗證所提變換器在實踐中的可靠運行,設計了額定300 W 的原理樣機。輸入電壓使用0~100 V可調直流電源模擬蓄電池工作,DSP 控制器選型為TMS320F28335,4 個功率開關所選取的MOSFET 型號均為IRF640N,電感L=200 μH,電容C1=C2=47 μF,C3=22μF,C4=100μF。
試驗條件以升壓模式為基礎,具體試驗參數:開關頻率fs=20 kHz,輸入電壓范圍為Uin=40~80 V,輸出電壓穩定在Uo=300 V,負載電阻R=300 Ω,即額定功率為300 W。
以升壓模式下的工作狀態為例。試驗條件為Ulow=60 V,Uhigh=330 V,電感電流iL與功率開關Q1電壓應力波形如圖6所示。

圖6 電感電流與功率開關Q1 電壓應力的波形Fig.6 Waveform of inductance current and voltage stress of power switch Q1
由于功率開關數量較多,此處以Q1的電壓應力與電感電流iL作為展示波形。當Q1關斷,即其兩側電壓為0 時,電感L 處于充電狀態,因此通過L 的電流iL上升;當Q1開通,加在其兩端的電壓應力為輸出電壓的1/2,同時電感L 放電,通過L 的電流iL下降。這一試驗結果驗證了關于變換器應力分析的正確性。
在電壓閉環的控制作用下,輸出電壓保持穩定,可以允許輸入電壓有一個較寬的可變范圍。當輸入電壓Uin從80 V 降至40 V 時,變換器的動態波形如圖7所示。由圖可見,在輸入電壓逐漸降低的過程中,輸出電壓穩定維持在300 V 不變,其對應的電壓增益也從不到3.75 倍增加到7.5 倍。由此證明,如果將變換器應用在儲能系統中,所提變換器可以匹配大多數不同電壓的蓄電池作為輸入源,同時維持母線電壓穩定的作用。

圖7 輸入電壓降低過程中變換器的動態波形Fig.7 Dynamic waveform of converter during input voltage reduction
在Ulow=48 V,Uhigh=300 V,不同輸出功率下變換器的效率對比如圖8所示。圖中,2 條曲線分別為升壓和降壓模式下,變換器以100~300 W 的輸出功率Po,通過橫河Yokogawa T500 功率分析儀測量得到的試驗效率結果。

圖8 不同輸出功率下的變換器效率Fig.8 Converter efficiency under different output power
由測量結果可見,無論是升壓模式還是降壓模式,試驗效率均隨著輸出功率的提高而升高,即在Po=300 W 的情況下,升壓模式的最高效率為95.9%,降壓模式的最高效率96.5%。即使在Po=100 W 的情況下,變換器的最低效率也有91.6%。效率曲線所展現出的趨勢證明,變換器損耗并沒有隨著功率的升高而出現明顯的增大,因此變換器的固有損耗在總損耗中比例較高。
所設計的具有寬增益特性的雙向DC-DC 變換器,接口于分布式發電儲能系統中蓄電池與高壓直流母線之間。控制策略包括了PI 電壓閉環控制和能量管理算法,從而變換器可以適應至少40~80 V 的蓄電池電壓范圍,同時將直流母線電壓精確地穩定在300 V,改善分布式能源功率波動性大的問題,實現對功率的“削峰填谷”。本文對于所提變換器的性能分析內容有限,涉及變換器的建模和損耗分析等工作尚待進一步完成[14],后續研究將圍繞這一問題進行更加深刻的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