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羽捷

①
在倫敦,想要確定位置極其簡單——使用Postcode(郵政編碼)。只要你留下一連串字母和數字,再加上建筑物的名稱或數字,郵遞員就能送信、送包裹上門。
現在有了手機地圖APP,只要輸入起點和終點的郵編,地圖就可以算出最節省時間的路線、最經濟的路線、換乘最少的路線以及每條路線所花費的時間和金錢等。
在英國,處處都需要使用郵編,如果你的郵編有所改動,必須第一時間通知你的銀行和其他關聯機構。與其他許多國家郵政編碼系統不同,英國的郵政編碼很容易解碼,并且具有很強的地理描述性。
英國大約有170萬個郵政編碼,為了保證正確率,這個數字一直在變化。每個月大約有2750個郵政編碼被創建,同時2500個郵政編碼被終止使用。全英國約有3000萬個實際地址或投遞點,平均1個郵編分配給17個投遞點。郵政編碼被廣泛地應用于各個地方,使英國人的生活比想象的更加快捷方便。
郵編雖然只是英國人生活方式中的一個小細節,但卻相當重要。在郵政編碼的幫助下,英國人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將任何東西運送到各自的主人手上。英國人如此強調郵編,我常常懷疑這是他們的理性和熱愛規則的基因在作祟——一定要把事情放到自己設定的框架中,不喜歡混亂,不能忍受沒有規則。
②
這一切都始于維多利亞女王統治時期。在整個19世紀,倫敦的人口增長迅速。1800年,倫敦的人口只有100多萬;但到了1900年,人口已超過600萬。郵政編碼的數量反映了人口的增長。1854年,時任郵政局長查爾斯·坎寧成立了一個委員會,委員會對如何更好地劃分倫敦各區域做了研究,以便更有效地進行郵件的分發。這個問題并不簡單,1856年,倫敦約300萬人口收到了共1億多份郵件。這項研究項目由羅蘭德·希爾爵士領導,他們研究決定,以圣保羅大教堂附近的中央郵局為中心,畫了一個半徑為12英里的近似圓形的區域,倫敦以此被劃分為10個區。
從那個時候起,倫敦的郵編就變得簡單明確,有方向感。郵編分為兩部分——外碼和內碼,第一部分是外碼,以字母和數字組成,根據所處位置在倫敦的方位而定;第二部分的內碼由一個數字和兩個字母組成,數字根據區域名稱而定,兩個字母根據具體街道名稱而定。
因此,從理論上講,任何英國的地址都可以通過房屋號碼(或名稱)和郵政編碼來識別。郵政編碼已不僅僅是幫助處理郵件的工具。隨著郵政編碼被嵌套到各部門、地區和區域中,它已經成為定義地理位置的一個方便的標簽。
英國國家統計局制作了一個目錄,目錄中包括所有當前正在使用和終止使用的英國郵政編碼,并與英國的各種行政地理相匹配。這個參考源將郵編與人口普查以及其他人口數據聯系起來。
③
在倫敦,很多人喜歡問你的郵政編碼,不要誤會,人家不是想給你寫明信片、寄禮物,他們只是想通過問你的郵編來間接了解你的經濟情況,因為這要比直接問你的收入更有禮貌。
每個倫敦人心中都有一張自己關于郵編的地圖。雖然在英國,口音、衣著和名字仍然可以透露出很多關于“你是誰”的信息,但郵政編碼有著更為強大的威力。
倫敦的“老錢”(繼承祖業的家庭)幾乎都住在Kensington、Chelsea和Mayfair這三個區域,它們覆蓋著倫敦“最貴”的幾個郵編——以SW3開頭的切爾西區、以SW7開頭的南肯辛頓區和騎士橋區、以SW1開頭的威斯敏斯特區和貝爾格萊維亞區,以及 W1K、W1J開頭的梅菲爾區。
給所在地址編號是現代文明的產物。就像給每個人配以身份證號一樣,看似冰冷,卻高效,非常符合現代社會的需要。
英國國家統計局對居民大規模人口調查后發現,郵政編碼與收入有關,這為商業活動提供了參考價值。
但讓人產生恐慌的是,英國高等教育局(HEA)已經開始使用個別學生的郵編和人口普查的小地區貧困指數來確定其社會、經濟地位。一些調查中還顯示,郵編還間接影響了學生們上什么大學、學什么專業,以及在第一份工作中的收入。某種程度上,郵編決定著英國年輕人的一生。
郵編不僅意味著英國人的過去,還預言了英國人的未來。這就不難理解,為什么英國人要如此“迷信”郵編了。原來,郵編才藏著英國人最大的秘密。
(岐岐摘自《讀者·原創版》2021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