茍利軍 黃京一


自從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發(fā)射的行星探測航天器——開普勒太空望遠鏡2018年退休后,其繼任者“凌日系外行星勘測衛(wèi)星”(簡稱“苔絲”)就被人們寄予厚望。
“苔絲”的主要目標,是在開普勒發(fā)現(xiàn)的基礎上,繼續(xù)搜尋太陽系以外的“新世界”,掃描超過20萬顆太陽系附近的明亮恒星,以尋找圍繞它們公轉的行星及其上可能的生命跡象。
2020年年初,NASA發(fā)布公報說,“苔絲”發(fā)現(xiàn)了一顆與地球大小相近且位于宜居帶的系外行星——TOI 700 d。
據法新社報道,2019年年底被送入太空的歐洲CHEOPS太空望遠鏡也被用于測量系外行星的密度、構成和大小。
人類探尋系外行星和系外生命的腳步,一刻不停息。
在太陽系外看到地球的影子
系外行星,顧名思義就是指人類居住的太陽系之外的行星。過去的一百年間,人類利用各種先進的望遠鏡已經幾乎看到了宇宙的爆炸之初,發(fā)現(xiàn)了無數令人驚嘆的天體,然而,探測到系外行星卻只是最近20多年的事情。
自從人類誕生于這個藍色星球,就開始用雙眼觀察星空。在長期的觀測中人們發(fā)現(xiàn),除了太陽和月亮之外,有一些天體比較特別。相較很多其他天體,它們在天空中的位置會發(fā)生變化,古希臘人因此就把這些位置會發(fā)生較大變化的天體稱之為行星,直譯就是“漫游者”。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天體,就是位置相對固定的恒星。
大概有不少人自小就聽過漢代天文學家張衡夜晚數星星的故事。當時他能看到的星星,數目也就三四千個。他當時看到的星空,和將近2000年后我們今天所看到的星空,并無太大差別。只是因為城市燈光的緣故,肉眼可見的星星數目少了一些。
不過,憑借望遠鏡,人類還是看到了更遠更廣的宇宙。這要歸功于400年前意大利科學家伽利略。1609年,伽利略精心研究了望遠鏡工作原理,制作出了自己的第一架口徑3.7厘米的望遠鏡。
之后,口徑更大、威力更強的望遠鏡不斷被制造出來,幫助人類看到了更多的天體。人們發(fā)現(xiàn)太陽系內存在著更多的行星和其他小天體。而在太陽系外,竟然還存在著數以億計的恒星,它們共同構成了我們的銀河系。
到了上世紀20年代,美國天文學家哈勃又發(fā)現(xiàn)銀河系外存在著數目眾多類似于銀河系的天體,那就是河外星系。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天文學家,1990年NASA發(fā)射的太空望遠鏡就以他的名字命名。
1995年年底,哈勃望遠鏡指向了大熊座看似無物的一塊針尖大小的區(qū)域,這就是后來聞名于世的哈勃深場。在這張小小的照片中,竟然包含了數千個大小不一、和銀河系類似的星系。人類第一次知道,宇宙包含了如此眾多的星系,宇宙中恒星的數目竟然比地球上沙粒的數目還要多。
就在這年的11月,瑞士的米歇爾·馬約爾和迪迪埃·奎洛茲發(fā)現(xiàn)了第一顆圍繞類日恒星運行的系外行星飛馬座51b,從而拉開了系外行星和系外生命探測的序幕。這對師徒也因這一發(fā)現(xiàn),獲得了2019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是他們,讓我們在太陽系外看到地球的影子。
尋找系外生命
為何天文學家要一直尋找系外行星?或許是來自人類對于有無地外生命的好奇。自古以來,人類就非常想知道地球之外有無類似于人類的高等智慧生命,或其他簡單的生命形式。
火星和地球的很多相似之處,讓地球人一直以為火星是有生命存在的。19世紀火星“運河”的發(fā)現(xiàn),讓當時很多人相信火星之上存在火星人。20世紀30年代電臺播報火星人入侵地球的新聞,讓不少人驚慌失措,信以為真。然而最近幾十年,對火星高空和表面直接探測發(fā)現(xiàn),火星是一片貧瘠的土地,幾乎寸草不生,盡管很可能在幾十億年前存在過水和海洋。
太陽系之內,與地球最為相似的星球莫過于金星。然而,厚重的大氣層使它的表面溫度達到400多攝氏度。據我們所知,根本沒有生命存在的可能性。
許多國家通過發(fā)射不同的探測器,在更遠的星球上尋找生命的蹤跡。土衛(wèi)二、木衛(wèi)二都表現(xiàn)出存在生命的可能跡象,然而,人類并沒有探測到有關生命的直接跡象。
于是,人類寄希望于一個更大的世界。那就是在系外行星里尋找系外生命。
在探測器發(fā)射之前,科學家們就從理論上討論了應該去什么樣的地方尋找生命。液態(tài)水被認為是地球生命出現(xiàn)的必不可少的條件。所以上世紀50年代初,根據對地球生命的理解,科學家們提出了宜居區(qū)的概念,認為對于一個特定的恒星,只有在距其不遠不近、位置適中的行星上,液態(tài)水才有可能存在,生命才有可能存在。在對生命缺乏更深了解的情況下,這個依據成為人們探索系外生命的起始點。
由于宜居區(qū)處于位置適中的地方,所以選擇宜居區(qū)的方法也被稱為“金鳳花原則”。金鳳花姑娘是美國傳統(tǒng)中的童話角色,她喜歡不冷不熱的粥、不軟不硬的椅子等一切“剛剛好”的東西,所以,美國人常用“金鳳花姑娘”形容“剛剛好”。
之前對于生命的尋找,科學家們并沒有把著眼點放在恒星上。而最近,有科學家將“金鳳花原則”應用于恒星,根據恒星的數量、壽命、高能爆發(fā)產生的頻率等,提出K型恒星的行星更適合孕育生命,這類恒星也被稱為“金鳳花恒星”。
銀河系主要存在三類恒星:G型類日恒星;質量比太陽小、溫度比太陽低的K型恒星;比K型恒星更暗、溫度更低的M型恒星。
之前有科學家在尋找M型恒星周圍的宜居區(qū),因為這類恒星更暗,更容易觀測到其行星。但此類行星距離中心的恒星很近,所以很容易被其恒星潮汐鎖定。這意味著此類行星的一半總是處于白天,溫度很高,另外一半總是處于黑夜,溫度極低,例如2016年發(fā)現(xiàn)的比鄰星周圍的行星。在這樣極端惡劣的環(huán)境中,很難想象會有生命存在。
而K型恒星沒有活躍的磁場產生強X射線、紫外線輻射以及高能爆發(fā),因此它們爆發(fā)耀斑的頻率很低,其行星受到的致命X射線輻射,大約是那些M型恒星宜居區(qū)內行星的百分之一。
然而理論終究是理論,被稱為“金鳳花恒星”的K型恒星是否孕育生命,還需要以后的觀測來驗證。
人類能否實現(xiàn)星際移民?
到目前為止,天文學家通過各種方法已經找到了10多個類似地球,且處在宜居區(qū)當中的行星。但這些行星上有無生命、有無液態(tài)水,我們并不知道。因為它們還是過于遙遠,人類目前的望遠鏡很難直接看到這些星球上的種種細節(jié)。未來,或許我們可以通過一些間接的方式判斷。未來可能出現(xiàn)的強大的望遠鏡,無論是地面的還是空間的,都可能幫到人類。
在美國科幻大片《星際穿越》里,當地球面臨災難時,宇航員借助蟲洞,去遙遠的宇宙尋找適合人類居住的地方,結果沒有找到。而目前天文學家們所做的,就是為未來的人類移民提前選擇目標。在電影當中,人類可以借助蟲洞從太陽系內快速抵達遙遠宇宙的某個地方。但現(xiàn)實中,星際旅行技術比尋找適合居住的系外行星更富挑戰(zhàn)性。
米歇爾·馬約爾被人問到“未來人類是否可以實現(xiàn)星際移民”時,回答是悲觀的。因為在他可見的技術發(fā)展之下,人類很難在短時間內飛出太陽系、抵達距離我們最近的比鄰星。按照估算,最快的探測器也需要幾萬年時間才能抵達比鄰星。即使以《流浪地球》當中的5%的光速,也需要大約2500年才能抵達。
2018年年底,中國科幻作家劉慈欣獲克拉克基金會“想象力服務社會”獎時說,雖然科幻小說不能預測未來,只能展示未來的多種可能性,但沒有“星際旅行”的未來是陰暗的。他鼓勵人們運用無窮的想象力,推動宇宙探索和星際移民。
(余余摘自《環(huán)球》2020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