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昭青


形形色色的恐懼癥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北彼挝膶W家周敦頤的名篇《愛蓮說》讓很多人喜歡上了蓮花這種植物。在美麗的花朵凋謝后,藏有蓮花雌蕊的蓮蓬在受精后逐漸膨大。蓮蓬表面有很多蜂窩狀孔洞,每個孔洞內生有1枚蓮子。
但是,蓮蓬上面密密麻麻的孔洞會讓一些人感到害怕。通常人們把這種癥狀稱為密集恐懼癥(又稱密集物體恐懼癥),它的具體表現是,患者看到密集排列的相對小的物體會頭暈、惡心、頭皮發麻。
能夠引發密集恐懼癥的物體多種多樣,有蓮蓬、蜂巢、草莓、發泡巧克力、坑坑洼洼的墻磚、擠在一起的蟲卵、臉盆中的肥皂泡,甚至包括洗完澡后身上掛著的密密麻麻的小水珠等。
密集恐懼癥患者的數量正在逐漸增多,在網絡上,我們可以找到很多聲稱可以檢測和診斷你是否患有密集恐懼癥的圖片。但是,這種方法并不準確,很多時候具有誤導性。除了密集恐懼癥之外,已知還有幾十種恐懼癥。如蜘蛛恐懼癥,這是一種對蜘蛛的極端或非理性恐懼;還有小丑恐懼癥、犬恐懼癥和血液恐懼癥(暈血癥)等。
諾貝爾獎創始人、瑞典科學家阿爾弗雷德·諾貝爾患有一種少見的活埋恐懼癥,他非常害怕被活埋。以至于他在遺囑中特意交代,死后讓醫生割斷他的動脈,確認他死亡后,再將其遺體在火葬場焚燒掉。之所以諾貝爾會有如此想法,是因為那個時代醫學比較落后,醫生往往無法分辨患者是真的死亡,還是僅僅陷入深度昏迷。
不過,密集恐懼癥并不是醫學界提出的術語。美國精神醫學學會出版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是診斷精神疾病的權威指導手冊,該手冊并沒有收錄這一術語。據說,這個詞是一名患有這種恐懼癥的女性所創造的。
恐懼的進化
美國埃默里大學的心理學家斯特拉·洛倫索說,關于密集恐懼癥的一個困惑是,那些讓人不安的圖案或圖片并沒有明顯的威脅性。除了個別恐懼癥(如血液恐懼癥)似乎是天生的以外,恐懼癥通常被認為是后天習得的。例如,有的人小時候被狗咬過后,可能從此對狗產生恐懼?!耙怀簧咭?,十年怕井繩”說的也是這種情況。
但是,讓人難以理解的是:一些明顯無害的場景和物體如何引發這種被夸大的恐懼?例如,一些具有密集恐懼癥的人對蓮蓬或充氣巧克力感到焦慮,但這些東西可能從沒有帶給過他們糟糕的體驗。
20世紀80年代,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的心理學家邁克爾·庫克和他的同事對恒河猴進行了實驗。他們發現,實驗室人工飼養的猴子看到蛇的圖片不會害怕,因為它們從來沒有見過蛇,所以圖片對它們沒有影響。但這些猴子在觀看了野生猴子對蛇的恐懼反應的視頻后,再次看到蛇的圖片時,它們也表現出了同樣反應。然而,當心理學家試圖用同樣的方法讓實驗室里的猴子對花朵產生恐懼時,他們失敗了。心理學家偽造了野生猴子面對一朵花做出恐慌表情的視頻,但不管讓實驗室里的猴子觀看多少遍視頻,它們都不會做出恐慌的反應。與害怕蛇不同的是,進化讓猴子沒有理由去害怕無害的花朵。
密集恐懼癥的根源
為了進一步了解恐懼產生的原因,洛倫索向志愿者展示了各種各樣的圖片。有些圖片會引發密集恐懼癥,如海綿和蜂;有些圖片會讓大多數人產生恐懼反應,如蛇和蜘蛛;還有一些圖片是中性對照物,如蝴蝶和咖啡豆。研究人員詢問志愿者看到每張圖片時的感受,還用眼動儀測量了志愿者瞳孔的大小,以研究志愿者眼睛的無意識變化。
當志愿者看到蜘蛛和蛇時,他們的瞳孔會擴大。這是機體的一種名為“戰斗或逃跑”的應激反應,這時交感神經系統使瞳孔擴張。與之相反,據說能引發密集恐懼癥的圖片,卻讓那些以前沒有密集恐懼癥的志愿者的瞳孔縮小了。這是一種被稱為“休息和消化”反應的標志,這種反應由單獨的副交感神經系統驅動,它使瞳孔周圍的肌肉收縮。副交感神經系統不是由外部威脅刺激的,而是由厭惡感刺激的。
因此,研究人員認為,密集恐懼癥的根源不是恐懼,它更可能是由厭惡引發的。
奧地利格拉茨大學的臨床心理學家安妮·席恩勒對40名自診斷為密集恐懼癥的志愿者進行了測試。大多數志愿者反饋說,他們看到那些密密麻麻的孔洞時,他們的主要情緒是厭惡而不是恐懼。而且他們還產生了摧毀這些圖案的沖動,因為它們看起來太丑了,這是恐懼癥患者的典型癥狀。
很多時候,厭惡反應可能是人類的一種自我保護措施。例如,蜘蛛恐懼癥患者對蜘蛛的厭惡感,可以保護其免受一些有毒的小型爬行動物叮咬。
如果說人們對蜘蛛的厭惡可能有一個合理的甚至是關乎進化的解釋,那么人們對孔洞的厭惡感又是從哪里來的?連恒河猴都不會對花朵產生恐慌,為什么有些人會害怕蓮蓬呢?這可能和圖案本身有關。
英國埃塞克斯大學的心理學家阿諾德·威爾金斯是研究引發癲癇和偏頭痛的視覺刺激方面的專家,威爾金斯認為密集恐懼癥也可能是由視覺刺激引起的。例如,對一幅蓮蓬圖片中的明暗對比進行數學分析,可揭示出一種特殊的視覺特征。具體來說,觸發密集恐懼癥的圖像具有規律性重復的高對比度。
威爾金斯提出,這種視覺特征會讓人對日常物品或沒有威脅性的圖片做出厭惡反應,因為它們與一些世界上毒性最強的動物(包括藍環章魚、巴西漫游蜘蛛和箭毒蛙)的皮膚、鱗片和外殼上的圖案和標記具有相同的特征。對于這種解釋有兩種反對意見:首先,許多有毒的生物并沒有這樣的圖案;另外,這種行為植根于遙遠的進化歷史,是無法被檢驗的。
荷蘭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學的湯姆·庫普弗改進了這一觀點。他說,密集恐懼癥的厭惡反應并不是針對危險的動物,而是針對討厭的疾病和寄生蟲。許多疾病——麻風病、天花和斑疹傷寒——會在皮膚上產生圓形或不規則的膿皰簇。如果早期人類避開有這些標記的人,他們會從中受益。這樣,人類逐漸形成了一種對某些類型的孔洞和密集物的厭惡,因為它們可能會帶來疾病風險。
然而,在密集恐懼癥患者中,這種機制被夸大,并溢出到對無害圖案不必要的過度反應。相對恐懼,厭惡的反應更難改變。目前,對于患有密集恐懼癥的人,還是以心理治療為主。
(摘自《科學畫報》2020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