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條件不起訴,附的是什么條件?據了解,檢察機關圍繞涉罪未成年人的認知偏差、行為偏差等因素,結合犯罪原因、回歸社會的具體需求等,分別設置了有針對性的附帶條件并制訂合理的幫教計劃。也就是說因人而異,對癥下藥。
3月3日,最高人民檢察院發布信息,2013年以來,各地檢察機關適用附條件不起訴的人數已達4.6萬余人。也就是說,8年來,有4.6萬余名未成年人涉嫌犯罪,但沒有被檢察機關起訴,最后絕大多數也不用負刑事責任。這到底是怎么回事?
哪些案子未成年人涉嫌犯罪了,檢察機關會附條件不起訴
2012年修訂的《刑事訴訟法》在“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訴訟程序”專章中確立了附條件不起訴這項特別訴訟制度,即對于未成年人涉嫌刑法分則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規定的犯罪,可能判處1年有期徒刑以下的刑罰,符合起訴條件,但有悔罪表現的,檢察機關可以作出附條件不起訴決定。刑法分則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規定的犯罪為:侵犯公民人身權利、民主權利罪,侵犯財產罪,妨害社會管理秩序罪。
那么,哪些案子未成年人涉嫌犯罪了,檢察機關會附條件不起訴?3月3日,最高檢以“對涉罪未成年人附條件不起訴”為主題發布了5個指導性案例,可以用來一探究竟。
如胡某某搶劫案中,17周歲的高中學生胡某某,某晚到一家副食品商店,用電擊器威脅店主方某某并索要錢款,致方某某輕微傷。之后,方某某將電擊器奪下,胡某某逃跑,未劫得財物。歸案后,胡某某的家長賠償了受害人全部損失,獲得諒解。檢察機關開展社會調查、經綜合評估后,對胡某某作出附條件不起訴決定,考驗期1年。
又如莊某等人敲詐勒索案中,莊某等5人均為職業高中在讀學生。莊某因受害人焦某給其女友發曖昧短信,遂與另外4名同學合謀,用微信把受害人約至酒店房間,逼迫焦某寫下1萬元的欠條,實際拿到5000元。案發后,莊某等5人的家長在偵查階段賠償了受害人全部損失,均獲得諒解。在聽取公安機關、受害人意見后,檢察機關對這5人作出附條件不起訴決定。
據最高檢第九檢察廳廳長史衛忠介紹,近年來,附條件不起訴適用人數逐年上升。
2020年前11個月,對未成年人決定附條件不起訴的有9401人,附條件不起訴適用率達19.9%。
不起訴附的是什么條件
說到這里,一些人不免有疑問:附條件不起訴,附的是什么條件?
就拿這次發布的5個案例來說,檢察機關根據社會調查情況,圍繞涉罪未成年人的認知偏差、行為偏差、不良人際關系和情緒管理、心理創傷等導致犯罪的各種因素,結合犯罪原因、回歸社會的具體需求等,分別設置了有針對性的附帶條件并制訂合理的幫教計劃。
也就是說因人而異,對癥下藥。比如,在一起詐騙案中,5名涉罪未成年人都是高中生,檢察機關針對5人各自特點分別設置了個性化附帶條件:鑒于李某父母疏于管教,親子關系緊張,特別安排追尋家族故事、追憶成長歷程以增強家庭認同感和責任感,修復家庭關系;鑒于包某性格內向無主見、極易被誤導,便安排其參加“您好陌生人”志愿服務隊,同時對其進行“朋輩群體干擾場景模擬”小組訓練,通過場景模擬,幫助其向不合理要求勇敢說“不”等。
附條件要附多久?史衛忠表示,根據《刑事訴訟法》規定,需要設置6個月至1年的考驗期。在此期間,被附條件不起訴的未成年人要遵守相關規定,并按照檢察機關的要求接受矯治和教育。
考驗期間,未成年人實施新的犯罪、發現漏罪、違反治安管理規定或者檢察機關所附條件情節嚴重的,將撤銷附條件不起訴決定,依法提起公訴。沒有上述情形,考驗期滿的,檢察機關將依法作出不起訴的決定。
這次發布的5個案例中,就有一起撤銷后起訴的案例,即唐某等人聚眾斗毆案。據悉,唐某因違反考察機關附條件不起訴的監督管理規定被撤銷附條件不起訴決定,后被判處有期徒刑8個月。
受害人不同意不起訴怎么辦
另外一個疑問是:如果受害人不同意檢察機關對涉罪未成年人附條件不起訴,怎么辦?檢察機關還可以進行附條件不起訴嗎?
史衛忠表示,根據《刑事訴訟法》規定,檢察院在作出附條件不起訴的決定前,應當聽取受害人的意見。如果受害人對檢察院作出的附條件不起訴決定不服,可以在收到決定書后7日內向上一級人民檢察院申訴。
也就是說,《刑事訴訟法》賦予了受害人對附條件不起訴的程序參與權,以及通過申訴尋求救濟的權利。
實踐中,檢察機關對受害人的意見非常重視。如果沒有特別充分的理由,檢察機關一般是會采納受害人意見的。
史衛忠表示,檢察機關會盡可能地鼓勵、說服涉罪未成年人及其法定代理人通過認罪認罰、賠償損失、賠禮道歉等方式獲得受害人諒解,把保護受害人對附條件不起訴的救濟權轉化為事前對其權益的關注和尊重。促使受害人對涉罪未成年人諒解或雙方達成和解,成為檢察機關作出附條件不起訴決定前的重要工作。
(《瀟湘晨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