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3公里長的小路上,站滿了招工的制衣廠老板。他們拿著各種衣服樣品,舉著牌子等著工人挑選。以前的招聘現場,都是工人排排站,等著老板來挑。現在卻反過來了,老板街頭排隊被工人挑。“工人挑老板”背后折射出哪些問題?
老板街頭排隊被工人挑
近日,一則“老板排隊等著被工人挑”的新聞引發關注。報道說,在服裝加工廠林立的廣州康樂村,招聘市場出現了老板排長隊等著被工人挑的場景,“一條3公里長的小路上,站滿了招工的制衣廠老板。他們拿著各種衣服樣品,舉著牌子等著路過的工人挑選”。
以前的招聘現場,都是工人排排站,等著老板來挑。現在卻反過來了,老板街頭排隊被工人挑。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制造業陷入用工荒,其實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了,這是近幾年整個行業的普遍現象。以前是年初招工難,現在是常年都處于工人嚴重不足的狀態,所以就一年四季都在招工。
不過十多年,制造業的招工就來了大反轉。十幾年前,進工廠還是很多年輕人的首選之一,如今年輕人卻都不愿意去工廠。
年輕人為何不愿進工廠
年輕人為何不愿進工廠?
首先是這一代年輕人心態的變化。這一代年輕人,普遍家庭條件不錯,沒有吃過多少苦。所以,寧愿干一些輕松的工作,即使工資低都沒關系。
其次是工作可選性非常多。隨著數字化浪潮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方式、獲取資訊的便捷程度都與以往大不相同,產業數字化之下,新興行業涌現,就業市場的結構亦就此改變。從前只有一條路的“工人”后備役們,如今有了更多的選擇。
一方面,勞動者除了進工廠還有更多方向,包括外賣騎手、快遞員、網約車司機等;另一方面,工人“藍領”轉型做辦公室“白領”也成為了可能。
第三是薪資待遇不好。現在不少工廠開出四五千的工資,實際上并沒有這么多,底薪大概都是2000多,然后要加班加點,非常辛苦。
最后是工作環境不行,工廠勞動強度大,社會地位低,工作環境臟亂差是普遍現象,還有就是沒什么保障。
總的來說,“老板街頭排隊被工人挑”更多折射了當前就業觀念的轉變。隨著勞動者文化水平的不斷提高,他們在就業上不再只是單純地考慮薪酬待遇的高低,還會綜合考量工作的成長空間、環境、興趣等因素。
倒逼企業轉型升級
相對于勞動者就業觀念的轉變,一部分傳統勞動密集型企業卻依然延續陳舊的用工模式,不是通過提高勞動生產率來提升利潤,而是主要依靠廉價勞動力來盈利。對勞動者來說,此類企業因為成長空間有限、就業環境較差,已經失去了吸引力。
如何看待就業觀念轉變和用工結構性短缺之間的矛盾?
一方面,這會倒逼相關企業轉變觀念,不斷提高生產技術和效率,改進用工模式,創造更好的就業環境,提供良好的個人成長空間,并給予勞動者合理的薪酬待遇,以此紓解用工短缺問題。
另一方面,年輕一代的勞動者,也不能好高騖遠,而是要根據自身條件和特長等方面情況來擇業、就業。不妨先就業后發展,逐步實現自己的職業規劃。
(《南方日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