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裝攝像頭有時會給公眾帶來極度不適。比如,有的飯店在食客毫不知情的情況下,將餐廳里的一切“直播”出去;有的公交、地鐵的攝像頭清晰到可以拍下乘客手機短信的內容;有些本該由相關單位和部門掌握的視頻意外或人為流出……
2月27日,一則“海底撈在包間里安裝攝像頭”的消息引發網友熱議。安裝攝像頭,本為安全、方便,卻引發“不安全”之憂。
包間內安裝攝像頭并不罕見
記者走訪部分品牌餐飲企業發現,飯店包間裝攝像頭的現象并不罕見。不過,部分包間內沒有“內有監控”等相關提示。
安裝了攝像頭的門店也表示,主要是為了防止客人丟失東西,方便找回。
對于包間內安裝攝像頭一事,海底撈此前曾表示:為保障消費者用餐安全,各門店會結合門店特點安裝監控設備。同時,海底撈表示注重保護顧客隱私,公司對監控管理設有相關的制度、流程,且通過技術手段強化管控,保障消費者權益。
實際上,不僅僅是公共場所,隨著智能家居的發展,一些帶有自動錄入和攝像功能的可視門鈴也逐步進入我們的日常生活。
記者在網購平臺搜索發現,多款銷量靠前的產品有“監控貓眼,遠程看家”“高清夜視,門口漆黑也清晰”“AI人臉識別,隨時告知來訪者身份”“高清拍攝,云存儲”等介紹,并宣稱功能仍在不斷升級。
頻頻引發爭議
然而,安裝攝像頭有時會給公眾帶來極度不適。比如,有的飯店在食客毫不知情的情況下,將餐廳里的一切“直播”出去;有的公眾在民宿、酒店入住時發現“針孔攝像頭”;有的公交、地鐵的攝像頭清晰到可以拍下乘客手機短信的內容;有些本該由相關單位和部門掌握的視頻意外或人為流出;有些地方在出租車內安裝攝像頭也曾引發爭論。
此外,有人還因為安裝攝像頭鬧到了法院。今年1月底,江蘇省高級人民法院審結的“可視門鈴侵犯鄰居隱私案”引發廣泛關注。
家住無錫的張某與吳某是對門鄰居。2019年,吳某給家中大門安裝了可視門鈴。但張某與吳某兩家入戶門最近距離僅1.56米,張某出入自家房屋需要經過吳某門口,其進出房屋的規律、狀態等信息均可被吳某家的可視門鈴記錄。假如張某敞開家門的話,屋內狀況都在吳某門鈴的監控及攝錄范圍內。張某認為,吳某家的可視門鈴嚴重侵犯了他的個人隱私。為此,張某將吳某訴至法院。
無錫市梁溪區人民法院經審理認為,吳某安裝可視門鈴雖是為了保護自己的人身及財產安全,但行為已構成對張某隱私權的侵犯,遂判決吳某拆除可視門鈴,并刪除相關影像資料。
類似擔憂并不鮮見。家住南京市棲霞區燕子磯街道的市民汪先生最近也遇到了這樣的問題。他稱,去年底,鄰居家裝了電子貓眼,正好與自家大門相對。“老小區一層兩戶,心里總有種感覺,有人在偷窺自己,真是渾身不自在。”
私采公共影像要謹慎
鄰里間共用的公共區域內,彼此是否獨立享有隱私權?住戶在自家門口安裝攝像頭之前,有沒有告知鄰居的義務?
江蘇省高級人民法院民事審判第一庭綜合組組長楊曉表示,今年1月1日實施的《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二條規定,“隱私是自然人的私人生活安寧和不愿為他人知曉的私密空間、私密活動、私密信息”,明確將“私人生活安寧”納入隱私權保護范疇。
然而,《民法典》對“私密空間”的范圍沒有作出具體界定。在楊曉看來,根據通常認知,在居民樓樓道內安裝攝像頭對居民出入公共通道、進出電梯的活動進行監控,會對居民的自由感造成一定的束縛,而不壓抑、不束縛的生活狀態也是私人生活安寧的重要組成部分。此外,“拍攝他人住宅等私密空間”則是侵犯他人隱私權的具體類型之一。
無錫市梁溪區人民法院法官助理馮慶明表示,隱私權作為一項具體人格權已經在司法實踐中得到廣泛認可。
有生效裁判指出,自然人的私人生活安寧與私人信息秘密依法受到保護,不允許他人非法獲悉、收集、利用和侵擾。居民安裝可視門鈴在保護自身居住安全方面具有一定合理性,但民事主體在維護自身合法權益時,也負有不妨害他人合法權益的義務,要在維護居住安全和尊重他人隱私權之間做好平衡。
那么,其他公共場所內的監控設備應不應該有?公眾的“攝像頭恐懼癥”怎么破?關鍵在于管和用,即讓攝像頭盡職盡責的同時,又不逾越邊界。關鍵時刻不掉鏈子、不成擺設,也不能成為一些侵權、泄密行為的“幫兇”。
在楊曉看來,如因采集人的原因發生被采集圖像泄露,涉嫌侵害他人個人信息權,采集人應當承擔法律責任;如因產品缺陷導致技術故障或黑客攻擊致使被采集的個人信息泄露或被非法使用,產品的生產者應當承擔產品責任,安裝者也有可能需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可見,要想消除人們的“攝像頭恐懼癥”,讓攝像頭成為破獲案件、維護社會治安和公共安全的有力助手,相關立法和規范的腳步應該再快一些,現有的一些法律和規定也應該盡可能完善和細化。
(《新華每日電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