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洋
1970年7月,粟裕訪問剛果返程時在法國停留了幾天,特地參觀了諾曼底登陸戰的遺址。他仔細查看了遺址地形,下到淺水處撫摸當年遺留的障礙物。眾人知道,這些事物勾起了將軍塵封20多年的回憶——未能實現的臺灣戰役計劃。
1970年7月,粟裕將軍率領軍事代表團訪問剛果,返程時在法國停留了幾天。作為一名軍事家,粟裕感興趣的是諾曼底登陸戰的遺址。
眾人驅車來到戰役遺址,當得知這里有一個紀念館時,粟裕便請教解說員一些問題:盟軍登陸時用了什么工具?盟軍建造的塞納灣人工港是什么情況?灘頭的水泥墩子為什么能浮動?如何讓它們保持固定?這些專業的軍事問題難住了解說員,也難倒了隨行的駐法大使館武官。眾人陪同粟裕又走了幾里地,粟裕仔細查看了地形,下到淺水處撫摸當年遺留的障礙物。眾人知道,這些事物勾起了將軍塵封20多年的回憶——未能實現的臺灣戰役計劃。
毛澤東對解放臺灣的戰略構想
早在1949年2月,毛澤東在西柏坡接見蘇共特使米高揚時就明確說了:臺灣是中國領土,現在估計國民黨殘余力量大概全都要撤退到那里去。那里還有一個美國問題,臺灣實際上就是在美帝國主義的保護下,這樣臺灣就比西藏問題更復雜,解決它更需要時間。
到1949年七八月間,毛澤東在給周恩來的信中說:進攻臺灣,主要應該靠空軍。
此后,毛澤東讓四野參謀長劉亞樓擔任空軍司令,讓第十二兵團司令員蕭勁光擔任海軍司令。毛澤東數次接見他們,語重心長地說:“我們一定要解放臺灣,將革命進行到底!”
可以看出,以毛澤東為首的共產黨人,對國家的領土完整看得是非常重的。
為了貫徹“將革命進行到底”的原則,毛澤東親自點將,要求粟裕擔任攻臺作戰總指揮。
粟裕在戰役層面所作的準備
粟裕深知解放臺灣不是一件小事,他干了四件事:
一是總結金門戰役和海南島戰役的經驗教訓,認真學習渡海作戰的經驗。
金門戰役的失利讓粟裕意識到必須從頭學習渡海作戰的相關知識。在系統學習了幾個月后,粟裕總結了渡海作戰的幾個要領:準備重于戰機;重視后勤補給和技術學習;船只的集中比兵力的集中更重要;登島部隊要有獨立作戰能力。
二是海軍要集中力量制造和搜集艦艇,以供渡海作戰。
在總結此前幾次渡海作戰經驗后,粟裕與蕭勁光多次商談船只運輸問題。
粟裕給蕭勁光算了一筆賬:渡海作戰需要運送50萬人,所有車馬、武器、糧食彈藥等一切裝備,重約13.5萬噸。核算下來,整個作戰過程需要千噸以上的船只575艘。如果第一梯隊的8個軍總計6萬人登島,那么還需要至少2000艘登陸艇。
1950年全中國的鋼鐵產量只有61萬噸,就是把全國的鋼鐵都拿來造船,也不可能滿足粟裕的要求,船只問題一直沒解決,導致攻臺作戰一再推遲。
三是解放舟山群島,掃除臺灣蔣軍的外圍屏障。
船只問題暫時無解,但部隊的訓練和作戰不能放松。在學習渡海作戰和積極準備船只的同時,粟裕指揮部隊解放了舟山群島,算是對臺作戰前的一次“熱身運動”。
1949年夏天,粟裕命令第七兵團司令員王建安拿出一份解放舟山群島的作戰計劃。經過反復協商,粟裕敲定了解放舟山群島的基本策略。
此時傳來了二十八軍在金門島失利的消息,粟裕意識到了奪島作戰的艱巨性和復雜性,向王建安下令停止攻打定海,全軍學習總結金門島戰役失利的教訓。
1949年11月至1950年春天,在粟裕組織部隊學習奪島作戰的同時,敵人向舟山增兵10萬。到1950年5月,我軍在舟山前線的部隊共有12個步兵師、10個炮團。蔣介石眼看舟山保不住了,下令駐島部隊全部撤退,我軍兵不血刃地解放了舟山群島。
作為一名優秀的戰略家,粟裕此時沒有為舟山群島的解放而歡呼,相反他心中的不安增加了:舟山雖然已經解放,但敵人不是被消滅,而是跑到臺灣去了。這樣一來臺灣島和金門地區的敵軍總數就有40萬之多了,這些敵軍聚在一起,勢必會大大增加解放臺灣的難度。此后的臺灣戰役,必然是空前殘酷和慘烈的。
為了讓部隊對即將到來的大仗有所準備,粟裕決定發起金門島戰役,把這場仗當作是進攻臺灣的第二次“熱身運動”。但此時正逢朝鮮戰爭爆發,國際局勢發生重大變化,粟裕的攻金計劃只能擱淺。
四是合理分配兵力,做好攻臺準備。
在準備攻臺的一年多里發生了很多事,粟裕根據這些變化對作戰計劃進行了多次修改。
最早,他打算讓第九兵團的4個軍為攻臺第一梯隊,以另外4個軍為第二梯隊。隨著形勢的變化,粟裕發現這些部隊不夠用,于1949年12月修改了作戰計劃,擬將三野的12個軍共50萬人全都投入到渡海作戰中去。
1950年上半年,形勢又一次發生變化,從舟山群島逃往臺灣島的10萬敵軍,再加上島內守備力量,敵軍總人數增加到了40多萬,粟裕再次改變了作戰計劃。
可是人算不如天算,1950年6月朝鮮戰爭爆發,讓粟裕精心制訂的攻臺計劃擱淺了。更讓人沒想到的是,這個計劃會擱淺至今。
朝鮮戰爭的突然爆發與對臺作戰的擱淺
正當粟裕全力準備攻打臺灣時,國際局勢發生了重大變化——朝鮮戰爭爆發了!
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一方面在朝鮮半島與我方交戰,另一方面將第七艦隊和第十三航空隊開到臺灣海峽。周恩來在得知這件事后緊急召見了蕭勁光,對他說:“這一形勢的變化給我們攻打臺灣增加了難度,現在我國的態度是譴責美帝侵略臺灣、干涉中國內政,另一方面加強海空軍建設,打臺灣的時間往后推延。”
毛澤東也對攻臺計劃作出了調整,他同意華東局第二書記陳毅的意見:1951年不打,1952年解放臺灣。
不久,毛澤東下發命令,解除了第九、第十兵團進攻臺灣的作戰任務,并調第九兵團去東北,準備參加抗美援朝戰爭。
抗美援朝戰爭結束后的1954年,美國和臺灣當局簽訂了《美臺共同防御條約》,將臺灣置于美國的保護下,由此造成了兩岸長期對峙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