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夢婷,鄧定偉,李健
(1.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二臨床醫學院,廣州 510405;2.廣東省中醫院大學城分院重癥監護室,廣州 510060)
膿毒癥是宿主對感染的反應失調,導致危及生命的器官功能障礙[1]。盡管人們對膿毒癥的研究和認識不斷深入,治療手段不斷改進,但其病死率仍居高不下。中醫藥在膿毒癥的應用越來越廣泛,近年來越來越多關于中藥灌腸治療膿毒癥的臨床報道,但缺乏相應的系統評價。為此,筆者采用Meta分析方法,收集相關的臨床研究文獻,評價中藥灌腸治療膿毒癥的臨床療效。
1.1 納入標準
1.1.1 納入類型 國內外公開發表的有關中藥灌腸治療膿毒癥的前瞻性隨機對照試驗,語種不限。
1.1.2 研究對象 符合膿毒癥診斷標準的成年患者(年齡≥18歲),國籍、種族、感染部位、病程不限。
1.1.3 干預措施 對照組:西醫常規治療(控制感染、液體復蘇、營養支持和穩定內環境等)。試驗組:西醫常規治療的基礎上,加用中藥灌腸(方劑、療程及用量不限)。
1.1.4 觀察指標 1)療效評價指標:臨床有效率、急性生理與慢性健康評分(APACHE Ⅱ評分)、中醫癥狀積分(分)。2)感染指標:降鈣素原(PCT)、C 反應蛋白(CRP)、白細胞計數(WBC)。
1.2 排除標準 1)動物實驗、體外細胞實驗等基礎研究。2)個案報道、會議、綜述類文獻。3)無法獲得摘要或全文。4)重復發表的文章。5)試驗組為多種治療方案聯合,對照組含有灌腸治療等。
1.3 檢索策略 計算機檢索中英文數據庫,包括中國知網(CNKI)、中國學術期刊數據庫(萬方)、中國生物醫學文獻數據庫(SinoMed)、維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數據庫(VIP)、Pubmed、Embase。中文檢索詞為“膿毒癥”“感染性休克”“灌腸療法”“中藥保留灌腸”“中藥灌腸”“大承氣湯”等及其組合。英文檢索詞為 Sepsis、septic shock、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Enema(or Chinese medicine retention enema or clyster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檢索時限為各數據庫建庫起—2018年12月。
1.4 文獻篩選和資料提取 由兩名研究者獨立根據預先制定的納入及排除標準嚴格篩選文獻,閱讀文獻的標題和摘要,粗篩出符合納入標準的試驗后,閱讀全文確定是否納入并提取相關資料。遇到分歧時與第3名研究者討論決定。提取項目包括試驗方法學特征、試驗例數、治療和對照措施、觀察指標等。
2.4 相關性分析 在觀察組孕婦中,直線相關性分析顯示,陰道微生態狀況異常與早產、胎膜早破、絨毛膜羊膜炎、產褥感染、胎兒窘迫、新生兒感染呈現明顯正相關性(r=0.432、0.384、0.552、0.384、0.392、0.362,P<0.05)。
1.5 質量評價 參照Cochrane系統評價手冊5.0.1評價標準,分析每個研究的以下6項內容:1)是否隨機化分組。2)是否分配隱藏。3)是否盲法。4)結果數據是否完整。5)是否選擇性報告研究結果。6)有無其他偏倚。對每項內容作“YES”(低度偏倚)、“NO”(高度偏倚)或“Unclear”(不清楚)的判斷。
1.6 統計學方法 通過Cochrane國際協作組織提供的Review Manager5.2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根據觀察指標的類型不同,二分類變量采用比值比(RR),連續性變量采用均數差(MD),當測量觀察指標的單位不同時采用標準化均數差(SMD),可信區間均為95%(CI)。應用卡方檢驗對納入臨床研究進行異質性檢驗,當P≥0.10,I2≤50%時意味著同質性較好,采用固定效應模型,當 P<0.10,I2>50%時意味著有明顯異質性,再次詳讀全文并分析異質性來源,若無法排除異質性,則采用隨機效應模型分析。對最終納入研究≥10個的結局指標,采用漏斗圖評估有無發表偏倚。
2.1 文獻檢索結果 初級檢索共獲取400篇相關的臨床研究,經過使用Endnote X8查重之后,剩余236篇文獻。閱讀標題與摘要去除研究類型不符(動物實驗、非隨機對照試驗、系統綜述等)的文獻200篇,剩余16篇,進一步閱讀全文,去除3篇不符合要求的文獻,最終納入13篇[2-14]前瞻性隨機對照試驗,全部為中文文獻,共955例患者,其中試驗組486例,對照組469例。文獻篩選流程見圖1。

圖1 文獻篩選流程Fig.1 Literature screening process
2.2 納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納入的13個對照試驗均對患者性別、年齡及基線情況進行了描述,且明確指出各組基線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研究納入的基本情況Tab.1 Basic information of included studies
2.3 方法學質量評價 所納入研究均有提及使用隨機化、基線資料具有可比性,其中 6 篇[6,9,11-14]研究說明了分配方法,其余僅記錄隨機字樣,未做詳細描述。兩篇[6,12]研究報道了患者退出和失訪的情況,其中1項因患者大便失禁而剔除試驗外,另1項未對具體原因進行說明。所有文獻均未提及是否分配隱藏。見圖2。

圖2 納入研究的偏倚風險圖Fig.2 Bias risk graph of included studies
2.4 Meta分析結果
2.4.1 療效評價指標 1)有效率:共有11篇[2-12]文獻報道了有效率,異質性檢驗結果顯示P=0.42,I2=2%,其中P≥0.10,I2≤50%,說明各研究統計學異質性較小,因此采用固定效應模型。合并效應量RR值為 1.32,95%CI為(1.21,1.44),P<0.000 01,表明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中藥灌腸配合西醫常規治療臨床療效優于西醫常規治療。見圖3。

圖3 有效率比較的森林圖Fig.3 Forest plot of efficient comparison
2)APACHE Ⅱ評分:共有 3 篇文獻[2,11,14]報道了APACHE II評分,異質性檢驗結果顯示P=0.20,I2=38%,其中 P≥0.10,I2≤50%,說明各研究統計學異質性較小,因此采用固定效應模型。MD=-4.88,95%CI為(-5.86,-3.89),P<0.000 01,表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中藥灌腸聯合西醫常規治療降低APACHE II評分優于單純西醫常規治療。見圖4。

圖4 APACHE Ⅱ評分比較的森林圖Fig.4 Forest plot of APACHE Ⅱ score comparison
3)中醫癥狀積分(分):共有 3 篇文獻[2,6,11]報道了中醫癥狀積分(分),異質性檢驗結果顯示P=0.75,I2=0%,其中 P≥0.10、I2≤50%,說明各研究統計學異質性較小,因此采用固定效應模型。SMD=-1.37,95%CI為(-1.71~-1.04),P<0.000 01,表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中藥灌腸聯合西醫常規治療降低中醫癥狀積分(分)評分優于單純西醫常規治療。見圖5。
2.4.2 感染指標
2.4.2.1 PCT 共有 4 篇[3,6,9,11]文獻報道了 PCT 水平,異質性檢驗結果顯示P<0.000 01,I2=89%,其中P<0.10、I2>50%,說明各研究存在異質性,因此采用隨機效應模型進行分析。各研究結局指標的單位不一致,故采用SMD進行分析。SMD=-2.31,95%CI為(-3.41,-1.20),P<0.000 1,表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中藥灌腸聯合西醫常規治療降低PCT效果優于西醫常規治療。見圖6。

圖6 PCT水平比較的森林圖Fig.6 Forest plot of PCT level comparison
2.4.2.2 CRP 共有 9 篇[2-7,9,11,14]文獻報道了 CRP 水平,其中1篇[14]提供數據形式不一致,無法合并分析。異質性檢驗結果顯示P<0.000 01,I2=93%,其中P<0.10,I2>50%,說明各研究存在異質性,因此采用隨機效應模型進行分析。各研究結局指標的單位不一致,故采用SMD進行分析。SMD=-1.34,95%CI為(-2.24~-0.45),P=0.00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表明中藥灌腸聯合西醫常規治療降低CRP效果優于西醫常規治療。見圖7。

圖7 CRP水平比較的森林圖Fig.7 Forest plot of CRP level comparison
3)WBC 計數:共有 7 篇[2-4,6-7,9,14]文獻報道了WBC計數,其中1篇[13]提供數據形式不一致,無法合并分析。異質性檢驗結果顯示P<0.000 01,I2=98%,其中 P<0.10,I2>50%,說明各研究存在異質性,因此采用隨機效應模型進行分析。各研究結局指標的單位不一致,故采用SMD進行分析。SMD=-0.67,95%CI為(-1.89,0.55),P=0.28,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見圖8。

圖8 WBC水平比較的森林圖Fig.8 Forest plot of WBC level comparison
2.5 發表偏倚分析 以漏斗圖評價發表偏倚,對納入的11篇記錄中藥灌腸治療膿毒癥患者有效率的研究進行發表偏倚檢測。結果顯示各項研究大多匯集于倒漏斗圖的上部,散布不對稱,說明可能存在發表偏倚,有些陰性結果未發表,Meta分析計算出的效應量傾向于高估干預措施的治療效果。見圖9。

圖9 評價發表偏倚的倒漏斗圖Fig.9 Funnel plot of evaluation publication bias
膿毒癥的發病機制復雜,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腸道在膿毒癥的發展過程中備受重視。腸道作為體內大的細菌和內毒素庫,是膿毒癥的樞紐器官[15]。在各種損傷及應激狀態下,患者的腸屏障功能障礙,腸道內細菌和內毒素移位,引起腸源性感染,激活機體免疫系統,產生“炎癥瀑布反應”,誘發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SIRS),出現多器官功能障礙或衰竭,從而又進一步加重對腸道的損害,形成惡性循環[16-17]。研究發現血清PCT、CRP和WBC水平與膿毒癥患者的病情和預后密切相關,其水平越高,患者病情越嚴重,同時提示預后也越差[18]。
中醫沒有膿毒癥的概念,根據其臨床特點可將其歸為“溫病”范疇,毒邪內蘊,瘀血阻滯,腑氣不通和正氣虧虛是其主要病理機制[19]。“溫邪上受,首先犯肺”,肺朝百脈、主宣發肅降,無論肺氣本虛或肺氣正常,毒邪入侵,始發于肺,肺失其宣發肅降功能,則清陽不升濁陰難降,內外毒邪難以排出體外,積聚肺內,布散周身,傷及臟腑。“肺與大腸相表里”,肺失肅降,導致腑氣不通,毒邪積聚腸內,損傷腸道,內生之毒由此而生。根據“六腑以通為用,以降為順”的生理特性,隨癥加減中藥灌腸通腑泄濁,蕩滌腸腔,使毒邪有所出路,恢復肺與大腸的正常生理功能。中藥通過大腸的直接吸收后,傳入至肺,經肺朝百脈與宣發肅降而布散全身,從而使臨床癥狀逐漸改善,疾病向愈[20-21]。
中藥灌腸最早起源于漢代張仲景的《傷寒論雜病論》,是將中藥藥液自肛門灌入,保留在直腸或結腸內,通過腸黏膜的吸收以治療疾病的一種外治法[22]。近年來,許多研究表明中藥灌腸可有效治療膿毒癥,但其具體機制尚不十分明確,可能為藥物直接作用于腸道,促進腸道蠕動,清除腸道內容物,降低血管通透性,保護腸道黏膜,同時清除腸道內細菌和內毒素,防止易位,維持腸道內微生態環境的穩定,有效阻斷膿毒癥患者的過度炎癥反應,降低血清PCT和CRP,減輕炎癥反應對機體的損害,緩解病情,改善預后[20,22-24]。腸黏膜具有很強的吸收能力,藥物通過腸道內靜脈進入血液循環,避免了肝臟的“首過效應”,吸收迅速,操作簡便,作用持久。與口服相比,可提高外周血藥物濃度達到的高度和時間[20,22]。因此中藥灌腸不僅僅是對患者的局部治療,還能夠對患者進行全身治療,改善膿毒癥患者的癥狀,抑制病情的發展。
在納入的13篇文獻中,所選用的灌腸方有大承氣湯[4-5,8]、大黃甘草湯類[11-12]、自制方[6,9,10,13-14]、生大黃煎[2]、宣白承氣湯[3]、血必凈注射液[7]。中藥頻次最多的是大黃(11次)。研究結果顯示,與常規治療相比,中藥灌腸聯合西醫常規治療能夠降低PCT和CRP,降低APACHE Ⅱ評分和中醫癥狀積分(分),提高有效率。
本系統評價存在以下幾點不足:1)研究納入的13篇文獻,雖均為中藥灌腸聯合西醫常規治療治療膿毒癥,但在試驗的具體細節上存在差異,且研究對象病情嚴重程度也不同。另外對于中藥灌腸選用的藥物,在方劑選擇、劑量、灌腸保留時間、次數等方面也不一致。可能造成不全面的結果,對療效產生影響。2)所納入的文章均未采用對病情評價敏感度與特異度更高的觀察指標,例如28 d病死率等。3)納入的研究質量較低,雖都有“隨機”字樣,但部分研究未說明具體隨機方法,且13篇文獻均未報告分配隱藏,有失訪的兩個研究[6,12]未采用意向治療分析(ITT)。因此難以判斷偏倚的有無及大小。4)多數研究樣本量較小,可能產生假陽性或假陰性結果,從而無法評價療效的安全性。因此,在今后的臨床研究中,有待開展多中心、大樣本、設計嚴謹的隨機對照試驗,增加如28 d、90 d病死率等指標,提高研究質量,規范療效評價標準,以期更準確地評估中藥灌腸對膿毒癥患者臨床療效的影響,更好地指導臨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