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司浩,趙莎,曾燕,劉美娟,尚興樸,王繼永
中國中藥有限公司,北京 100195
中醫藥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藥產地變遷的過程中,受歷史文化、環境變化及人為影響等,中藥材的品種復雜多變。特別是近幾年,受經濟因素的影響,野生品馴化為常規栽培品越來越多,中藥材現有主產區與傳統道地產區均發生較大變化。中藥材品種與產地變遷的復雜性為中藥材道地性鑒別提出嚴峻的挑戰。目前,中藥材品種與產地鑒別技術多依賴于傳統形態與經驗鑒別、顯微技術及色譜光譜技術等,隨著現代分子生物學,特別是基因組學的發展,越來越多的技術與方法應用于中藥材品種與產地鑒別。本文通過對中藥材品種與產地鑒別的技術與方法進行綜述,結合最新的基因組學與分子生物學技術,為中藥材品種與產地鑒別提供可行的解決方案,為中藥材全產業鏈可持續發展提供參考。
品種是指經過人工選擇,在遺傳上相對穩定純合、形態特征和生物學特性相對一致、可作為生產資料在農業生產中得以應用的作物類型,可分為地方品種和改良品種[1]。中藥材品種廣義上指由野生資源常規馴化的人工栽培品種(即地方品種)及經過系統的新品種選育過程得到的新品種(即改良品種),以常規馴化的栽培品種為主(本研究所述的品種均為廣義的中藥材品種)。目前,已實現栽培的中藥材種類超過300 種,總種植面積接近1 億畝(1 畝≈666.67 m2),大部分栽培品的馴化是種植戶從當地的野生資源移栽后不斷進行培育與擴繁,最后形成可栽培成活、可規模化種植的藥材品種。歷經長期的人工栽培與馴化過程,栽培品與野生品在中藥基原植物外觀性狀、藥材性狀及有效成分含量等方面均存在差異。因此,本文將野生品與栽培品的鑒別作為中藥材品種鑒別的重點。
隨著人們對中藥材需求的不同(工業單一成分提取、中成藥組方優化、單味藥配方顆粒及臨床需求等)及經濟產量的高要求等,育種家利用不同的育種方法從中藥材野生資源及常規的栽培品中選育新品種,最終得到優質的中藥材新品種。據不完全統計,2003—2019 年,已選育包括北柴胡、丹參、薏苡、青蒿、荊芥、桔梗等藥材優良品種280 余個[2-4],市場產業化推廣較好的有人參新品種“福星2 號”“新開河1 號”“新開河2 號”和“康美1 號”,甘草新品種“國甘1 號”,太子參新品種“施太1號”“拓參1號”“拓參2號”“拓參3號”,薏苡新品種“蒲薏6 號”和“金薏1 號”,白木香新品種“熱科1號”和“熱科2號”等。中藥材新品種的鑒別研究較少,技術方法多以形態鑒別為主,同時結合新品種本身的特性進行鑒別。
道地性是中藥的特色。道地藥材指經過中醫臨床長期應用優選出來的,產在特定地域,與其他地區所產同種中藥材相比,品質和療效更好、質量穩定、具有較高知名度的中藥材。道地藥材的概念源于古籍中的諸多記載,《神農本草經》對道地的記載以古國名、古地名為主,如巴豆、巴戟天、蜀椒、蜀漆、秦椒、秦皮、吳茱萸、阿膠等,體現了古代樸素的生境觀;《本草經集注》第一次從本草學的角度論述道地與非道地藥材對臨床療效的影響,將品質、藥材與分布聯系起來,體現了道地的“小環境觀”;《本草綱目》對道地的論述更注重水、土、氣象及其相互關系等整體的論述,體現了道地的整體觀[5]。道地藥材的論述多與其產地及產區環境等相關聯。
王秋玲等[6]通過比較《本草經集注》等5 部代表性本草著作發現不同著作記載道地藥材種類的數量差異較大,且部分藥材在不同的著作中記載的道地產區不盡相同,說明不同時期對道地藥材種類認知不同,產區變遷整體較為頻繁,大多為跨區域、長距離變遷。究其原因,主要是古代隨著疆域的變化,新的野生資源被發現且質量更優;或是隨著野生變家種的發展,栽培產區逐漸被市場認可,從而代替原來的野生產區成為道地產區。近代至今,基于人為影響及經濟因素的驅動,很多新的栽培產區逐漸發展成為被認可的道地產區。這一現象應引起高度關注,以免產生隨意引種、盲目擴種的不良影響。
2018 年12 月18 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農村部會同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編制《全國道地藥材生產基地建設規劃(2018—2025 年)》,在未來幾年建設東北、華北、華東、華中、華南、西南、西北七大道地藥材產區,共計2600 多萬畝。建設規劃的目的是堅持道地藥材的初衷,加強道地藥材資源保護和生產管理,規劃引導道地藥材生產基地建設,防止適宜產區種植不規范、非適宜區盲目擴種,造成藥效下降、道地性喪失,對促進特色農業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加快發展現代中藥產業、實現鄉村振興具有重要意義。
中藥材的品種現狀與產地變遷給鑒定工作帶來巨大挑戰。區別于經濟作物等其他農作物品種,中藥材品種有其獨特的特點與分類。嚴格來說,常見的中藥材栽培品種(即地方品種)很多都沒有達到品種的層次,不能稱其為品種,與品系的概念比較接近。隨著人們不斷對野生中藥資源進行馴化和引種栽培,使野生資源逐漸形成很多栽培品種及由于地理位置變化而形成不同的變異類型。同時,這些變異類型又與產地引種變遷息息相關,產生更加復雜的特性變化。因此,中藥材的品種與產地鑒別密切相關。
中藥材因品種及產地不同,質量及功效存在差異,對于臨床應用等均具有重要的影響。因此,中藥材品種與產地鑒別研究對于中藥質量控制及產業健康發展尤為重要。隨著中藥材栽培品種和產地的逐漸增多,傳統的鑒別方法對于新的品種或品系及產地的鑒別已較為困難,新的鑒別技術也在不斷發展。根據中藥材品種廣義的概念,中藥材品種與產地鑒別主要分為栽培品與野生品的鑒別、常規栽培品不同品系間鑒別、新品種鑒別及產地鑒別。從根源上分析,中藥材品種與產地間的差異形成原因是在時間足夠積累或地理隔離的前提下,中藥資源形成了穩定的外觀性狀差異、藥效成分差異及遺傳差異等,因此中藥材品種與產地鑒別研究一般針對不同資源的外觀性狀、成分含量及遺傳差異進行分析與比較。當前,針對中藥材品種與產地的鑒別技術多以性狀鑒別為主,顯微鑒別及光譜、色譜技術鑒別為輔。同時,隨著分子生物學及藥用植物基因組學的發展,分子生物學技術也越來越多地應用于中藥材品種與產地鑒別。中藥材品種與產地鑒別一般需要應用多種鑒別技術進行綜合分析,達到準確鑒定的目的。本文主要針對中藥材栽培品與野生品鑒別及產地鑒別技術進行綜述,為中藥材品種與產地鑒別提供參考。
性狀鑒別是中藥材最常用的鑒別技術,也是中藥材品種與產地鑒別的主要技術手段,主要利用中藥材及其基原植物的形態學差異進行鑒別。中藥材的外觀性狀與真偽優劣指標(道地性)具有較強的關聯性,有“辨狀論質”之說[7]。
3.1.1 品種鑒別 中藥材品種的性狀不同主要是因不同的種植環境、地域或栽培方式等,使中藥材出現不同的外觀表型,隨著時間的不斷推移轉變為新的品種(栽培類型),其內在的質量指標也隨之發生變化。野生品與栽培品的差異較為明顯,如銀柴胡、黃芩、丹參、黨參等,野生品與栽培品相比,其藥材的形狀、斷面、質地等均有較明顯的變化[8]。中藥材新品種的鑒別也多采用性狀鑒別方法。余昌俊等[9]通過比較天麻2個新品種與4個主要栽培品種的生物性狀及品質性狀等,發現天麻不同品種在花莖顏色、球莖形狀等方面均具有顯著差異,可作為天麻新品種鑒別及選種栽培的參考依據。
3.1.2 產地鑒別 中藥材產地鑒別也多與性狀差異相關。李旻等[10]采用分光測色計將中藥材的性狀品質中的色澤指標客觀化、數量化,可實現對不同類別與產地陳皮的準確鑒別與分級。沈昱翔[11]采用色差計法結合可見分光光度法對19 個產地的丹參藥材表面和斷面顏色進行量化表達分析,可作為對中藥材產地性狀鑒別的新嘗試。
隨著數碼圖像及計算機技術的快速發展,應用圖像識別技術對中藥材的品種與產地進行快速鑒別是一個特色發展趨勢,將形態學及性狀鑒別的技術要點以圖像的形式進行拍攝并進行特征信息提取,以大數據技術作為輔助分析,在中藥材產業化中具有較好的應用前景[12]。
中藥顯微鑒別是指利用顯微鏡對藥材(飲片)切片、粉末、表面、解離組織或磨片制片,以及含有飲片粉末的制劑觀察,并根據組織、細胞或內含物等特征進行相應藥材鑒別的一種方法,多用于因性狀較難鑒別、破碎中藥材或粉末及粉末制成的制劑等的鑒別[13]。顯微鑒別技術也可應用于中藥材品種與產地鑒別。
3.2.1 品種鑒別 唐勇琛等[14]應用顯微鑒別技術對黔產野生和栽培鉤藤藥材的橫切面及粉末的顯微特征進行觀察,在表皮細胞的性狀、莖表皮角質層特征等方面均發現不同特性。劉靖等[15]通過對內蒙古武川縣大青山地區蒙古黃芪野生品與栽培品的根橫切面、粉末進行顯微觀察,發現野生與栽培品蒙古黃芪的木栓層、石細胞、木質部導管性狀等存在一定差異。
3.2.2 產地鑒別 陳如等[16]對不同產地槐米粉末進行顯微量化研究,發現不同產地槐米的花粉粒或非腺毛存在差異。束曉云等[17]對不同產地甘遂進行顯微與性狀鑒別研究,研究表明,不同產地甘遂在纖維性、淀粉粒、乳汁管等均存在差異性。陳瑞芳等[18]對不同產地烏藥進行顯微與性狀鑒別,石細胞、油細胞、分隔纖維、梯紋導管等是鑒別不同產地烏藥的重要顯微特征。
隨著顯微技術的不斷發展,如偏光顯微鏡鑒定、電子顯微鏡鑒定等,顯微圖像信息越來越豐富,基于計算機技術的圖像檢索技術逐漸應用于中藥顯微鑒別研究,有助于中藥顯微鑒別向人工智能化方向發展,對于中藥材品種與產地鑒別將是一種創新的嘗試。
光譜技術對于混合組分的整體特征分析效果較為顯著,如紅外光譜、紫外光譜、X 射線衍射光譜、原子光譜、核磁共振譜等。光譜技術在中藥材品種與產地鑒別方面有較多應用,以紅外光譜應用最為廣泛。
3.3.1 品種鑒別 林曉蓮等[19]利用紫外光譜對野生與栽培玉竹進行檢測,結果表明以水、三氯甲烷為溶劑時,野生玉竹的最大吸收峰及吸收值比栽培玉竹大。王興文等[20]利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及原子發射光譜法對昭通野生與栽培天麻進行微量元素等測定,發現不同產地天麻中微量元素的含量差異顯著。
3.3.2 產地鑒別 孫素琴研究團隊建立中藥材紅外光譜三級鑒定法[21],對不同產地的茯苓皮[22]、枳實[23]、草烏[24]、陳皮[25]、蔓荊子[26]等進行有效的鑒別分析。也有報道采用紅外光譜對不同產地的兩面針[27]、黨參[28]、人參[29]、肉蓯蓉[30]、連翹[31]、紅曲[32]、通光藤[33]、枸杞[34]、老鸛草[35]等藥材開展鑒別研究。紫外光譜對不同產地的丹參[36]、杜仲[37]也有較好的鑒別作用。研究人員應用核磁共振氫譜指紋法對不同產地的浙貝母、人參、西洋參、三七、大黃、黃連等藥材提取物進行差異分析,發現不同產地藥材提取物差異較明顯,可作為中藥鑒定與品質分析的參考依據[38-39]。
光譜鑒別技術具有操作簡便、快速、樣品量小甚至無損、成本低、反映樣品整體化學信息等優勢,在中藥材品種與產地鑒別中具有較為廣泛的應用。隨著光譜技術的不斷發展與更新,新的光譜技術不斷涌現。同時,隨著測定樣本量的不斷加大,光譜鑒別技術可借鑒性狀鑒別的發展模式,與計算機技術及多種數據分析技術相結合,建立綜合數據庫及標準,在中藥材鑒別領域繼續發揮重要作用。
色譜鑒別技術是目前使用較為普遍的中藥質量評價技術,在中藥材品種與產地鑒別方面也有諸多應用,常見的有高效液相色譜、薄層色譜、氣相色譜、超高效液相色譜、毛細管電泳及色譜光譜聯用技術。
3.4.1 品種鑒別 盛萍等[40]運用高效液相色譜法對野生與栽培伊貝母進行測定,結果發現,伊貝母2 個基原新疆貝母與伊犁貝母的野生與栽培品均為2 支。潘瑞樂等[41]對天麻不同種內變異類型進行化學成分分析,高效液相色譜分析結果表明,天麻不同變異類型天麻素含量存在差異,且野生品高于栽培品。
3.4.2 產地鑒別 付琳等[42]運用高效液相色譜法對10 種晉產野生黃芩根中黃芩苷、黃芩素與漢黃芩素含量進行比較,發現不同產地黃芩主要有效成分含量具有明顯差異。運用高效液相色譜法在不同產地金銀花[43-44]、單面針[45]、黃芩與柴胡[46-47]等均可發現其成分含量的差異。韓永成等[48]通過超高效液相色譜建立14 個不同產地金銀花藥材的超高效液相色譜特征性指紋圖譜,可將其分為兩大類。時維靜[49]采用高效薄層色譜法對山東、河北和河南3 個不同產地的金銀花藥材進行分析研究,發現不同產地峰的數量和面積有所不同。研究人員利用氣相色譜法對不同產地金銀花揮發油進行測定,發現其指紋特征存在一定差異[50-51]。毛細管電泳及其延伸技術,如高效毛細管電泳、毛細管區帶電泳等,在金銀花[52]、太子參[53]、大青葉[54]等中藥材產地鑒別已有初步的研究與探索。
色譜鑒別技術雖多用于中藥質量評價,但豐富的化學成分數據、強大的多分析聯用技術等優勢使其在中藥材品種與產地鑒別中可發揮重要的作用。隨著更多聯用技術的發展與應用,色譜鑒別技術按照“從整體到部分,先定性后定量”的原則,可在中藥材品種與產地鑒別工作中發揮突出作用。
仿生識別是模仿動物的某一功能,將被識別的事物轉化為高維空間數據,并利用幾何方法進行計算分析和最佳化點覆蓋識別。“四氣五味”是中藥材藥性理論的主要內容之一,其中的“五味”即指酸、苦、甘、辛、咸,在功效方面的表現為“辛散、酸收、甘緩、苦堅、咸軟”。仿生識別技術,如電子鼻和電子舌等,可根據中藥不同的“味”實現對不同品種與不同產地的鑒別。
3.5.1 品種鑒別 楊文璽等[55]利用電子鼻技術對野生與栽培當歸進行鑒別研究,發現當歸野生與栽培品氣味差異顯著,電子鼻檢測對氣味判別與傳統經驗鑒別結果一致,可作為當歸快速鑒別技術。林輝等[56]運用電子鼻技術對野生與栽培的喜馬拉雅紫茉莉進行氣味分析,結果表明,喜馬拉雅紫茉莉野生與栽培品氣味差異明顯,電子鼻技術可對其進行快速區分。
3.5.2 產地鑒別 伍世元等[57]利用電子鼻技術結合主成分分析和線性判別分析方法可實現不同產地薄荷的準確鑒定。吳飛等[58]利用電子舌技術結合主成分分析和判別因子分析對不同產地枳實進行檢測,結果發現,電子舌技術能較好地區分不同產地的枳實樣本。曾燕等[59]采用電子舌技術對不同來源黃芩進行味覺信息分析,結果表明味覺信息分析可對不同來源黃芩進行分類。電子鼻技術對不同產地的大白菊[60]、川芎[61]、附子(黑順片)[62]、砂仁[63]、白術[64]等均具有較好的識別效果。
仿生識別技術在食品安全性評價、環境檢測以及疾病診斷等方面已有廣泛的應用,并可彌補中藥傳統性狀鑒別技術的經驗與主觀性強等方面的不足。仿生識別技術在基礎條件摸索方面應加強理論及應用研究,建立相關的標準及數據庫,并結合模式識別數據分析技術。
中藥材要實現準確的真偽鑒別,特別是對不同產地與品種的同一種藥材的鑒別,需要借助多種鑒別技術組合應用,并輔以化學計量學等多種模式識別數據分析技術。常用的化學計量學方法有主成分分析、判別分析、聚類分析、偏最小二乘法、簇類獨立軟模式法、人工神經網絡、支持向量機等[65-66]。化學計量學也多與紅外光譜、熒光光譜、原子光譜、紫外光譜、高效液相色譜等鑒別技術相結合,利用統計學分析方法對檢測數據進行分析,以達到鑒別中藥材品種與產地的目的。
3.6.1 品種鑒別 吳雪梅[67]運用紅外光譜、紫外光譜、超高效液相色譜技術并利用數據融合策略結合化學計量學分析方法對野生與栽培滇重樓進行溯源研究,為中藥材產地鑒別提供一種創新的嘗試。
3.6.2 產地鑒別 李運等[68]運用傅里葉變換紅外光譜結合化學計量學對5 個區域12 個產地三七進行鑒別分析,結果表明,多種模式識別技術可實現三七產地鑒別。程翼宇等[69]將紅外光譜技術與可視化表達技術相結合對3 種不同產地中藥當歸以虛擬指紋圖譜對藥材產地的分類鑒別研究,是對紅外光譜鑒定技術的拓展應用。近紅外光譜技術結合化學計量學還成功應用于大黃[70]、葛根[71]、南五味子[72]、茯苓[65]、西洋參[73]、靈芝[74]、白芷與丹參[75]、延胡索[76]等藥材的產地鑒別研究。馬帥[77]應用三維熒光光譜結合多維模式識別技術對葛根、白及及西洋參進行產地溯源研究,對于中藥材產地鑒別具有較好的參考作用。常璇等[78]利用原子吸收光譜及原子熒光光譜結合聚類分析方法,對寧夏中寧縣和平羅縣的枸杞進行分析,該方法可準確快速區別2 個產地的枸杞。王元忠等[79]利用紫外光譜結合化學計量學方法對不同產地三七進行鑒別研究,結果可將10 個三七產地樣品分為4 類,為三七產地鑒別提供參考。張水寒等[80]利用高效液相色譜指紋圖譜結合系統聚類法對不同產地的關黃柏進行分析研究,發現不同產地關黃柏的質量存在差異。Zhu 等[81]運用氣相色譜-紅外光譜聯用質譜對不同產地馬齒莧建立指紋圖譜,該方法可用于鑒別中國南方與北方的馬齒莧品種。
常用鑒別技術結合多維模式識別數據分析技術可以更好地挖掘與處理光譜或色譜數據,通過加大樣本量并結合多種數據分析方法,在不同品種與產地間差異較小的藥材鑒別方面具有較大的優勢,特別是隨著計算機技術的不斷發展,使更大的數據量處理成為可能,為中藥材品種與產地鑒別提供新的思路。
隨著分子生物學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生物學技術應用于中藥材品種與產地鑒別。按照分子生物學的發展歷程及在中藥品種與產地鑒定中的應用可將分子生物學技術分為蛋白質類凝膠電泳技術、基于凝聚電泳的分子標記技術、DNA 序列分析技術、基因組分析技術等。
3.7.1 蛋白質類凝膠電泳技術 李峰[82]通過過氧化物酶同工酶(POD)-聚丙烯酰胺凝膠電泳(PAGE)與酯酶同工酶(EST)-PAGE對3種栽培品種金銀花進行鑒別研究,結果發現,2 種電泳技術均可區分大毛花、小毛花及雞爪花3 種金銀花品種。石俊英等[83]利用POD、EST-PAGE 對不同產地桔梗進行分析,結果表明,該方法可有效鑒別不同產地桔梗。
3.7.2 基于電泳的分子標記技術 基于凝聚電泳的分子標記技術主要有隨機擴增多態DNA 技術(RAPD)、限制性內切酶片段長度多態性(RFLP)、擴增片段長度多態性(AFLP)、簡單重復序列標記(SSR)、簡單重復序列(ISSR)等技術。
RAPD 技術在野生與栽培天麻[84-85]、人參[86]、白芷[87]等藥材研究方面較深入。馬小軍等[88]利用AFLP技術對人參農家類型進行指紋圖譜研究,結果說明不同類型人參存在遺傳差異。陳祖云等[89]運用SSR技術對貴州天麻野生與栽培品種進行鑒別分析,發現SSR 技術可有效區分純合子及雜合子,并實現野生和栽培天麻的鑒定。
胡珊梅等[90]利用RAPD 技術對不同產地澤瀉進行遺傳分析,發現不同產地澤瀉具有不同的遺傳特征。RAPD 技術在不同產地黃芩[91-92]、當歸[93]、玉竹[94]的鑒別中均具有較好的研究基礎。Mizukami等[95]運用RFLP 技術對日本8 個產地的野生柴胡進行分析,發現不同地理品系的柴胡多態性存在顯著差異。齊琳潔等[96]基于黃芩基因組開發SSR 分子標記方法并對不同產地黃芩進行遺傳差異分析,聚類分析可將10 個黃芩產地分為兩大類。張文青[97]利用ISSR 技術對不同種源的黃芩進行鑒別研究,結果表明,黃芩主產區樣本基本各聚為一支,部分種源間差異較大。
3.7.3 DNA 序列分析技術 DNA 序列分析技術主要是利用DNA 片段進行測序與比對分析以進行中藥材品種與產地鑒別。研究人員利用內轉錄間隔區(ITS)序列對天麻不同變異類型進行分析,發現15個變異位點可作為天麻變型間的特異性鑒別,ITS序列可鑒別不同居群的天麻[98-99]。劉霞等[100]利用葉綠體psbA-trnH序列對川麥冬和浙麥冬進行分子鑒別,在49 位點處發現穩定變異位點。曹暉等[101]利用葉綠體matK序列對蛇床子不同地理居群進行分析,結果發現,蛇床子居群間親緣關系與地理分布呈良好的相關性。
3.7.4 基因組分析技術 基因組分析技術應用于中藥材品種與產地鑒別是當前研究的熱點與難點。王夢涵等[102]利用葉綠體基因組(超級條形碼)對不同產地及品種的麥冬進行分析,可作為基因組在中藥材產地與品種間鑒別應用的良好示范。藥用植物全基因組因其本身的遺傳復雜性以及起步較晚,目前已有全基因組序列的藥用植物不到100 種。由于目標性狀藥用植物功能基因研究進展緩慢,給中藥材品種與產地鑒別帶來挑戰。
隨著分子生物學技術的不斷發展,會有越來越多的生物學技術應用于中藥材品種與產地鑒別研究。藥用植物基因組學的發展,基于基因組學及功能基因研究的全基因組關聯分析(GWAS)成為解決當前中藥材品種與產地鑒別難題的關鍵技術。特別是隨著中藥材栽培品種及產地變遷的復雜變化,更需要以中藥材遺傳物質為分析單元的分子生物學技術提供更加準確、快速、科學的鑒別方法。
中藥材品種與產地鑒別是目前中藥產業與行業面臨的巨大挑戰,中藥材品種與產地鑒別技術的研究與發展同樣面臨較大的困難與機遇,特別是隨著近些年健康產業的興起,中藥材產業標準化與規范化是未來的主要發展趨勢。
本文通過總結中藥材品種與產地變遷的現狀,對影響中藥產業健康發展的品種與產地鑒別技術的發展進行綜述。傳統的中藥材品種與產地鑒別技術(如性狀鑒別技術、顯微鑒別、光譜與色譜鑒別技術)在當前中藥材品種與產地鑒別研究中仍然發揮重要作用。仿生識別技術、多維模式識別技術的組合應用為中藥材品種與產地鑒別提供新的思路。分子生物學是當前較為熱門的發展學科,分子標記及基因組學是當前發展較為熱門的領域,在中藥材品種與產地鑒別研究中已開展諸多的探索。基于中藥產業的發展及鑒別技術的研究現狀,對于未來中藥材品種與產地鑒別技術的發展提出如下幾點思考與建議:第一,傳統的鑒別技術,如性狀、顯微及光譜技術等,仍然是中藥材品種與產地鑒別的主要應用技術,應多結合模式識別數據分析方法及計算機技術,建立大樣本量數據庫,開發可產業化推廣的應用技術;第二,仿生識別技術等特色技術是中藥材品種與產地鑒別技術發展的新思路,應多加強基礎理論研究,建立相關標準,為特定類型的中藥材品種與產地鑒別提供技術支撐;第三,基因組學等分子生物學鑒定技術是實現中藥材品種與產地鑒別的核心技術,應加強基因組學基礎研究,基于挖掘與開發SSR 或SNP 等標記技術的基因組學研究新模式,探索并制定可實現中藥材品種與產地鑒別分子生物學應用技術開發與產業化的快速、經濟、專業、科學的研究方案,為中藥產業健康發展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