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時節,行走在白龍江林區的綠水青山間,松濤伴云海、流泉匯飛瀑的景象隨處可見,如詩如畫的自然風光讓人沉醉,撲進大山懷抱“森”呼吸,使人們返璞歸真、回歸自然。而這都源于二十多年前國家天然林保護工程的實施,白龍江林區職工幾十年如一日,換來了一江碧水兩岸青山及林區的和諧共榮,讓綠水青山真正變成金山銀山。
白龍江林區從1952 年開發建設,從事森工生產的46 年間,累計生產商品材1686 萬立方米,上繳利稅35.6 億元,為國家的經濟建設作出了巨大貢獻。然而,經歷近半個世紀的采伐,到上世紀90 年代后期,林區可采資源面臨枯竭,白龍江這塊綠色寶地陷入資源危機和經濟危困。“兩危”的困境沒有將白龍江森工人壓垮,始終堅守在這片辛苦耕耘的大森林里。林區人的堅韌不拔,林區人的頑強拼搏,最終讓白龍江森工浴火重生、度過難關,并順利完成華麗轉身,走上了經濟發展、林區和諧的快車道。
1998 年長江流域特大洪災后,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實施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的重大戰略決策。白龍江林區積極響應,所屬洮河、迭部、舟曲、白水江4 個林業局于當年9 月16 日在全省率先全面停止天然林商品性采伐,啟動實施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
白龍江林區是全國九大重點林區之一,地處青藏高原東北邊緣與岷山山脈的白龍江和洮河兩大河流上游,是長江上游和黃河中上游重要的水源涵養林區,也是西北地區和青藏高原東北部的重要生態屏障,生態區位十分重要。經過白龍江林區職工二十多年的不懈努力,充分發揚“不忘初心、艱苦創業,自強不息、無私奉獻,牢記使命、綠色發展”的白龍江精神,各項事業有了長足的發展,資源管護大大加強,公益林建設蓬勃開展,森林資源總量持續增加,生態功能持續增強,產業開發異軍突起,林區民生明顯改善,基礎設施建設穩步推進,圍繞大局、服務中心的黨建和精神文明創建工作呈現出一浪高過一浪的喜人形勢,有力地推進了天保工程的有效實施,林區的天更藍了,山更綠了,水更清了,空氣更清新了,這片原始林區重新煥發往日的生機。
隨著天保工程的實施,管護人員對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倍加珍惜與呵護,早出背太陽,晚歸馱月亮,忠誠履職辛苦工作,巡山的腳步在山林間叩響,放飛悠悠的綠色之情。
“放下手中的鋸子,就等于扔掉了飯碗。天保工程剛開始的時候,白龍江林管局1.6 萬多名職工面臨全員下崗,有的家庭祖孫三代都是林業職工,大家都不知道該何去何從。”時隔多年,退休職工老王在回憶當時的情景時,仍然感慨不已。
如何變挑戰為機遇,林區人開始冷靜思考。針對全面禁伐后職工全員下崗的現實和天保工程方案十分有限的人員編制,1999 年,從管理局、林業局到林場逐級進行大刀闊斧的內部改革,精簡管理機構,穩妥分流富余職工。在充分調查研究、反復征求意見的基礎上,制定了天保工程造林項目管理、富余人員分流安置、工程資金管理、項目竣工驗收等28 個管理辦法。從管理局到各林業局、林場,層層成立了天保工程建設領導小組,組建了專門管理機構,制定了規章制度,建立了林業行政、森林公安和經濟民警“三位一體”的森林資源管護體系。

林區開發建設以來,長期承擔著區域內大量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2009 年,省政府第28 次常務會議決定,將白龍江林管局所屬4 個林業局及20 個林場定性為事業單位,每年增加經費補助基數1400 萬元。同時,林區公檢法機關整體轉制進入國家政法序列,企業自辦的子弟學校整體移交屬地政府管理,林區過去長期承擔的公共服務職能逐步剝離,存在的體制不順問題得到理順,經濟負擔逐步減輕。
天保工程一期實施以來,白龍江林區始終堅持“零”采伐,累計減少木材產量343 萬立方米,減少消耗活立木蓄積1029 萬立方米。通過不斷加強森林資源管護,相繼開展以打擊違法采伐及亂砍盜伐為重點的“天保行動”,集中處理了一批違法案件,林區沒有發生大的亂砍濫伐、亂采濫挖、亂捕濫獵和亂占林地現象,沒有發生大的森林火災和森林病蟲害,森林生態系統的安全和完整得到確保,832 萬畝天然林資源得以休養生息。
大興安嶺不同林草過渡區土壤碳庫活度的研究……… 田 慧,包 翔,周 梅,趙鵬武,石 亮,巴音德樂黑,郝良杰,烏藝恒(47)
從1998 年開始,白龍江林區以平均每年12 萬畝的速度推進人工造林。二十多年來,始終堅持高起點規劃,高標準設計,高質量施工,保證了栽一片、活一片、見效一片。
在每年的春季和秋季,不論是白龍江畔還是洮河兩岸,由林區職工組成的專業隊伍,便自帶行李工具,自備干糧,浩浩蕩蕩入駐荒坡禿嶺,隨處可見他們會戰造林、建設綠色家園的壯觀場面。如洮河林業局建成的8 萬多畝百里綠色長廊,成為林區人綠化荒山的縮影。
近年來,隨著造林綠化的持續推進,白龍江林業管理局人工造林已經從高海拔轉移到低海拔,從高寒陰濕區域轉移到干旱河谷地帶,從林區內轉移到林區外。針對林區內適宜造林地不足的情況,積極開展異地合作造林,先后啟動并分期實施漳縣造林25.4 萬畝、會寧60.7 萬畝、山丹16 萬畝、合作依毛梁1 萬畝。2011年,與武威市簽訂了100 萬畝治沙造林協議。
1998 年至2010 年,天保工程一期國家共投入資金19 億多元,白龍江林區累計完成公益林建設人工造林165.29 萬畝,飛播造林48.2 萬畝,封山育林369.52萬畝。與1998 年相比,工程區有林地面積增加176.9萬畝,森林蓄積增長1039 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提高了9.22 個百分點,實現了森林面積和蓄積的雙增長。白龍江林區有林地面積、活立木總蓄積、森林覆蓋率分別由工程實施之初的497.6 萬畝、6000 多萬立方米、35.94%,提高到目前的1503.68 萬畝、7242.39 萬立方米和48.69%,實現了森林面積、活立木蓄積、森林覆蓋率“三增長”;分流安置富余職工1.59 萬人,維護了林區的穩定。天保工程給白龍江林區生態建設注入了新的生機活力。
白龍江林區職工年均工資從1997 年的6538 元,一期末的不足2 萬元增加到2017 年的4.9 萬元,是天保工程啟動前的7 倍多。
如果說,天保工程一期是白龍江林區的“救命工程”,那么,天保工程二期就是“健身工程”。2011 年,天保工程二期實施,10 年總投入約34.58 億元,實施內容包括繼續停止天然林商品性采伐,管護森林面積1170.73 萬畝,實施公益林建設300 萬畝(其中人工造林100 萬畝、封山育林200 萬畝),開展國有中幼林撫育301.7 萬畝。并提出到2020 年新增森林面積150 萬畝、工程區森林覆蓋率提高8.8 個百分點,森林蓄積量增加959 萬立方米,增加碳匯480 萬噸,為林區提供公益性崗位5623 個、三產崗位2946 個,基本解決轉崗就業問題,并通過國有森工企業和國有林場職工社會保險以及國有林業單位負擔的政社性支出補助政策,使林區職工基本養老、基本醫療、失業、工傷、生育五項保險實現應保盡保,確保林區經濟又好又快發展,職工收入持續增長,林區社會和諧穩定。
天保工程二期以來,既解決了林區職工一次性安置人員養老、醫療兩項社會保險補助,又解決了天保工程一期職工“五項”社會保險欠費問題和在職職工的住房公積金,實現了“五險一金”全覆蓋;提高了白龍江林區管護標準,保障了職工收入接近或達到當地事業單位工資水平;通過省級財政投入,解決了退休職工醫療保險繳費問題,建立了天然林保護長效機制。
白龍江林區結合國家天保工程年度核查和“四到省”考核,從林管局到林業局、林場、管護站和管護人員,全部簽訂管護責任書,層層落實責任,管護責任落實率為100%。已累計建設管護站點200 多個,有效改善了管護人員的生產生活條件,持續組織3000 余名森林管護人員,采用人工和無人機輔助巡護、遠程視頻監控等方式,有效管護森林面積1503.68 萬畝。
2016 年以來,白龍江林區把提高森林管護科技含量作為推進天保工程的重要手段,在各林業局建成森林防火指揮三維地理信息系統,為一線護林員配備了GPS 定位手機,并將護林員績效考核定位系統、GPS 手機定位終端、電子眼、森林眼——森林防火監測與預警系統、森林資源管理監測系統、無人機應用系統等有機融合,實現了森林管護遠程實時監測動態管理,管護工作由“人防”轉變為“技防”、從常規手段轉變為科技手段,管護智能化水平不斷提升。
在大力加強生態建設的同時,白龍江林區依托資源優勢,不遺余力地實施林業產業開發,提高經濟收入、緩解經費壓力。先后籌措資金近5 億元,建成了林木種苗、森林旅游、葡萄酒業、水電站、山野菜加工、賓館餐飲和房地產等一批產業項目,增強了發展后勁。
種苗是生態建設的基礎。二十多年來,白龍江林區的種苗產業從小到大,從弱到強,苗圃由22 處擴大到46 處,面積由2300 畝擴大到近6000 畝,存苗量達6億株,年出圃各類優質苗木6000 多萬株,成為西北地區最大的苗木培育基地,不僅滿足了林區自身公益林建設的需要,還為全省及其周邊地區生態建設提供了大量優質苗木。
林區豐富的自然和人文資源,是發展森林旅游得天獨厚的優勢。2002 年起,林區先后開發建設冶力關、大峪、臘子口和沙灘4 個國家級森林公園,已成為我省森林旅游的著名景區。昔日封閉落后的林區,變成了環境優美、游人如織的旅游景點,一棟棟賓館酒樓拔地而起,一戶戶農家樂如雨后春筍遍布小鎮。森林旅游業的蓬勃興起,不僅加快了林區經濟的轉型發展,還為當地農牧民群眾增收致富創造了條件。同時,以河西農林業綜合開發為基礎,著力培育釀酒和鮮食葡萄,建成葡萄莊園1.2 萬畝,并組建了祁連葡萄酒業公司,祁連品牌葡萄酒已經成功走向全國市場,產品先后獲得國際金獎,出口日本和東南亞地區,成為我省唯一的葡萄酒出口企業。與此同時,林區油橄欖種植、山野菜加工、小水電開發、賓館餐飲等小產業也得到長足發展,富有林區特色的森林后續產業體系正在形成。據統計,天保工程實施后,林區通過職工集資和社會融資等途徑,投資到產業開發上的資金已達2.5 億元,安置富余職工3000余人,僅2008 年—2010 年實現經營收入超過1.2 億元,為有效緩解林區就業壓力和解決天保經費不足發揮了重要作用。
二十多年的天保工程,二次創業的白龍江林區用智慧和汗水保護森林、改善生態、發展林業,揭開了林區轉型跨越的新篇章,開拓了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復興之路。
“棚戶”是林區相當一部分人的共同回憶。自1952年開發建設以來,白龍江林區一直堅持邊生產、邊建設,先生產、后生活,致使基礎設施建設欠賬嚴重,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路比院子高,院子比屋地高,夏天雨水倒灌、冬天四壁白霜成為林區職工居住環境的真實寫照。據統計,棚戶區改造以前,白龍江林區有80%的職工居住在“板夾泥”的簡易平房中,戶均居住面積不足40 平方米。
省勞模李鳳蓮是原舟曲林業局退休職工,在林區工作一輩子的她如愿以償住進兩水棚改房,溫馨的小家里窗明幾凈,跟之前住的土坯房有著天壤之別。李鳳蓮說:“以前最難熬的是下雨天,常常是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連睡覺都是問題。沒想到,老了老了現在能住上這么好的房子,圓了林區幾代人的‘安居夢’!真是感謝林業局,感謝黨的好政策。”說起這些,年過八旬的李鳳蓮老人難掩興奮喜悅之情。
李鳳蓮老人所說的黨的好政策是棚戶區改造。“林區職工一輩子在深山老林工作,生活不容易。改造職工住房,林業局領導班子堅持把好事辦好,出資配套鋪設水、暖、電管線,綠化、硬化、美化小區,通過災后重建和棚戶區改造,一線職工有房率超過95%。職工住進了新房子,工作熱情也得到了激發。”林業局負責人說。2009 年—2012 年,全林區共完成棚戶區改造新建6871 戶,補助資金1.7 億元。職工住房結構從“板夾泥”平房轉為磚混樓房,住房面積由工程實施前的戶均不足40 平方米提高到70 平方米左右,林區職工群眾住房條件得到改善。

天保一期工程的十三年,白龍江林區經歷了“5·12”汶川重特大地震和舟曲“8·8”特大山洪泥石流災害,“5·12”地震造成直接經濟損失4.8 億多元,舟曲“8·8”特大山洪泥石流災害致舟曲林業局死亡20 人,直接經濟損失8000 多萬元。面對接連發生的重大災情,全林區各級組織和廣大職工全力投入抗震(洪)自救和搶險救災,積極恢復生產生活,取得了抗災救災的全面勝利。并緊緊抓住國家實施災后恢復重建和國有林區棚戶區改造政策的機遇,科學編制重建規劃,完成災后重建和棚戶區改造投資8 億多元,經過數年如火如荼的建設,林區生態修復、災后重建和棚戶區改造任務全面完成,職工辦公、住宅、供水、供電、供暖和道路等基礎建設得到全面加強,林區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可喜變化,一個嶄新的社會主義新林區展現在世人面前,林區基礎設施至少向前推進了20 年。
二十多年來,白龍江林區天保工程建設成效有目共睹。森林資源和生物多樣性得到了有效保護,森林植被逐步恢復,大大改善了陸地野生動植物棲息、繁衍、生存的環境。林區緊緊把握保護和發展兩大主題,工程區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就業渠道不斷拓寬,職工收入顯著增加,促進了民生改善,穩定了林區社會,為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同時,建立了洮河國家級和阿夏、插崗梁、博峪河3 個省級自然保護區,工程區內大熊貓、梅花鹿、藍馬雞和紅豆杉、栱桐、星葉草等國家保護野生動植物種群數量明顯增加,珍稀動植物數量逐步回升,使天保工程實施前,許多被迫離鄉的稀客又回到“娘家”定居下來。天保工程實施區域內生態環境的明顯改善,成為取之不竭的“綠色銀行”。
白龍江林業管理局林業科學研究所首次以直觀的貨幣形式,全面系統地對白龍江林區森林生態系統服務功能、作用和貢獻進行了有益探索和評價,用詳細的數據詮釋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對弘揚生態文明新理念、全面推動國土綠化、譜寫美麗新篇章,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評估結果顯示:白龍江林區森林生態服務價值年均達303.702 億元。其中,涵養水源價值133.791 億元,保育土壤價值91.667 億元,固碳釋氧價值44.793 億元,積累營養物質價值2.627 億元,凈化大氣價值15.717 億元,生物多樣性保護價值13.797 億元,森林游憩價值1.31 億元。
國有林場改革以來,白龍江林區4988 名在職職工納入事業單位管理范圍,核定事業編制2088 名,已全面完成洮河、迭部、舟曲、白水江4 個林業局及所屬23個國有林場和直屬的南華林場共28 個單位的國有林場改革任務,保生態保民生目標如期實現。截至目前,國有林場森林面積較改革前增加18 萬畝,森林蓄積量增加215 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由改革前的48.69%提高到49.77%,職工年均工資達7.6 萬元,是改革前的1.6 倍。
國有林場改革啟動以來,中央財政累計安排改革補助資金2.96 億元,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實現全覆蓋,2100 多名富余職工得到安置,多年來職工住房無著落、工資無保障、社保不到位的問題得到有效解決,林區職工住房、安全飲水、供電、道路等基礎設施建設明顯改善,國有林場生態保護和民生改善取得顯著成效,森林質量顯著提高,森林生態服務功能不斷增強。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保護生態就是發展生產力”……一系列科學論斷,不斷在白龍江林區得到鮮活實踐印證。
如今,只要你來到白龍江,唯一的“噪音”是鳥鳴,唯一的“污染”是花香。林區到處是綠水青山,煥發出勃勃生機,往日的荒山禿嶺大都披上了迷人的綠裝,一度絕跡的野生動物也重新出現在林區的天空和綠野;曾幾何時的“夾板泥”棚戶區被一座座新式樓房所代替,當年孤寂單調的林區生活變得與城里人沒有什么兩樣,二十多年前一些為生計而犯愁的務林人大都由溫飽逐步邁上了小康之路。過去的一切都成為一種歲月的記憶,展現在眼前的一切都演繹成時代的風采,成為務林人的無比榮光,洋溢在每個人的內心和臉龐,鼓舞著數千名干部和職工沿著天保工程開辟的大道闊步前進。如今,走進白龍江林區,不再有工人們伐木、運材單調而勤勞的身影,不再是“板夾泥”、土坯房,隨處可見的是寬敞的馬路、新起的樓房、優美的環境,以及職工群眾們寫滿幸福的笑臉。國有林場改革中,林區職工還將充分享受到更多的生態紅利。
放眼今天的白龍江林區,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林海茫茫,松濤滾滾,生態文明留住了綠色的基脈。
放眼今天的白龍江林區,在自然的輪回中,莽莽蒼蒼,山巒疊翠,一望無際的原始森林宛如一座巨大的綠色寶庫,向世人展示著生機和神秘。
二十多年天保工程建設,白龍江林區創造了綠色轉型發展的奇跡,樹立了一座敬畏自然的精神豐碑,走出了一條生態文明建設的跨越之路。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綠水青山既是自然財富,又是經濟財富。守護好每一寸綠水青山,建設好我們的美麗家園,我們必能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讓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環境更優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