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木種苗是林業生產最基本的生產資料,是保證造林綠化進度、提高營林質量、加速資源增長、實施林業可持續發展的物質基礎,是林業生產中一項帶有全局性、超前性、戰略性的基礎工作。多年來,臨夏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視林木育苗產業,通過政策推動、工程帶動、利益驅動、項目拉動,促進了林木種苗建設規?;l展。
臨夏州把育苗產業作為調整產業結構、促進農民增收的有效途徑,立足臨夏實際,以市場為導向,以結構調整為主線,堅持國有、集體、個人相結合的育苗方式,多措并舉,促進了以康樂縣為重點的林木種苗建設規?;l展。據統計,目前全州種苗基地總面積8.2 萬畝,產苗量21000 萬株。按權屬分:國有面積1920 畝,占總面積的2.3%,產苗量800 萬株;私人育苗面積8.01 萬畝,占總面積的97.7%,產苗量20200 萬株。按育苗樹種分:以云杉、油松、樟子松、側柏、刺槐、柳樹、榆樹等為主的生態林育苗面積6.78 萬畝,產苗量15300 萬株;以花椒、核桃、杏、啤特果為主的經濟林育苗面積1.2 萬畝,產苗量5200 萬株;以紫斑牡丹、月季、玫瑰、小葉黃楊、金葉女貞、紅葉李、丁香、連翹等為主的花灌木育苗面積2216 畝,產苗量530 萬株(盆)。
(一)國有林場及育苗情況
臨夏州共有12 個國有林場,分別為臨夏縣三岔坪林場,和政縣大黑溝林場,康樂縣風轉磨粱林場、紅山林場、北山林場,東鄉縣高山林場、維新林場,永靖縣巴米山林場、新寺林場、西河林場、南山林場,積石山蓋新坪林場。大部分林場初建于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經營總面積91.26 萬畝,林地面積52.4 萬畝,活立木總蓄積量37.72 萬立方米。其中:喬木林總面積15.9 萬畝;灌木林總面積12.85 萬畝,國家特別規定灌木林紅砂、金露梅8.7 萬畝,柳灌、檸條、銀露梅等4.15 萬畝。國有林場共有育苗基地6 處,現有育苗225 畝,育苗樹種有云杉、油松、側柏、柳、落葉松、樟子松等。
(二)國有苗圃育苗情況
全州有國有苗圃12 個,分別是積石山縣夾灘苗圃,臨夏縣中心苗圃,廣河縣宗家苗圃、古城苗圃,康樂縣哈鹿苗圃、夏家寨苗圃、道家園藝站,和政縣苗圃,東鄉縣河灘苗圃、拱北苗圃、池灘苗圃,永靖縣三塬苗圃。苗圃總經營面積2127 畝、育苗面積1695 畝,育苗樹種為柳樹、楊樹、云杉、杏、側柏、刺柏、速生柳、紅沙柳、樟子松、啤特果等。
(三)個人/私營組織(機構)育苗情況
全州有育苗專業合作社、大戶、綠化公司或企業共150 家,培育各類苗木5021 萬株。其中以臨夏市張家臺苗木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為首的128 家育苗機構,主要以云杉、油松、落葉松、楊、柳、榆、核桃、刺槐、啤特果等常規生態和經濟林樹種為主;臨夏縣百益現代化農業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等19 家育苗機構以牡丹、玫瑰、丁香、連翹、月季、紫藤、小葉黃楊、金葉女貞、紅葉楓等花灌木育苗為主;永靖縣馨藝園林工程有限公司等4 家育苗機構以碧桃、海棠、木槿等城市園林景觀彩色樹種為主。
2020 年全州銷售各類苗木2083 萬株,銷售額2.63 億元,其中重點生態工程消化自產苗木855.4 萬株、銷售額8625.3 萬元,州內互銷332 萬株、銷售額2596 萬元,州外銷售940 萬株、銷售額1.5 億元。
多年來,臨夏州育苗產業不論是發展速度還是規模效益,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還存在一系列制約因素和差距短板。一是苗木市場疲軟。近年來,全國各地苗木基地快速發展,以往臨夏州的銷售市場甘南、隴南、定西,寧夏、陜西、青海等地苗木都能夠自給自足,對臨夏州苗木產業沖擊較大,州外市場萎縮,出現苗木大量過剩,價格大幅下跌,致使苗木銷售受阻。二是種苗結構單一。云杉、油松、樟子松、側柏、刺槐、柳樹、榆樹等常規苗木占總量的82%,花椒、核桃、啤特果經濟林占14%,花卉、景觀樹種等觀賞性園林綠化苗木占4%,各縣市每年城市綠化美化所需的梧桐、雪松、垂柳、櫻花、海棠、銀杏、紅木香、凌霄等高檔苗木,州內缺乏,基本都從外地調運。三是融資難度較大。部分育苗大戶種植面積比較大,在市場波動、苗木價格低迷時,打算移栽定植,培育大苗,此舉可在一定程度上解決“銷售難”的問題,但由于投入較大,資金自籌能力不足,貸款融資困難,影響了擴大再生產。同時,種苗建設方面,國家沒有投入,主要靠種苗生產者自籌解決,給多規格、高質量種苗生產造成了很大困難。
從國內育苗市場趨勢來看,國家對造林綠化和生態環境建設重視程度越來越高,種苗需求量也越來越大,市場前景廣闊,大有可為。今后臨夏州的育苗產業要主動適應新常態,融入國內大市場,必須加強四個方面的工作,確保全州種苗產業健康可持續發展。

(一)建立內促外銷機制。積極引導、扶持成立營銷組織(協會),強化宣傳推介,促進外向銷售,另一方面建議各縣市每年配套一定資金,充分利用春秋兩季大力開展高標準植樹造林,實現川苗上山,促進內銷,解決老百姓的后顧之憂,對每年推介外銷苗木100 萬元以上的營銷人員和農村能人予以表彰獎勵。同時由政府按苗木市場價拿出前期資金并提供集體荒山荒地,組織引導育苗大戶利用自有苗木開展荒山綠化,逐步消化過剩苗木。
(二)優化調整發展結構。優化調整苗木結構,積極引導苗圃、育苗合作社改變傳統的栽培方式,立足臨夏實際,放眼國內外市場,順應市場需求,引進一批山東、陜西、江浙一帶特有的珍稀樹種、彩色樹種、城市園林景觀樹種,以及適宜鄉村、庭院、村道等綠化美化亮化香化的花灌木及草本花卉苗木,讓臨夏成為“四季見綠、三季見花”的旅游勝地。建立各具特色、門類齊全、品種多樣、規格合理、色調多元的林木種苗基地,重點壓減云杉、油松、柳苗木存量,擴大花卉、園林景觀樹種、彩色樹種增量,特別是要解決高檔城市綠化樹種存量嚴重不足的現狀,促進全州種苗產業健康持續發展。
(三)加大宣傳推介力度。進一步加強種苗信息網絡建設,及時準確公布種苗供求信息,建立網上銷售平臺,拓寬苗木銷售渠道。要通過在公路沿線交通要道顯眼位置設立廣告牌、制作苗木宣傳冊、微宣傳片、組織苗木招商會等途徑,應用現有抖音、快手等新型傳播平臺,加大苗木的宣傳,進一步擴大臨夏州苗木的影響力。積極引導和動員育苗企業、育苗大戶、經紀人組團參加省內外苗木花卉展銷會,支持、選派信譽好、有實力、經驗豐富、銷售渠道廣的營銷人員在西藏、青海、內蒙、寧夏等地區,設立苗木繁育銷售網點,拓展銷售市場,實現與外地市場的對接,逐步形成產供銷一體化服務格局。
(四)強化科技培訓服務。建立健全州、縣(市)、鄉(鎮)、村四級林木種苗科技服務網絡體系,鼓勵支持林草專業技術人員開展技術承包,建立科技示范戶、示范點、示范村,通過示范輻射,提高種苗基地建設科技含量,培育優質良苗。注重先進成果組裝配套,應用先進的栽培模式和栽培措施,提高技術集成能力。加強育苗專業合作社和農戶的科技宣傳培訓,壯大農村科技服務力量,加快科技成果的推廣、普及和應用,提高育苗科技成果的轉化率和貢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