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觀后感怎么寫?怎樣才能寫好?
要寫觀后感,首先要“會看”電影。大家在看電影時要“投入”,要讓自己沉浸在影片所營造的情感世界里,與主人公同悲歡、共休戚。同時,還要并用眼、耳、腦各種感官,留意細節。所謂細節,是影片畫面中對表現對象的局部或細微的變化進行精要細致的描繪。細節包括人物的舉手投足、一顰一笑,道具的運用,色彩的調度,聲音的變化等。典型的細節對展現人物性格、設置懸念、推動情節發展都起著積極作用。寫觀后感,就是從自己觀賞影片的感受出發,文中適當引用影片內容,是為“感”服務的。
【片段展示一】
愛家鄉,就去建設它
《天上掉下個UFO》里,村里利用“UFO事件”打造“外星人文化”,把村里的旅游資源徹底盤活了。電視臺的記者一番采訪后才發現,一切只不過是一場烏龍。村長和書記為了讓鄉親們過得更好,千方百計掩蓋這個烏龍。方法雖然用錯了,但對家鄉情是真的,意是切的。
《回鄉之路》中,“沙地蘋果”經銷商喬樹林一出場時油嘴滑舌、大話連篇,并不討觀眾喜歡。然而,卻是這個看著不靠譜的大忽悠,在家鄉最需要的時候站出來,硬生生地在荒漠沙地上種出蘋果,幫助當地村民脫貧致富。
《神筆馬亮》中,出生在東北山村的畫家馬亮告訴妻子自己去俄羅斯留學,實際上是下鄉扶貧了,村民的日子一天天富起來,原本破落的小山村也成了有名的旅游度假村……
不難發現,電影中每一個主人公和家鄉的關系,不僅僅是旁觀者和局外人的身份。他們對家鄉的熱愛,不是停留于口頭上的懷念抑或記憶中的鄉愁,也不是站在制高點上“哀其不幸、怒其不興”。他們對家鄉的熱愛,體現在他們對家鄉建設的參與——家鄉如果還有哪些地方不足,就要竭盡所能地幫助她,改善她,讓她變得更好。
(摘編自《新京報》2020年10月5日)
【片段展示二】
有種味道叫愛
艾青有句話,“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片土地愛得深沉。”家鄉是生于斯、長于斯的地方,無論你身在何方、要去何處、做些什么,都不會忘了那個曾經養育你的地方。
中國人素有家鄉情結和歸根觀念,“愿你出走半生,歸來仍是少年”,這樣的說辭必然出自一個對家鄉眷愛的人之口,飽含了祝福和良愿;“我曾經豪情萬丈,歸來卻空空的行囊,那故鄉的風和故鄉的云,為我撫平創傷”,也定然能引起每一個人的共鳴。
看完電影《我和我的家鄉》后,我久久不能平靜,仿佛千言萬語哽咽在心頭和胸口。身處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下,家鄉的變化同祖國的命運緊密融合在一起,其中每一人都是關鍵的轉折點,無數個家鄉就這樣織成了一張網。從個人、到家鄉、再到國家,一個個“我和我的家鄉”的演繹就是一個國家的故事。從農村醫保體系的健全,到鄉村旅游熱的興起,再到農村教育大變模樣,植樹造林治理生態,最后到脫貧攻堅事業發展,家鄉的變遷、村貌的質變、生活的提升,猶如時光飛逝、斗轉星移,過去的貧窮與落后再也“回不去了”,唯有多彩多姿、喜笑顏開的現實畫卷漸漸展開,“好日子就在眼前”。
(摘編自“紅網”2020年10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