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皇飛
關鍵詞:斜拉橋;主塔液壓自爬模;施工;安全防護技術
斜拉橋主塔液壓自爬模施工原理是,將液壓油缸固定在爬架上,助力導軌提升,導軌提升到位后與上部爬架懸掛件相連接,爬架與模板體系則通過頂升液壓油缸沿著導軌進行爬升。液壓爬模爬升具有較強的安全性和平穩性,可有效提高施工效率,大大減輕施工人員的工作量[1]。標準化液壓爬模體系具有剛度較大、自重輕以及安裝、脫模便捷的特點,在橋梁工程施工中有著廣泛應用。
工程簡介
南莊大道東延(南莊大道接霧崗路南延)工程西起于禪西大道西側中石化加油站處,順接現在南莊大道,南莊大道東延(南莊大道接霧崗路南延)工程施工(SG-02)主線樁號為K2+100~K3+890,長約1.79 km((同時包含1+378.594~K2+100范圍內的綠化、路燈、交通工程,人行道等工程)。線路標準段路基橫斷面寬40m,南莊側橋梁引道段及引橋段標準橫斷面寬均為59m,石灣側引橋段及引道段標準橫斷面寬均為54m。項目路基段均為軟土路基,設計采用CFG樁或淺層換填進行軟基處理,路面為瀝青混凝土路面。
項目包含特大橋1座,橋長1004.5m,主橋為單塔雙索面混合梁斜拉橋,跨徑布置為65+75+268m,橋寬36.5m,主梁為混合式箱型梁,中跨主梁為鋼箱梁、邊跨主梁為預應力砼箱梁(塔梁固結),鋼混段設在主跨距離主塔15m處;主塔為寶瓶形橋塔,總高151m,橋面以上高約133.5m,塔柱截面形式為單室箱型截面,主塔斜拉索錨固區采用鋼錨箱錨固形式;斜拉索采用高強鍍鋅平行鋼絲成品索,全橋共布置40對(80根)斜拉索,中跨標準索距為12m,邊跨為6m,拉索水平傾角27°~76°,最大索長278m。西岸引橋長210m ,為7×30m預應力混凝土小箱梁;東岸引橋長387m,跨徑布置為(27+2×26.5m)預應力混凝土小箱梁+46.5m鋼砼鋼箱梁+(26+2×27+6×30m)預應力混凝土小箱梁。
二、技術重難點
(一)施工重點
1、主塔起步段采用支架立模施工工藝進行施工,其它節段采用液壓自爬模系統進行施工;下橫梁與相應塔柱節段同步分層澆筑;中、上橫梁與相應塔柱節段同步分層澆筑完成。
塔柱起步段(3.8m高)含2.0m厚實心段,施工時塔柱起步段混凝土開裂的風險大,按照大體積混凝土施工工藝措施進行控制(內部設置冷卻水管通水冷卻)。
2、塔柱模板采用木梁膠合板模板體系(采用WISA板、木工字梁與雙槽鋼背楞等組成,圓弧塔柱節段及圓弧倒角部分采用大塊定型鋼模結構。
3、為避免塔柱因施工荷載和自重產生過大的橫向水平位移,施工中塔柱時在主塔間設置主動橫撐(水平臨時支撐,對支撐施加頂推力)。
4、在主塔左右幅塔柱的外側分別設置一臺TC8039型和TC7035型塔吊,作為施工時材料、模板及小型機具的起重吊裝設備。
5、主塔施工時共布置三臺SC200/200型電梯以供人員上下通行(在中塔柱布置2臺SC200/200型斜爬電梯、上塔柱布置一臺SC200/200型直爬電梯)。
6、鋼錨箱由有資質的專業廠家異地加工,塔柱施工時先施工相應的鋼錨箱支撐牛腿,通過塔吊吊裝、液壓調位系統定位。
(二)施工難點
1、主塔下橫梁為塔梁固結體,下橫梁與相應塔柱節段同步施工,因下橫梁有縱坡、及梁底邊坡,調平支架制作種類多;下橫梁長14.2m,寬38.5m,支架搭設工作量大。
2、中上橫梁采用高空托架施工,且主塔內側爬架遇橫梁部分需多次拆除及安裝,高空作業安全風險大;
3、鋼錨箱位于上塔柱內箱,吊裝后需設置定位、限位系統,安裝精度控制要求難度較大,且首節鋼錨箱重29.4t,考慮塔吊的吊裝能力,需通過分段加工、吊裝。
三、斜拉橋主塔液壓自爬模施工中重大風險的辨識和分析
根據該工程的具體地形地貌的特點及技術特點,對該項目主塔液壓自爬模施工重大風險因素進行有效識別與分析,分析結果如下[3]:(1)高處墜落。風險隱患主要包括施工作業平臺沒有滿鋪或者遭受破損;未對平臺轉角位置設置防護措施或者防護措施設置的不規范;平臺內預留孔口未進行封閉處理或者受到破壞;平臺間沒有設置人員上下安全爬梯或者設置得不符合規范標準;平臺四周臨邊未設置防護欄或者設置的不規范;施工人員在作業中沒有按照規定系安全帶以及穿戴防滑鞋。(2)起重傷害。大多施工人員存在無證上崗的情況,這些人員均沒有接受正規的崗前培訓,并未建立良好的安全防范意識,以致在施工過程中出現了違規操作行為。再加上對起重設備的維修與保障工作不到位,導致設備的附著性強度不夠。此外,在吊裝區域內并未設置警戒,開展吊裝作業時,相關操作人員并未將“十不吊”準則落實,再加上惡劣環境的影響,都有可能埋下安全隱患。(3)物體打擊。這類風險隱患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垂直交叉區域未設置規范的安全通道防護棚;平臺未滿鋪或者有孔洞;施工人員隨意拋物;施工材料未按照標準規范進行堆放;未能及時清理廢棄材料;作業平臺未安裝擋腳板;通行區域未設置警戒區域。(4)模板坍塌。這類風險隱患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爬模模板未與主塔鋼筋進行臨時固結;爬模系統連接件安裝不牢固;爬模預埋件安裝不規范,在施工過程中致使拉桿的強度大大降低;爬升中出現違規操作;未能定期對爬升系統進行維護和 保養,導致爬模液壓設備帶故障作業;爬模主要承重件出現了嚴重磨損,使其強度大大降低。(5)觸電傷害。這類隱患主要包括:電力維修無人員監護;未遵循用電標準;違章使用燈具;漏電保護器的安裝步驟不規范;漏電保護器發生故障而失靈;施工現場的電線發生破損;電箱進水漏電;接地接零時未按照規范操作。
四、斜拉橋主塔液壓自爬模施工安全防護措施
(一)積極引入BIM技術,提升項目工效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根據項目的特點,積極引進并開展了BIM技術的相關應用工作,建立了項目BIM信息化模型。在模型建立的過程中發現初步設計圖紙中存在的有關設計問題,通過碰撞檢查,及時向設計方進行反饋調整,提高項目圖紙會審的工效。
(二)風水電專業圖紙會審及深化設計
Revit可以對協同設計建立的BIM模型進行碰撞檢查操作,其軟件自帶的碰撞檢查功能可以根據自動生成的沖突報告,通過“顯示”功能準確地查找到碰撞點。根據模型建立過程中出現的相關碰撞,向設計單位提出相關問題,并根據模型針對性地提出優化建議。
(三)鋼結構專業圖紙深化設計
本項目鋼結構共計約1萬余噸,鋼結構數量巨大,設計單位的設計圖紙僅做了相關的要求,未明確具體的加工尺寸、結構形式等相關信息。為了確保加工的精確性,利用Tekla軟件進行鋼結構的深化設計工作,通過使用三維設計軟件,準確繪制了三維空間模型,并轉化成精確的加工圖紙和安裝圖紙,提供了所需的一切精確數據。對相關設計節點進行設計,經原設計單位核查后進行加工,極大程度地解決了加工和安裝的問題[4]。
(四)基于BIM技術工程量計算
建筑工程和傳統的道路橋梁工程有所差別,所有的配筋都是以101圖集的形式進行標注,無具體的配筋形式,需根據集中標注、原位標注的信息進行鋼筋的翻樣計算。通過鋼筋的BIM模型對工程量進行精確的統計復核工作。同時利用建立的模型可以生成下料單,指導現場進行下料,復核施工作業隊伍的工程量。
(五)積極開展方案比選,優化施工方案
為了保障施工方案的科學性及合理性,方案比選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5]:(1)樁基施工方案比選: 鉆孔樁成孔可采用旋挖鉆、沖擊鉆施工工藝。項目對成本、施工質量等方面進行討論,最終確定主墩基樁采用旋挖鉆孔灌注樁的施工工藝,引橋基樁采用沖擊鉆施工工藝;(2)承臺施工方案比選:承臺施工可采用木模板、塑料模板和磚胎膜。本項目對三種模板的優缺點,施工工期、成本、安全性及施工質量方面進行對比分析,最終確定采用鋼模板進行承臺施工;(3)現澆梁施工方案比選:現澆梁可采用搭設滿堂支架的方式施工,可采用鋼管支架施工。根據初步設計圖紙統計,項目對兩種支架材料特性、成本、工期、安全性等方面進行論證,最終確定鋼管支架方案進行現澆梁施工;(4)橋墩施工方案比選:橋墩施工模板可采用木模板、鋼模板。考慮施工工期、成本、施工安全及施工質量,項目經論證分析,確定采用鋼模板;
(六)技術信息化
項目試驗室積極配合公司開展試驗培訓視頻的錄制工作,并生成二維碼在全公司推廣,將技術與網絡密切結合,提高員工技能水平的同時也帶動了員工的積極性。
(七)建立實體模型,提升項目管控水平
本項目高空作業風險高,結構復雜,為了使項目管理人員能夠更清楚、直觀地了解項目的工程特點,制作了沙盤模型。同時為了規范砌體結構施工,項目建立了標準件樣品展示區,通過標準樣品引領的方式,以提高現場的施工質量。
(八)機制砂的研發與使用
自項目開工以來,先后經歷了“瘋狂的砂子”和“瘋狂的石頭”,嚴重影響項目的施工進度和總體經營成本。為合理確定并有效控制工程成本,確保工程質量,滿足品質工程要求,在相關領導研究下,成立機制砂推廣應用小組,項目積極響應并展開對機制砂配合比的研發,成功得到監理和業主的認可,并推廣應用于生產中,保證了生產的持續進行的同時節約了項目成本。經實踐證明,機制砂的應用在節約混凝土拌制成本方面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6]。五、結束語
綜上所述,斜拉橋主塔液壓自爬模施工具有較強的復雜性和技術性,大大增加了施工中安全管理的難度。因此,各相關單位應當結合實際施工需求,不斷的探索和總結,從而制定并完善一系列的安全管理措施,同時進一步地完善安防技術,從而獲得更加理想的安全防護效果。此外,安全生產工作重在落實,這就要求施工現場的管理人員嚴格按照相關標準和規范,加強重視安全管理措施的全面落實,力求從根源上消除一切安全隱患,確保斜拉橋主塔液壓自爬模施工安全、有序、高效地開展。
參考文獻:
[1]劉晨, 梁茵. 淺談斜拉橋主塔液壓自爬模施工安全防護技術[J]. 中國科技縱橫, 2020(5):2-3.
[2]潘寶利. 海上鉆石型索塔液壓爬模施工安全風險管控要點探究[J]. 城市道橋與防洪, 2020(11):5-6.
[3]朱書敏. 洛溪大橋拓寬工程主塔液壓爬模施工技術研究[J]. 智能建筑與工程機械, 2020, 2(7):2-3.
[4]馮小雨, 歐陽衛鋒. 高塔柱路橋液壓爬模施工測量控制技術探究[J]. 華東公路, 2021(4):3-4.
[5]甘增偉, 陳富華, 龔加有. 山區橋梁高墩液壓自爬模施工技術研究[J]. 交通世界, 2021(30):3-4.
[6]高捷. 空心薄壁高墩液壓自爬模施工技術在公路橋梁中的應用[J]. 工程建設與設計, 2020(1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