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真真 楊傳清 周娟 李暉 林慶梅

摘 要:小塔山水庫及入庫河流有著一定的生態基礎,為將其保護并利用起來,根據區域地塊特點及規劃內容分布,擬打造“一面(水庫水面)、兩環(環湖交通環、沿湖生態環)、三廊道(旦頭河、青口河、汪子頭河生態廊道)”的生態環境。通過一系列措施,建立小塔山水庫流域可持續的生態體系,促進庫區及入庫河流水質提升、環境改善和地方發展,實現工程效益、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相統一。
關鍵詞:小塔山水庫;水生態系統;修復保護工作
中圖分類號:X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5168(2021)31-0055-03
Discussion on Restoration and Protection Planning of Water
Ecosystem in Xiaotashan Reservoir
SHAO Zhenzhen YANG Chuanqing ZHOU Juan LI Hui LIN Qingmei
(1.Jiangsu Surveying and Design Institute of Water Resources Co., Ltd., Yangzhou Jiangsu 225127;2.Changzhou City Flood Control Engineering Management Office, Changzhou Jiangsu 213000;3.Yangzhou Branch of Jiangsu Kejia Engineering Design Co., Ltd.,Yangzhou Jiangsu 225101)
Abstract: Xiaotashan Reservoir and warehousing river has a certain ecological basis, for its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and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egional land and planning content distribution, plans to build "side (reservoir), two ring (ring around the traffic, lake ecological ring), three corridor (Dantou River, Qingkou River and Wangzitou River of river ecological corridor)"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hrough a series of measures, the aim is to establish a sustainable ecological system in the Xiaotashan Reservoir basin, promote the improvement of water quality, environment and local development of the reservoir area and the river into the reservoir, and achieve the unity of engineering benefits, economic benefits and ecological benefits.
Keywords: Xiaotashan Reservoir;aquatic ecosystem;restoration and protection work
1 小塔山水庫水生態系統修復的必要性
小塔山水庫位于江蘇省連云港市贛榆區塔山鎮境內,是集防洪、灌溉、供水等多功能于一體的江蘇省第二大人工水庫,也是連云港市贛榆區唯一的飲用水源地[1]。隨著江蘇省沿海開發戰略的推進和經濟的快速發展,小塔山水庫流域的水體水質污染及富營養化速度不斷加快[2]。尤其是近年來隨著上游入庫河流水質惡化、庫區周邊農業面源污染加重、生態環境退化,小塔山水庫的生態環境保護形勢嚴峻。為更好地保護和利用小塔山水庫,在其原有生態基礎上,根據其區域地塊特點和規劃內容分布,擬打造“一面、兩環、三廊道”的生態環境。其中:“一面”是指水庫水面;“兩環”是指環湖交通環和沿湖生態環;“三廊道”是指旦頭河、青口河和汪子頭河生態廊道。
2 入庫口生態系統修復
入庫口作為上游河流與庫區水體的交匯地帶,其良好的生態環境是保證水庫水質的第一道屏障。濕地是重要的水生態系統類型,其作為水庫的屏障對水庫水質的保障發揮著重要作用。目前,小塔山水庫主要有3條入庫河流[3],流經村莊、農田和公路。3條河流末段都有天然水灣,利用水灣布置3處濕地,用濕地植物構建季節交替群落,有助于改善退化的水生態系統[4]。
2.1 旦頭河入庫口生態濕地工程
旦頭河入庫口利用黑林鎮鎮東村南、陶店村西及旦頭河擴大段建設一處濕地,濕地長約500 m,寬約80 m,面積約4 hm,取水力負荷0.10 m/(m·d)。確定本濕地設計日處理能力為4 000 m,超出處理能力水量由濕地西側主泓入庫。
2.2 青口河入庫口生態濕地工程
青口河入庫口利用土屋村東、青口河入庫擴大段建設一處濕地,濕地長約750 m,寬約240 m,面積約18 hm,取水力負荷0.10 m/(m·d)。確定本濕地設計日處理能力為18 000 m3,超出處理超能力水量由濕地西側主泓入庫。
2.3 汪子頭河入庫口生態濕地工程
汪子頭河入庫口利用南康邑村西、汪子頭河入庫擴大段建設一處濕地,濕地長約450 m,寬約80 m,面積約3.6 hm,取水力負荷0.10 m/(m·d)。確定本濕地設計日處理能力為3 600 m,超出處理能力水量由濕地南側主泓入庫。
3 水源涵養林建設
水源涵養林是庫環境的重要保護屏障,具有涵養水源、調節徑流、控制土壤侵蝕及減少面源污染等一系列功能。目前,水庫庫周的水源涵養林建設的重點是退耕還林還草,同時主要入庫河流兩側水源涵養護岸林也需要建設。
3.1 水庫周邊水源涵養林建設工程
在庫周實施水源涵養林建設,劃定保護區域,制定管理條例,加強管理力度。保護區域原則上是水庫正常水位線(32.80 m)外200 m范圍,須避讓村莊、高標準道路和設施農業。已存在的林(草)帶要保留,采取采伐更新措施。
水庫外圍的水源涵養林種植,采用喬灌草相結合的方式,成片、成帶地布置常綠落葉針闊葉混交林,在涵養水源的同時,形成大尺度有氣勢的植物景觀。水庫外圍水源涵養林面積約為740 hm。
3.2 入庫河流水源涵養林建設工程
對3條入庫河流實施水源涵養林建設,劃定保護區域,制定管理條例,加強管理力度,禁止非法采砂。保護區域原則上是河口外10 m范圍,并避讓村莊、高標準道路和設施農業。已存在的林(草)帶要保留,采取采伐更新措施。
河口外圍的水源涵養林種植,采用喬灌草相結合的方式,成片、成帶地布置常綠落葉針闊葉混交林,在涵養水源的同時保持土壤,并形成有氣勢的植物景觀。
旦頭河水源涵養林面積約為11.82 hm,青口河水源涵養林面積約為9.50 hm,汪子頭河水源涵養林面積約為8.78 hm2。
4 水庫消落帶及河道生態岸坡恢復
4.1 水庫消落帶生態修復工程
消落區是庫區泥沙和各類污染物進入水庫的最后一道生態屏障,具有凈化水體、穩定庫岸、涵養水源、減輕水庫淤積和降低庫水富營養化程度等生態功能。規劃維持水庫消落帶邊坡現狀,僅對少數坍塌段使用木樁、拋石等生態措施進行穩固。在淺水處種植水生、濕生植物帶,對面源污染進行二次攔截和吸收。考慮到水庫大水面及周邊現狀特點,水生、濕生植物帶布置為連續的帶狀景觀。水生、濕生植物帶以香蒲、蘆葦、白茅、蒲葦、水蔥及千屈菜為主,種植面積約為84 hm。
4.2 入庫河流生態護坡
在3條入庫河流兩岸采用生態型護坡,保證護岸具有一定強度、安全性和耐久性的同時,兼顧工程環境效應和生物效應,達到水體和土體、水體和生物相互涵養與適合生物生長的仿自然狀態。河道生態護坡把河水、河岸、河灘植被連為一體,為魚類等水生動物和青蛙、蟾蜍等兩棲動物提供覓食、棲息、生存與生長空間,促進水生態系統可持續。3條入庫河流各具特點,應當有針對性地展開規劃,以發揮各自生態優勢和展現多樣的生態景觀特質。
4.2.1 旦頭河生態岸坡建設工程。旦頭河部分河段擋墻損壞,損壞較輕的河段可采取原工藝修補,損壞較嚴重河段則需拆除損壞擋墻,替換更新為生態擋墻。視河道情況,逐步全線替換成生態擋墻。生態擋墻采用自嵌式擋墻形式,既能保證水陸交互,又具有良好的景觀性。
4.2.2 青口河生態岸坡建設工程。青口河盡量保留河道內的灘地、綠洲,營造連續的天然生態景觀。疏浚主泓,保證過流要求。此外,使用木樁或拋石穩固洲灘,阻止其擴張阻流。
4.2.3 汪子頭河生態岸坡建設工程。汪子頭河岸坡沖刷嚴重、水土流失嚴重的河段,使用生態袋穩固河坡,以較好地抵御沖刷。生態袋以上削土坡覆植綠化,以減少水土流失[5]。
5 景觀生態化
在建立水生態系統的同時,統籌打造景觀大道、特色鄉村及農業生態景觀等,將水生態系統納入“田園綜合體”框架內建設,促進地方發展,確保水系統可持續發展。
5.1 環湖交通環建設工程
選擇“塔吳線-黑班線-青班線”公路打造環湖景觀大道,全長35 km左右。公路按照二級公路標準設計,設計行車速度為60 km/h,路面結構采用瀝青混凝土,寬10 m。公路兩旁連續種植規格較大的景觀樹種,形成護路林帶,并在經過的主要村落附近布置小型景觀節點,用于介紹風土人情,展示區域文化。景觀大道將助力“美麗鄉村”建設,將各具特色的村落串聯起來。公路兩側喬木以高大挺拔的季相植物為主,控制兩側綠化帶各寬20 m。每當季節轉換時,絢麗非凡,有助于打造地方名片。環湖大道綠化面積約為140 hm。
5.2 沿湖生態環建設工程
充分利用廣袤水面以及建成后的水源涵養林資源優勢,在涵養林下規劃一條人行步道。步道高低起伏、綿延環繞,或深入林下,或架于水面,或內凹收斂,或凸顯觀湖。步道還將3處河口濕地聯系起來,串珠成線,形成具有更大影響力的“湖西生態濕地”。圍繞“湖西生態濕地”,建設休閑垂釣、果實采摘、風景田園、濕地體驗及“蘇北水鄉”等一系列各具特色的功能區。步道全長42 km,根據地段特點安排不同的形式。
5.3 特色村落建設及景觀提升
5.3.1 旦頭河流域特色村落建設工程。選擇旦頭河沿線較大的幾個村,依據村落布局特點進行以下設計。
①馬旦頭村。村落邊緣已擴張至旦頭河,因此規劃沿旦頭河改造部分民居,打造線狀“臨河水街”。
②陳旦頭村。利用村落與河流間的空閑用地,規劃帶狀景觀綠地。
③黑林鎮。以鎮東現有景觀為基礎,進行進一步提升改造,使其成為沿線景觀的核心,展示和傳播黑林文化。
④陶店村。借助良好的水庫視野優勢,結合入庫口濕地和農業采摘園進行打造,打造“生態小村落”。
5.3.2 青口河流域特色村落建設工程。土屋村位于黑林鎮西南、水庫的西北,是臨近青口河入庫口的村落。規劃利用它的自然資源和地理優勢,打造“蘇北水鄉”特色村落,與旦頭河濕地、青口河濕地、生態陶店村一同組成“湖西生態濕地”,發揮其影響力。
此外,黑林鎮西有座大橋,是青口河入庫前第二座橋。該橋梁現通車量較多,兩端為濱水活動廣場。為保護生態環境和提升景觀效果,現對其進行綠化設計。在大橋上游200 m、下游150 m處進行綠化設計,綠化帶寬為15 m,面積共計1.05 hm。綠化帶對稱布置,外側種植烏桕株,株行距2 m×2 m;內側種植金絲垂柳,株行距2 m×2 m;其內種植紫荊,株行距1 m×1 m。
小塔山水庫水生態系統修復保護工作總工程量見表1。
6 結語
小塔山水庫水生態系統修復保護規劃工作應充分利用小塔山水庫及入庫河流現有的生態基礎,通過入庫口生態系統修復、水源涵養林建設、水庫消落帶及河道生態岸坡恢復、景觀生態化建設等水生態修復措施,打造“一面、兩環、三廊道”的生態環境,建立小塔山水庫流域可持續發展的生態體系,促進庫區及入庫河流水質提升、環境改善和地方發展,做到工程效益、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相統一,保證其水生態系統的整體性和連貫性。
參考文獻:
[1]王運昌,劉成高,張欽.飲用水源地保護存在的問題及應對措施:以贛榆縣小塔山水庫為例[J].亞熱帶水土保持,2012(12):59-61.
[2]楊傳清,朱華剛,邵真真,等.小塔山水庫水環境現狀及變化趨勢[J].治淮,2020(5):15-16.
[3]徐鑫,王波,劉金吉.贛榆區飲用水源地入庫河流水質狀況調查與評價[J].污染防治技術,2014(12):41-44.
[4]魯鋒.小搭山水庫飲用水源地保護措施初探[J].江蘇水利,2015(11):36-37.
[5]王運昌,陶淑蕓,王海清.從飲用水源地水質變化看水土保持治理成效:以贛榆縣小塔山水庫為例[J].南昌工程學院學報,2014(8):9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