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頭中的她們,是村里的第一書記、脫貧帶頭人,也是村民家中的“主心骨”;是村里孩子口中的孃孃(阿姨),也是老人口中的親閨女;她們幫著村民鋪床掃屋,也幫著大伙賣農副產品……脫貧攻堅路上,許許多多女性的身影吸引了人們的目光,她們那交織著汗水的笑臉,令人難以忘懷。

▲ 四川省雅安市滎經縣寶峰彝族鄉杏家村駐村第一書記何文芳(右)和照片拍攝者毛曉初在參展作品前合影

▲ 河北省張家口市沽源縣閃電河鄉黑山嘴村駐村第一書記王會敏
中國女攝影家協會和中國婦女兒童博物館主辦了“女攝影人眼中的脫貧故事”攝影展,用一個個鏡頭所捕捉的感人瞬間,記錄了基層女干部在脫貧攻堅路上的動人故事。這些故事既生動展示了中國在脫貧攻堅戰中取得的豐碩成果,也彰顯了中國婦女在消除貧困中發揮的“半邊天”作用。
四川省雅安市滎經縣寶峰彝族鄉杏家村,連日都在下雨,杏家村駐村第一書記何文芳擔心發生泥石流,就忙著在村里四處看看,組織村民轉移。
冒著雨,中國女攝影家協會理事毛曉初艱難地托著相機,記錄下了何文芳的生動鏡頭:她穿著高筒雨鞋,抱著村民的孩子走過小橋,水流湍急,孩子一臉信賴地趴在她的肩頭,何文芳卻早已淋得滿身濕透。
在一個多月的時間里,毛曉初4次從成都開車200多公里,到何文芳工作的杏家村進行拍攝。
“我跟著何文芳在村里跑了多戶人家,挨家挨戶地坐下來聊,看著她幫村民尋找增收辦法,或者是幫著解決生活難題。”毛曉初說,令她印象最深的,是何文芳和村民間的真摯情感,孩子們都親切地喊她“何孃孃”。
拍攝時,她們在村里遇到一戶人家,孩子患有腦癱,家中只剩下父親照顧孩子。“那孩子現在20多歲了,見到何文芳很是親熱,大老遠就迎出來了,何文芳在他跟前,就像姐姐一樣。”毛曉初說。
何文芳的扶貧工作十分細致,她從一點一滴耐心地做起。村里有一戶彝族貧困戶,以前一家10口人擠在一間木板房里,后來在政府資助下搬進了新房,但還沒養成新生活的好習慣。
“我到他家的第一件事就是教他們講衛生,手把手教他們疊被子,理床單,疊好衣服放進衣柜,教他們進行垃圾分類,一次不行就教兩次甚至更多,現在他們家的衛生環境大大改善,他大兒子還在我的推薦下光榮地入了黨。”何文芳說。
這樣的故事舉不勝舉,在毛曉初眼中,何文芳在村里就是這樣不時地轉換著女兒、姐妹、母親的角色。
“也正是這種親情式關系,使我們的脫貧攻堅工作得以順利開展。杏家村的基礎設施得到了較大改善,村民從過去的不種茶、簡單種茶轉變為種優質茶、種規模茶,并不斷提升茶葉采摘制作技術,生產和生活狀況越來越好。”何文芳說。
中國女攝影家協會理事劉博欣拍攝的對象是汪國杰。在黑龍江省尚志市黑龍宮鎮,她為這個駐村女干部所幫扶脫貧的7家脫貧戶,每家拍了一套全家福。
汪國杰帶著她一家一家地拍,一路上,汪國杰如數家珍地介紹各家情況。“讓我心疼的那個瞬間,我至今都忘不了。我問她:‘你當了駐村干部,是不是就顧不上自己家里人了?’她停頓了一下,說:‘姐啊,你給我打電話說要來的時候,正好是我母親五七的忌日。’然后,她的眼淚就下來了。”
汪國杰是主動請纓參加扶貧工作的,到黑龍宮鎮擔任永久村駐村第一書記,永久村、建國村駐村工作隊隊長,后來又兼任了永久村黨支部書記。
聽說她要去駐村,家里人都反對:“女同志下去干什么,那么辛苦。”村民們開始也抱著懷疑態度,剛下鄉入戶時,有人在背后說汪國杰:“這說不定是來走過場的,干不了幾天就得回去。”
“我知道,想把扶貧工作做好,就得真正為百姓辦實事,把自己當村里人,這樣百姓才能信服。就這樣,我穿梭于大街小巷,走家串戶開始了我的駐村生活。”汪國杰說。駐村工作說起來容易,干起來就難了。為了幫助村民把產品銷售出去,汪國杰成立了黑龍宮農產品銷售群,賣木耳、蘑菇、煎餅、豆油等,慢慢地銷路越來越好。汪國杰還把私家車變成了村里的送貨車,經常義務送貨。
劉博欣在拍攝時注意到一個細節:汪國杰的車就像個百寶箱,每拍一戶,她都會從車上拿件禮物出來。轉到一位老爺子家時,看到老爺子因為長年風濕手變形了,汪國杰拿出一個雞蛋大小的盒子說:“這種止疼消炎藥,我爸用過覺得挺好的,您也看看好不好用。”
看著汪國杰和村民們在一起的情形,劉博欣很是感動:“正是無數像汪國杰這樣的女駐村干部舍小家、顧大家,成全了幫扶脫貧的每一家。她們頂風雪、蹚泥路、跑醫院、坐炕頭,為因病致貧的貧困戶聯系治病,為貧困戶做義務代銷員,使他們身體好了能干活、有了賺錢生財的路,和鄉親們一樣過上了好日子。從駐村之初不被認可,到今天‘閨女’‘大妹子’的親切稱呼,她不再是‘來個女的能干啥’,而是成了鄉親們心目中的‘咱家拿主意的那個人’!”
農歷春節前一個大雪紛飛的冬日,中國女攝影家協會理事趙占南來到河北省張家口市沽源縣閃電河鄉黑山嘴村,跟著駐村第一書記王會敏,在村里拍了一整天。
“不管走到哪家,他們都把王會敏當作親閨女一樣,可喜歡她了。家家戶戶的老人,就那么拉著她的手進屋,她也不見外,脫鞋上炕跟著一起包餃子、準備炸糕,親親熱熱地準備過年的食物。”趙占南說。
在那個滴水成冰的冬日夜晚,趙占南和王會敏擠在她的宿舍里,屋外的水管子凍上了,做不了飯,她倆只能湊合著吃了頓方便面。伴著窗外凜冽的寒風,兩人嘮起王會敏在村里的生活,那可真是感慨良多。次日凌晨3點,趙占南就醒了,想起一天的拍攝經歷,她忍不住寫下感言:“每位扶貧的女書記,心中都有一種情懷在支撐著她們。”
黑山嘴村地處河北壩上,是深度貧困縣的深度貧困村。王會敏還記得,自己是在2018年3月8日那天來到黑山嘴村的。“入村當天,最低氣溫零下21℃,村委會門口堆著15厘米厚的雪,我穿著在石家莊過冬最厚的衣服還是被刺骨的寒風吹透了。土坯房、土院墻,坑坑洼洼的入戶路,村容村貌和基礎設施很差。雖然我是農村出生、農村長大,對駐村有心理準備,但現實情況還是讓我感到很有挑戰性,這也讓我意識到脫貧確實是一場攻堅戰。”王會敏說。
幾年來,趙占南拍攝了許多來張家口的扶貧干部,給她印象最深的人就是王會敏,在跟拍時,趙占南時時被她雷厲風行的作風、樸實無華的品性所感動。
“一個在省城工作的女同志,離開家人來到貧困村,擠在一間辦公與住宿混用的小房間里,壩上的冬天十分寒冷,氣溫經常在零下二三十攝氏度,可她一住就是這么長時間。”趙占南說,為了扶貧,王會敏錯過了人生中的許多重要時刻:父親去世,她沒能盡孝;女兒高考,她不能陪伴。她把大愛留給了黑山嘴村的鄉親們,全心全意地投身到脫貧攻堅的事業中。
可喜的是,如今的黑山嘴村,村子變美了,環境變好了,村民收入增加了,2019年,黑山嘴村高質量脫貧出列,被河北省評選為“鄉村旅游扶貧示范村”。
說起黑山嘴村,王會敏同樣很感激當地純樸善良的鄉親們:“冬天,我的臉被凍了有大媽給我送凍瘡膏;入戶時,80多歲的奶奶那么親熱地牽起我的手拉家常……所有這一切都化成了濃濃親情,使駐村的日子不再孤單,使黑山嘴村成為我永遠記掛的又一個家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