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亮
枕大神經痛是指枕大神經分布范圍內的神經性頭痛,是周圍神經疾病中的常見病之一,常表現為頭部一側或雙側陣發性疼痛,呈刀割樣、撕裂樣伴燒灼感,時輕時重,其病因多由于長期機械勞損、局部炎性刺激等導致病變部位軟組織滲出、組織粘連和血管痙攣,刺激、卡壓或牽拉枕大神經,引起枕大神經分布范圍內的神經性頭痛[1]。本病屬于中醫頭痛、項痛、后頭痛、太陽頭疼的范疇[2]。
1.1 西醫枕大神經痛是由多種原因綜合作用的結果,但最常見高位頸椎C1~4病變(環樞椎畸形、骨關節炎、骨質增生、脫位、結核、腫瘤、硬脊髓膜炎、急慢性外傷)所致神經損害。其次,外傷或手術的瘢痕壓迫枕大神經。椎動脈受壓痙攣,引起枕動脈缺血、缺氧,從而誘發枕大神經痛。大腦內動脈血管痙攣后,枕動脈反射性擴張,刺激壓迫枕大神經。另外,感染性疾病如流行性感冒或上呼吸道感染、扁桃體炎、風濕等也是導致枕大神經痛的主要發病原因之一。
1.2 中醫本病屬于中醫頭痛、項痛、后頭痛、太陽頭疼的范疇。頭為“諸陽之會”“精明之府”,又為髓海之所在,五臟精華,六腑清陽,皆上注于頭[3]。凡六淫外感,臟腑內傷,導致陽氣阻塞,濁邪上踞,肝陽上亢,精髓氣血虧損,經絡運行失常者,均能發生頭痛[4]。表現為頭痛連項或巔頂痛,若頭痛日久不愈,病邪入絡則見刺痛、鈍痛。本病多屬實證,久則虛實夾雜。
大多數患者起病時有受涼感冒史。起病急,多表現為一側或雙側后上頸部與枕部針刺、刀割、燒灼、電擊樣疼痛或鈍痛、脹痛及搏動性疼痛等。疼痛呈持續性發作,或陣發性加劇,也可呈間斷性發作。疼痛向頭頂放散,并波及眼眶部、前額部、耳前區或乳突部,頭頸部活動或觸摸頭發時可誘發或加劇疼痛,發作時間由幾秒至數分鐘、數十分鐘不等,日發作多次,發作期過后仍有鈍痛,同時并伴有頸部肌肉痙攣及頸部肌肉僵硬感。患者為緩解疼痛常呈保護性姿態,頭頸部伸直不動,頭前傾或向患側傾。
3.1 西醫治療枕大神經痛病因復雜,西醫治療原則以止痛鎮靜、藥物封閉及物理治療為主。癥狀嚴重者,可試用手術治療。中醫藥辨證治療本病有著較大優勢。
3.2 中醫治療本病屬于中醫頭痛、項痛、后頭痛、太陽頭疼的范疇。主要病因病機在于感受六淫外感,邪客太陽經脈和厥陰經脈,致使太陽厥陰經氣不利,濁邪上踞,清陽之氣被遏,上擾清空,表現為頭痛連項或巔頂痛,若頭痛日久不愈,病邪入絡則見刺痛、鈍痛。
根據臨床頭疼表現,可分為太陽頭疼、厥陰頭疼、瘀血頭疼、風熱頭疼4型,尤以太陽頭疼、厥陰頭疼型最為常見,但病情持久者則表現為虛實夾雜應當詳辨。治療上應以疏散風邪、溫經散寒、活血化瘀、祛風散熱兼以通絡止痛。
4.1 太陽頭疼頭痛起病較急,連及項背部、頭頸部活動受限,咳嗽、噴嚏時枕大神經分布范圍疼痛加劇,常喜裹頭,惡風畏寒,遇風尤劇。舌苔薄白,脈浮或浮緊。治法:疏散風邪,通絡止痛。方藥:川芎茶調散加減(川芎15 g,羌活10 g,荊芥10 g,防風10 g,白芷6 g,細辛3 g,蔓荊子10 g,葛根15 g,薄荷9 g,秦艽9 g)。
4.2 厥陰頭疼頭頂疼痛連及頸部,疼痛劇烈,干嘔,吐涎沫,甚至四肢不溫。舌苔白,脈弦。治法:溫經散寒,通絡止痛。方藥:吳茱萸湯加減(吳茱萸15 g,藁本9 g,川芎12 g,細辛3 g,赤芍10 g,當歸12 g,法半夏10 g,全蝎6 g,蔓荊子9 g,柴胡6 g)。
4.3 瘀血頭疼一側或雙側后枕部與上頸部針刺樣疼痛或鈍痛、脹痛,經久不愈,部位固定不移,痛處據按,夜晚尤甚,轉頸痛增。舌苔紫黯,脈澀。治法:活血化瘀,通絡止痛。方藥:通竅活血湯加減(桃仁10 g,紅花10 g,川芎12 g,赤芍10 g,當歸15 g,石菖蒲12 g,白芷10 g,全蝎6 g,地龍10 g,黃芪30 g,生姜9 g)。
4.4 風熱頭疼頸枕部疼痛,動后加劇,煩熱口渴,小便溲黃,色質紅,苔白黃,脈浮數。治法:祛風散熱。方藥:芎芷石膏湯加減(白芷10 g,川芎12 g,石膏20 g,薄荷10 g,知母10 g,羌活15 g,防風10 g,地龍10 g,秦艽10 g,菊花12 g)。
枕大神經痛屬于中醫“頭痛”的范疇,其發病原因不外乎外感、內傷,如《醫碥·頭疼》云:“頭為清陽之分,外而六淫之邪氣相侵,內而六腑經脈之邪氣上逆,皆能亂其清氣,相搏擊致痛,須分內外虛實”[5]。故外感多因感受風、寒、濕、熱等外邪。內傷與肝、脾、腎三臟有關[6]。本病病機在外多為風寒之邪外侵太陽經脈、厥陰經脈,致使太陽、厥陰經氣阻滯,在內為肝氣郁滯,久郁化火傷陰,肝陰不足,陰不制陽,肝陽上亢,上擾清竅;或因飲食不潔,損傷脾胃,脾胃虛弱,氣血生化乏源,上輸不足,清竅失養;或因先天稟賦不足,腎虛精虧,陰陽失調,清陽不升而發病。
治療上《三因極一病證方論》曰:“凡頭痛者,乃足太陽受病,上連風府眉角而痛者,皆可藥愈”[7]。指出中藥辨證治療頭疼的重要性。又如《冷廬醫話·頭痛》曰:“頭痛屬太陽者,自腦后上至巔頂,其痛連項;屬陽明者,上連目珠,痛在前額;屬少陽者,上至兩角,痛在頭角”。明確了經絡的循經部位與疼痛部位之間的不同之處,提示臨床醫師治療中應審因辨證。并根據循經部位而采用不同的引經藥[8]。《醫醫病書》曰:“藥之有引經藥,如人之不識路徑者用向導也”。因此在治療本病上以疏散風寒、溫經通絡、活血化瘀、通絡止痛并結合經絡循行部位,采用不同的引經藥在減輕疼痛,延長發病周期,降低發病時間,起到了良好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