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娟 李祥舒
李祥舒名老中醫藥專家簡介:1968年7月參加工作,一直從事專業技術工作,1988年晉升為副主任醫師,1994年晉升為主任醫師,任業務副院長7年,1991年4月—2003年12月任懷柔區中醫醫院院長。退休后被返聘至北京同仁堂中醫院、北京市中醫醫院、北京市懷柔區中醫醫院定期出專家門診。2012年被遴選為北京中醫藥薪火傳承3+3工程李祥舒基層老中醫傳承工作室指導老師,2017年被遴選為李祥舒全國基層名老中醫藥專家傳承工作室指導老師。參加國家“七五”“八五”“九五”的重點攻關課題的研究,先后取得國家級科研成果獎2項,部級科技成果獎6項,市級科研成果獎8項,區級科研成果獎11項。獨立承擔市中醫管理局科研課題3項,獲獎2項,申報市級科技進步獎1項,公開發表論文30余篇。
面部痤瘡、色斑等是損美性疾病,嚴重影響人的面容,尤其女性患者更加痛苦,急于尋醫問藥,希望得到治療。激光美容是西醫治療皮膚疾病的常見方式,但由于激光具有較高能量、聚焦精準、穿透力強,在對病變部位處理時也會導致患者皮膚受損[1]。導致術后需要恢復期、誤工時間長、復發等缺點,所以大多數人愿意選擇中醫美容、整體調理。
藏象學說云:肺主氣,司呼吸,朝百脈,主治節,在體合皮。雖說肺臟與皮膚息息相關,但李主任認為,與“五臟六腑皆令人咳”一樣,五臟六腑亦皆可令皮膚異常。李老強調,中醫醫師在診治疾病時,要從整體出發,察外知內。《黃帝內經·靈樞·本臟》云:“視其外應,以知其內臟,則知所病矣”。審察內外是中醫診斷的基本原則之一,其理論淵源是中醫學的整體觀念。整體觀是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基本特點之一,其內容包括兩方面:一是指人體與自然環境是一個密不可分的整體。二是指人體本身是一個以五臟為中心,聯系六腑、形體諸竅的整體系統,其臟、腑、體、竅通過經絡相互聯系。臟腑化生的精氣,不但滋養臟腑本身,同時也滋養著形體和官竅,共同完成人體的生理功能。病理上,形體官竅的病變則是臟腑功能異常的反映,即“有諸內必行諸外”。內在臟腑的病變必然會反映在皮膚、形體、官竅上。五臟通過影響人體的機能狀態而時刻影響著美容問題[2],“五臟應四時,各有收受”,五臟各有其主,對美容的影響也各不相同,因此在損美性疾病的診療中,應重視五臟六腑的內在辨證,從臟腑辨證的基礎上來考慮損美性疾病的病因。
陰陽是四時與五臟的化生之本,《易經》中記載:“一陰一陽之謂道”,陰陽代表著相互對立又相互關聯的2種事物的相對屬性,是一切事物發展變化在的根本規律[3]。調理陰陽,使氣機升降有序,皮膚得以與五臟六腑的陰陽規律相照應,與四時節氣相迎合,保持肌膚陰陽的調和順暢,可以維護皮膚自然良好的健康狀態。下面,是李老從臟腑辨證用于美容的經驗。
案1史某某,女,35歲,面部有斑5年余,雙顴部明顯,呈黃褐色,曾行激光治療,暫時得效,3~5個月后復發。平素納食不香,燒心、反酸,彎腰時胃脘部馬上有脹飽感,似有石頭,起身后好轉,平素情緒不佳,愛與家人生悶氣及吵架,大便干,小便正常,形體偏瘦,舌質暗淡,苔薄白,脈細澀。予疏肝理氣和胃活血之法,擬方:香附10 g,郁金10 g,炒白芍10 g,茯苓30 g,生白術10 g,浙貝母15 g,白及10 g,煅瓦楞子15 g,丹參15 g,益母草15 g,玫瑰花15 g,莪術6 g,枸杞子10 g,女貞子20 g,山藥30 g,白芷6 g,白薇10 g。7劑水沖服,早晚各1劑,囑其調節情緒,避免鉆牛角尖及生悶氣。1周之后復診,患者訴胃脘部癥狀減輕,已無明顯燒心、反酸及脹飽感,但面部斑未見減輕。上方去貝母、瓦楞子,繼服14劑,對其情緒繼續勸說一番。半個月后復診,面部斑明顯減輕,膚色較前有光澤,胃脘部無不適,大便偏稀,上方生白術更換為炒白術20 g,服用14劑后復診,面色較前榮潤光澤,斑變淡。要求服用中成藥,予逍遙散及益母草膏口服鞏固。
按:從肝論治之肝郁血瘀:肝主疏泄,性喜條達而惡抑郁,若情緒刺激,肝氣郁滯,則必然導致氣滯血瘀,血不上榮,而氣郁化火,木火刑金,又可致肺金失于清肅,出現面部黧黑斑、急躁易怒、大便秘結等癥。
案2張某某,男,50歲,面部痤瘡、黑斑3年,未予治療,既往有“小三陽”、膽結石、肝功能異常病史,平素大便干稀不調,胃脹,納食不香,喜飲酒。查見面色紅,油膩,面部散在痤瘡,有抓痕,部分凸起伴有膿頭,部分凹陷伴有黑褐色色素沉著,舌質紅,舌體胖,苔黃微膩,脈弦滑。予清利三焦濕熱,解毒散結法,擬方:黃芩10 g,炒梔子10 g,黃柏10 g,茵陳30 g,虎杖10 g,蒲公英15 g,野菊花15 g,金銀花15 g,柴胡9 g,陳皮10 g,丹參10 g,苦參15 g,天花粉30 g,赤芍10 g,生薏苡仁30 g,法半夏9 g,竹茹10 g,砂仁6 g,防風10 g,炮穿山甲6 g。囑其戒酒,每劑分3次喝,每日1劑,服用7劑后復診,患者訴近2 d納食增加,渾身松快,面上凸起的膿頭均已消失,仍有凸起呈紅色,凹陷處為黑褐色,上方加白芷6 g,白薇10 g,繼服14劑,每日2次,2周后復診,面色已無明顯油膩感,面部痤瘡均已無膿頭,顏色接近膚色,凹陷處黑褐色斑顏色變淺,胃脹減輕,大便干。舌質淡紅,苔薄黃,脈弦。上方去炮穿山甲、虎杖、生薏苡仁,加生地黃20 g,瓜蔞15 g,繼服14劑。復診時,患者訴效果很好,面部無明顯油膩感,凸起的痤瘡已消失,凹陷處色素沉著減輕,納食可,胃脹好轉,大便正常,上方去瓜蔞,繼服7劑后未再復診。
按:三焦論證之三焦濕熱,夾有瘀毒:三焦,是臟象學說中的一個特有名稱。三焦是上焦、中焦、下焦的合稱,為六腑之一,屬臟腑中最大的腑,又稱外腑、孤腑。主升降諸氣和通行水液,在五行屬火,其陰陽屬性為陽。有通行元氣、疏通水道、運行水液的功能。三焦運化失常,則運化水濕功能下降,水濕停聚,日久郁而化熱,濕熱互擾,肺氣郁閉,出現面部黧黑斑、痤瘡。薛飛等[4]研究以清熱解毒為主,配合理氣活血,散結疏風為輔治療面部中重度痤瘡療效肯定。
案3林某,女,25歲。因面部痤瘡、左眼角褐色斑1年就診。患者近一年來因產后加上服避孕藥,面部“青春痘”頻發,且左眼角逐漸出現褐色斑片色素沉著,顏色逐漸加深,伴月經經量減少,行經時腹痛,經血色黑,偶有血塊,身體發胖,體倦乏力,喉中常有痰阻之感,曾經他院外用內服多種祛斑藥物未效。查見形體肥胖,面色少華,兩顴及鼻旁見痤瘡,左眼角旁有1 cm×2 cm大小褐色斑。舌淡胖、邊有齒痕、苔薄白潤,脈細。予健脾益氣,化痰通絡祛瘀之法。擬方:茯苓20 g,炒白術20 g,山藥30 g,生黃芪20 g,生白扁豆30 g,蒼術15 g,法半夏9 g,陳皮10 g,香附10 g,升麻9 g,柴胡9 g,炙甘草15 g,紫蘇梗15 g,生姜6 g,白薇15 g,白蒺藜15 g,白芷6 g。每日1劑,并囑其適當運動。服藥2周后復診,喉中痰液減少,痰阻之感消失,乏力好轉,月經來潮量略有增多,但仍行經時腹痛,面上痤瘡未再新發。擬上方加益母草30 g,紅花10 g續進。再服藥2周后,眼角色斑大有變淡之勢,月經經量增多,經色紅,喉中已無不適感。舌質淡紅,舌體胖,齒痕減少,苔薄白,脈細滑。前方去蒼術、法半夏、紫蘇梗,服用1個月后復診,眼角色斑明顯消退,體質量明顯減輕。后以香砂六君丸善后調理。
按:從脾論治之脾虛痰濁阻滯,夾有瘀毒:脾胃的興衰在面部氣血中起非常重要的作用,故中醫有“陽明胃脈榮于面”的論述[5]。《諸病源候論》曰:“五臟六腑十二經血,皆上于面,夫血之行俱榮表里,人或痰飲漬臟,或腠理受風,致氣血不和,或澀或濁,不能榮于皮膚,故發黑”。痰濁阻滯,久則痰瘀互結,肌膚失榮,則治以健脾益氣,化痰通絡祛瘀之法,痰濁得化,瘀血得祛,則肌膚光澤如初。
案4劉某,女,35歲。面部黃褐斑10個月余來求診。患者1年前順產時胎盤滯留而致產后大出血,經治療后貧血已痊愈,哺乳1個月后面部漸漸出現黃褐斑,伴頭暈乏力,夜寐不安,心悸怔忡,大便干結難解,但仍顧及哺乳,故未診治,現已斷奶,故來求診。見其形體偏瘦,面色無華。舌質淡紅、苔薄白,脈細弱無力。予查血常規無明顯貧血。予益氣養血,寧神祛斑之法。擬方:黃芪30 g,黨參20 g,茯苓15 g,炒白術20 g,川芎15 g,熟地黃15 g,當歸20 g,炒白芍15 g,酸棗仁15 g,何首烏15 g,遠志10 g,升麻6 g,炙甘草15 g,白薇15 g,白及10 g。每日1劑,服藥7劑后復診,失眠、心悸等癥明顯好轉,但面部色斑未見減退,仍大便干結,上方加墨旱蓮、桃仁各15 g,益母草30 g,14 d后復診,面部黃褐斑略有消減,乏力好轉,面色漸有紅潤,再以上方續進,1個月后,黃褐斑明顯消退。
按:從心論治之心血虧虛:心主血脈,其華在面,開竅于舌。心氣、心血充盈,則面色紅潤光澤、舌色淡紅,若心之氣血虛弱,則面部失養,氣虛推動無力,瘀血內阻血不上榮,則面色晦暗,舌質黯,或有瘀斑、瘀點。《黃帝內經·素問·五臟生成》中就有“心之合脈也,其榮色也”的記載。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損美性疾病在臨床上越來越常見。李主任根據臟腑辨證,以內養外,調臟腑、養容顏,因病因證因人而采用適宜的方藥,取得了很好的療效,值得我們繼續學習、深度發掘、推廣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