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晨 張 濤 韓 娟 侯理偉 蘇曉蘭△
糖尿病是一種慢性代謝障礙性疾病,以血糖升高為主要特征,但糖尿病前期人群血糖并不升高,臨床癥狀也不顯著,起病隱匿,僅可見糖耐量受損或空腹血糖受損,此類患者是進展為糖尿病的高危人群。世界范圍內,每年5%~10%的發展為糖尿病[1]。糖尿病本身并不可怕,但作為一種終身性疾病,其可怕之處在于易出現心、腦、腎等并發癥而導致死亡。因此,采取積極有效的防治方法是關鍵所在,而又因糖尿病前期是發展為糖尿病的高危階段,我們當注重該階段的防治,從未病先防理念出發對其進行指導,即可有效預防糖尿病的發生。中醫學將糖尿病歸為“消渴”范疇,并有脾癉、消渴、消癉3個階段之分,這與2013年《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中提出的糖尿病三級防治原則不謀而合[2]。發揮中醫藥優勢預防糖尿病當從一級預防即脾癉時期著手,目前臨床對糖尿病的預防方法主要為生活方式及藥物干預,但這2種方法各有不足而患者依從性略差。耳穴壓豆作為操作簡單,安全無創,療效客觀的防治方法,在糖尿病的預防方面更具優勢。本文從“未病先防”理念出發,就耳穴壓豆預防糖尿病的特色優勢予以探討,希望能拋磚引玉,為糖尿病的預防提出建言。
未病先防理念最早體現于《黃帝內經》,《靈樞·逆順》記載:“……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素問·刺熱》亦云:“病雖未發,見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根據以上論述可知“未病先防”思想在疾病預防中的重要性,后世醫家對該思想也有著深刻的認知,清初名醫喻昌《醫門法律·中風門》中所載人參補氣湯的作用便是未雨綢繆,御外風而未病先防;唐代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論診候》中記載的“上醫治未病,中醫治預病,下醫治已病”是將疾病的發生、發展分為“未病”“欲病”“已病”3個層面,而醫者對此3個階段的認知體現著自我醫術的高超與否,同時也告誡醫者當防病于未然;此外,東漢華佗創作的五禽戲、晉代葛洪強調的氣功之術都是治未病的有效手段,而元代朱丹溪也曾撰寫著作闡述《黃帝內經》中“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思想觀念,由此可見古代醫家對“治未病”的關注程度。“治未病”主要包括三部分內容,即首要的未病先防,其次的既病防變及最終的愈后防復,而未病先防居治未病之首,能消疾病于未然,為中醫基礎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肯定的科學價值和現實意義。隨著我國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公民對自身健康的關注焦點正在從“已病圖治”悄然轉變為“未病先防,養生保健”,因此,從“未病先防”理念出發,解決亞健康問題已經成為促進人類健康的主要議題。
耳穴是指分布于耳廓上的腧穴,為脈氣輸注的部位,可反映人體生理功能及病理變化,因此具有診斷及治療疾病的作用。《靈樞·口問》曰:“耳者,宗脈之所聚也”,說明耳的重要性;《靈樞·厥病》記載:“耳聾無所聞取耳中”,則明確指出了耳穴的名稱和具體作用;《陰陽十一脈灸經》中也有關于“耳脈”的論述:“起于手背,出臂外兩骨之間,上骨下廉,出肘中,入耳中。是動則病:耳聾,煇煇焞焞,嗌腫。是耳脈主治其所產病:目外眥痛,頰痛,耳聾,為三病”。可見“耳脈”與眼、上肢、咽喉等均有聯系;《針灸大成》中則有耳穴的明確定位,如“耳尖穴在耳輪上,卷耳取尖上是穴”;《針灸孔穴及療效便覽》中更是詳細記載了耳穴治病的操作方法,如“珠頂,兩耳當門耳珠尖上,針一分,灸三壯……”。據此可知運用耳穴治療疾病歷史悠久。1957年法國諾吉爾博士發現“外耳并非單純惟一彎曲軟骨,它與內臟器官存在密切關系,內臟出現疾患時在耳廓上有相應點出現”,其首次提出胚胎倒置耳穴圖,在此之后,我國加大了對耳穴的研究力度。在20世紀80年代初,將耳穴的適應證擴大到100多種,并成立了全國耳穴研究組;90年代初我國頒布了國家標準的“耳穴名稱與部位”,并按GB/T13734-92的標準,把耳穴總數量確定為91個[3]。目前常用的耳穴療法有耳穴毫針刺法、耳穴埋針法、耳穴貼壓法以及耳穴按摩、電針、磁療等。數千年來,中醫學以其特色理論、客觀療效為國人乃至世界人民做出了巨大貢獻,在耳穴治病的諸多療法中不乏簡、便、效、廉之法,如耳針及耳穴壓豆。
糖尿病前期屬于現代醫學名詞,古典醫籍中并無記載,根據《素問·奇病論》相關論述“病口甘,乃五氣之溢,名為脾癉”,現代醫家發現《黃帝內經》中就“脾癉”的論述與糖尿病前期在很大程度上具有相似性,而中醫藥臨床實踐指南更直接將糖尿病前期歸于“脾癉”的范疇[4]。宋代《圣濟總錄》就“脾癉”的治療進行完善,書中擬出中藥處方11首。到明清時期,“脾癉”的病機以及治法在《溫熱論》和《溫熱經緯》中被詳細闡述。上述記載對“脾癉”從臨床癥狀、病因病機及治法方藥所進行的全方位剖析,也為糖尿病前期相關理論研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糖尿病前期是一種血糖調節異常的狀態,以血糖高于正常參考范圍尚不能確診為糖尿病為特點。其包括糖耐量異常與空腹血糖受損2種狀態,兩者可單獨出現或是合并出現[5,6]。其診斷依據《中國成人2型糖尿病預防的專家共識》[7]和《糖尿病中醫防治指南》[8]中有關糖尿病前期的診斷標準進行,具體診斷標準為空腹血糖受損: 5.6 mmol/L(100 mg/dl)≤空腹血糖<7.0 mmol/L(126 mg/dl),且2小時糖耐量小于7.8 mmol/L(140 mg/dl)。糖耐量異常:7.8 mmol/L(140 mg/dl)≤2小時糖耐量<11.1 mmol/L(200 mg/dl),且空腹血糖小于7.0 mmol/L(126 mg/dl)。空腹血糖受損合并糖耐量異常:5.6 mmol/L(100 mg/dl)≤空腹血糖<7.0 mmol/L(126 mg/dl),且7.8 mmol/L(140 mg/dl)≤2小時糖耐量<11.1 mmol/L(200 mg/dl)。糖尿病前期是發展為糖尿病的高危階段,但該階段是一個可逆的狀態,早期注意飲食、調整生活方式,能大大降低轉化為糖尿病的概率[9],因此,糖尿病的重點在于預防,特別要重視糖尿病前期階段[10]。《素問》指出脾癉可因“數食甘美”,進而體態“肥美”,而最終轉為消渴,即糖尿病。現代臨床研究也指出超重和肥胖是導致糖尿病快速增長的主要原因[11],根據以上觀點可知中西醫在糖尿病發病過程上的認知基本一致。
糖尿病前期發展為糖尿病的過程是可以逆轉的,其中患者的飲食、生活方式以及情緒的自我管理是逆轉這一狀態的關鍵環節[12,13]。《柳葉刀》雜志2014年就曾強調“糖尿病預防每延遲1年就會增加1000萬糖尿病人”。而早在1986年,我國科研團隊就已經意識到糖尿病預防的重要性,并針對糖耐量受損人群展開了臨床研究,由于此項研究在大慶地區進行,因此稱之為大慶糖尿病預防研究[14]。該研究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將577名糖耐量異常患者分為3組,分別進行飲食干預、運動干預以及飲食結合運動干預,并進行為期6年的隨訪觀察。最后結果表明:糖尿病發病率飲食組為43.8%、運動組41.1%、飲食+運動組46.0%、對照組67.7%。在校正了基線體質量指數和空腹血糖差異的比例風險分析中,與對照組相比,3個干預組發展為糖尿病的概率分別降低了31%(P<0.0005)、46%(P<0.0005)和42%(P<0.005),而本研究結果也表明數年的生活方式干預對糖尿病預防的“后效應”可延續15~20年[15]。后來美國DPP研究、芬蘭DPS研究、日本及印度等多個國家的類似研究都證實了本項研究結論的可靠性[16-19]。雖然上述試驗表明生活方式干預在糖尿病預防中可起到重要作用,但因其需要長期堅持而致患者依從性較差,且采取的干預強度大小也是一個重要問題[20]。
西藥在糖尿病預防過程中也占有重要地位,目前臨床上多用二甲雙胍[21]、阿卡波糖[22]、曲格列酮[23]及ACEI、ARB類[24]藥物來預防及治療糖尿病。有研究表明雙胍類藥物具有降低肥胖患者的體質量、臨床療效顯著且可與其他藥物聯合使用等優點[25-27]。但因多數藥物均存在肝腎毒性等不良反應,同時有增加患者經濟負擔的弊端,因此,西藥預防糖尿病并不被我國糖尿病指南所推薦[28]。目前一些中成藥也被證明具有預防糖尿病的作用,如津力達顆粒[29]、金芪降糖片[30]等,但與其相關性臨床試驗匱乏,因此采用中成藥預防糖尿病的近期和遠期療效均有待考證。
綜上可知,目前糖尿病預防的主要方法為生活方式干預、藥物預防及傳統醫學手段干預等,但因上述各種干預手段均存在弊端,而面對糖尿病高發病率、高致殘率及高病死率的現狀,一個安全有效的預防手段更被期待。
耳針古稱“小針”“微針”或“耳底神針”[31],是最早源于我國的一種治療方法,而耳穴壓豆則是在其基礎上發展而來,它的治療原理和取穴方法與耳針基本相同,但刺激性較耳針更為溫和,且能持續較長時間。繼20世紀50年代耳穴圖出現之后,我國的耳穴研究快速發展,各種耳穴療法紛紛出現,而由于耳穴壓豆療法具有操作簡單、安全無創、療效持久顯著、痛苦小等優點更易被人們所接受,同時其在預防糖尿病方面也有著獨特的優勢,現試述如下。
5.1 操作簡單醫師根據患者病癥辨證選穴。具體操作是將質硬而光滑的近似圓球狀小粒種子(如王不留行籽、綠豆等)或磁珠、藥丸等貼于長寬各0.6 cm方形醫用膠布中心,后將該膠布緊貼于選取的耳穴上并加以按壓,使所取耳穴處出現酸、麻、脹或發熱感,耳穴貼壓后患者每天多次自行按壓,每次持續約1~2 min,每次壓豆3~5 d后去除,患者可隨時操作,不受時間地點限制。
5.2 療效顯著耳穴壓豆主要是通過刺激耳迷走神經,將產生的生物信息通過耳與經絡的感傳聯系傳入體內,疏通氣血、平衡陰陽,使臟腑及人體各部分的功能保持相對協調平衡,提高人體抗病御邪能力,從而達到有病治病,未病先防的目的。有研究證實,耳朵是人體體表惟一有迷走神經分布的區域,且迷走神經興奮與代謝綜合征(肥胖、高血糖、高血壓)呈負相關[32,33]。與之有關的動物性實驗證實,對耳迷走神經進行經皮刺激可顯著降低實驗小鼠的血糖濃度及糖化血紅蛋白濃度[34],而臨床相關性試驗也表明對耳迷走神經點進行刺激,可具備降糖即時效應[35],而對IGT患者而言,可使其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及糖化血紅蛋白含量降低[36]。
5.3 安全無創 患者易接受耳穴壓豆屬于體表刺激,與耳穴毫針刺、皮內針相比,其為非侵入性療法,無創且安全性更高,不良反應少,而患者依從性較高。
5.4 成本低廉 減輕醫療負擔一旦確診糖尿病,患者需終身服藥,而使醫療資源消耗巨大,據IDF估計,糖尿病的花費約占所有衛生資源的11%。而耳穴壓豆所需材料成本極其低廉,是醫療資源短缺的發展中國家在防治糖尿病方面的不二選擇。
5.5 兼容性強耳穴壓豆屬于體表物理刺激療法,可以和其他干預措施聯合使用。臨床試驗證實,耳穴壓豆聯合降糖藥可增強臨床療效,且對IGT患者體質量的降低具有積極作用[37]。同樣耳穴壓豆聯合生活方式干預可增強臨床降糖效果[38]。此外,有試驗表明耳穴壓豆尚能聯合穴位貼敷[39]、拔罐[40]等以發揮更好的降糖作用。
綜上所述,糖尿病前期是進展為糖尿病的關鍵階段,而對此階段的阻斷或逆轉即體現著“未病先防”理念,其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與實踐價值。現階段糖尿病預防的主要方法為生活方式干預及藥物干預,但因兩者存在各種弊端而使患者依從性較差。而耳穴壓豆預防糖尿病具有操作簡單、成本低廉、患者依從性高及兼容性強等優勢,可作為臨床預防糖尿病的新方法,同時筆者希望以此為例而使未病先防理念更加深入人心,為亞健康問題的解決提供一條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