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寧市圖書館,廣東 興寧 514500)
興寧市圖書館現有藏書25萬多冊,排架3000多米,其中普通圖書18萬多冊,電子書籍5萬,古籍1萬冊。近日我館退休干部興寧收藏協會主席李云莊同志收藏了一批珍貴的地方文獻,其中有清嘉應州、興寧、平均等地試卷5份,晚清科舉文章抄錄范文(八股文)200多份,地契60多份,1952年土地證1份。在上述文獻發現后,我館請示省立中山圖書館、邀請省館副館長、廣東省古籍保護中心副主任倪俊明專家,廣東省文物鑒定站副站長、省館文獻專家林銳同志和省館地方文獻伍清霞主任到我館對上述文獻進行鑒定,經專家組評估鑒定:保存完整、實屬罕見“真品”(原件)。本館的清代科舉考試試卷記錄了科舉制是我國古代的一種取士選官制度,同時還兼有教育考試性質,所以它最直接的作用在于教育與人才培養,其進步影響是無法抹殺的。像這樣保存完好的清代科舉試卷,范文等在梅州首次發現,乃至廣東實屬罕見。當前興寧市圖書館的古籍修復工作進展較慢,已經對5份清代試卷修復完整,此外還有晚清八股文601份、晚清地契73份以及其他大量的古籍文獻未做修復,需要加大古籍修復力度。
一是缺乏古籍修復技術人員。自從2007年啟動中華古籍保護工程之后,國家開辦了古籍修復培訓班以培訓古籍修復技術人員,到目前為止,全國古籍修復技術人員約500人,而我國館藏古籍約5000萬冊,其中有1000 萬冊的古籍需要搶修,以當前的古籍修復技術人數對于殘損古籍的修復是杯水車薪。很多圖書館都沒有專業的古籍修復人員,這對于興寧市圖書館來講亦是如此。其次,在未開辦古籍修復培訓班之前,我國的古籍修復技師約100人,整體來講,當前的古籍修復人員綜合素質偏低,造成了其薪資待遇和職稱待遇均低,無法調動古籍修復人員的工作積極性[1]。這是由于長期以來我國的古籍修復是一項傳統手工行業,教學方式是“師帶徒”的口傳心授,而古籍修復被看作工匠技藝,長期處于“作坊式”生產,由此將古籍修復人員定為技工,導致很多低學歷的從業人員加入其中,導致古籍修復人員在圖書館的待遇低,出現了古籍修復人員的流失。而文化程度偏低的古籍修復人員由于其知識面較窄,導致了其中掌握先進技術和新設備新工藝方面存在較大的難題,其修復工作沒有科學理論作指導,在實際修復工作中又未能總結經驗教訓,限制了古籍修復事業的發展方向,其行業的技術標準和管理規范均難以建立。此外,當下的古籍修復人員出現嚴重的老齡化現象,很多修復人員均超過45歲,古籍修復隊伍青黃不接,缺乏后備力量,影響了古籍修復技藝的傳承[2],這更加造成破損古籍的修復難題。興寧市圖書館更是缺乏專業的古籍修復技師,它是專門安排圖書館工作人員進行少數古籍搶修工作的,目前已修復的古籍文獻極少。
二是缺乏古籍修復經費。修復古籍資料,當前已經有了現代化的檢測儀器設備,并要求要配備專門的修復場地。然而興寧市圖書館的古籍修復一直受限于經濟條件,要開展古籍修復工作缺乏專業的設備儀器和場地,對《古籍修復技術規范與質量標準》不熟悉,不懂古籍修復中的溫濕度的控制技術,缺乏古籍修復所需要的壓書機、紙漿補書機等設備和材料,導致了興寧市圖書館的古籍修復工作維持在原始的手工階段,很多古籍修復工作無法開展。
三是古籍修復檔案的管理方式落后。歷來我國的古籍修復就是一項手工活,修復技師憑經驗行事,世代口傳心授,沒有科學的資料記錄,導致古籍修復技術難以快速發展,很多前人成功的修復經驗未得到總結和記錄,成文論述和專著極為罕見。當前能夠為古籍修復學員提供的實驗、觀察和理論概括等基礎材料有限,如何讓古籍修復工作及其傳承得到科學化、標準化的發展是當前需要解決的問題。自從中華古籍保護工程啟動之后,國內的各大圖書館才開始重視古籍修復工作,然而重視程度還不夠。2001年制定的《古籍修復技術規范與質量標準》和2008年制定的《古籍修復技術規范與質量要求》的闡述較少,內容也偏簡單,如何統一修復檔案的標準和相關術語,需要在古籍修復科學化和標準化建設中進行解決。
關于興寧市圖書館古籍修復工程,需要做好館內古籍數量的記錄工作,所謂摸清家底,將所有的破損古籍都一一登記在案,對破損古籍進行分級對待,優先考慮修復價值高、破損程度大、使用頻率高的古籍。針對需要搶救修補的古籍,應立即搶修,不得拖延,避免古籍損毀無法挽回。對圖書館的藏書做好定期清點工作,并由古籍修復人員專門對破損、殘缺的藏書進行普查和記錄,從而掌握館內古籍藏書情況和保管狀態。根據書庫安全管理條例,圖書館存放古籍的書庫被列為重地,只有書庫管理員才能出入古籍書庫,由此,在對古籍文獻進行清點時,要安排古籍修復人員一同普查,避免書庫管理員和古籍修復人員分開工作。
保存古籍的環境中溫度、濕度等方面均有要求,由此,圖書館需要改善典藏環境,建立專門收藏古籍的書庫,派專人進行管理。通常古籍書庫的室內溫度宜控制在14~18℃范圍內;還要有專門的防潮、防蟲、防塵的書柜方便古籍存放;控制好雨季書庫的濕度,若雨季書庫內的濕度過大,可以采取停止出庫閱覽的管理措施,也可以按照除濕機對室內的濕度加以控制;對古籍書庫要配備好滅火系統,最好采用氣體滅火系統,避免安裝水噴淋滅火裝置噴射古籍,然而國家禁止使用氣體滅火裝置,由此,需要圖書館領導加大投入,再次改造古籍典藏環境。
古籍的特點是文物性和記載了人類文明,為了減少對古籍直接接觸使用的次數,減少對文物的損壞,可以采取將古籍制作成為膠卷、膠片、光盤、影印本等,為使用者提供相關的古籍借閱,而不是提供古籍原件。由此,圖書館應整理出版古籍相關資料,加快數字化工作的速度,能夠減少古籍原本的使用頻率,使得古籍有更長的使用壽命。
我國的古籍修復隊伍令人擔憂,修復人才基本集中在北大、清華等大型的圖書館內,而普通的圖書館內基本沒有古籍修復人才,且古籍修復工作屬于奉獻型工作,其工作的經濟價值難以吸引到青年才俊的加入,而社會普遍較為輕視古籍修復這種手藝類型的職業,很多單位的領導對此也缺乏深入的認知,由此不重視古籍修復工作,造成了修復工作條件、待遇差的情況,挫傷古籍修復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出現人才流失、后繼無人的境況。作為一個獨立的地方性圖書館,為了加強對本館古籍修復工作為目的的情況下,可以派遣相關圖書館工作人員到大型的圖書館的古籍修復處進行學習,提高其薪資待遇,使其能夠將所需修復技藝用在本圖書館的古籍修復工作中來。也可以高薪邀請大型圖書館中有技術、有經驗的古籍修復師到本館開展工作,直到古籍修復完工,在此期間并承擔培訓本館的古籍修復人員,以師傅帶徒弟的方式進行培訓。
根據北京大學圖書館古籍修復工作的經驗來看,在進行古籍修復工作過程中,需要創建古籍修復檔案,將破損古籍的詳細信息、修復方案、修復過程、修復結果記錄在案,形成完善的檔案資料,便于后期古籍修復查閱。文物修復的基本原則是要“整舊如舊”[3],維持古籍原貌,由此,有必要對所修復對象的“舊貌”進行記錄,最好是拍攝相關影像進行保存,讓后來的修復人員參照修復。古籍修復檔案決定了破損古籍的“可復性”,也就是說根據相關的操作記錄過程能夠將破損古籍還原,并創新修復技術和修復方法,最終保障古籍的“古老”原貌。通過古籍修復檔案,從中能夠了解到圖書館內所有的古籍原貌,對所修復過的古籍的修復工藝技術、修復過程、修復結果都有詳細的記錄,便于后續古籍修復查閱。由此可見,古籍修復檔案無疑是一本古籍修復的好教材。
綜述,圖書館的古籍修復工程缺乏必要的資金、人員、設備儀器、工作場所等基礎條件,這是各大圖書館均面臨的古籍修復問題,需要加大對古籍修復工作和職業的重視程度,加強對古籍修復工程的資金投入,購置必要的修復儀器設備,配置必要的工作場所,加強古籍修復人員的培訓工作,提高修復人員的薪資待遇,讓古籍修復工作能夠傳承下去,確保圖書館古籍搶修得到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