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市圖書館,山西 太原 030009)
RFID分為三類,即無源RFID,有源RFID,與半有源RFID。主要劃分標準在于卷標的有源和無源,ISO15693標準,128byte EEPROM,13.56MHz工作頻率的無源電子標簽在圖書館的使用中較為常見。卷標作為RFID系統的三大組成部分之一,具有讀寫功能,可以記錄位置、名稱和時間等等;卷標具有可塑性,可以調整大小、形狀,可依附于除金屬材質外的物體上,而且有源RFID產品體積可達到厘米級甚至更小。
以海南大學圖書館為例,現階段依舊采用傳統的人工管理方式。因為硬件設施不足,限制了管理工作的開展,所以此圖書館10年都沒有進行圖書盤查工作。而如果采用RFID技術的話,只需要管理人員手持閱讀器進行圖書掃描工作即可,整體流程較為簡單且時間靈活,不需要閉館,也不耽誤讀者閱讀,減少了管理人員的壓力、工作量以及圖書館人力和財力上的損失。最重要的是,相較于人工盤查,結果更加準確。
系統完整度較高,可將盤查所得數據自動轉入到相應數據庫,整理得到所需信息表。而且借出的圖書數據也會轉入到數據庫中,方便管理人員開展圖書流通管理工作以及便于讀者查詢圖書信息;對于其他信息,例如借閱人數、錯放圖書、缺失圖書等進行周期性的統計。而且,現階段的技術可以保證多臺設備的同時運轉,對于筆記本電腦、PAD等均可使用。在安裝相關天線的情況下,離線也可使用,方面讀者查找已預約的圖書。與互聯網技術的相融合,建立“云信息庫”,增添數據備份以及數據恢復的功能,保證了數據丟失也可找回,
RFID的使用方便查找圖書相關信息,比如典藏書籍的名稱、數目、擺放位置以及借閱信息。
RIFD的利用可以整理出大量數據信息,其中包括典藏的擺放位置、借閱情況等等,通過這些數據的整理總結,圖書館可以獲取讀者的需求趨向,提升圖書館服務力度,也優化了圖書館的管理措施。
原有借書的形式有所保留,只是借閱憑證進行相對應的替換升級,將IC卡借書證或閱讀器替換了原有的條形碼借書證或是閱讀器,加強了圖書館的自動化、智能化建設。讀者可獨立完成借還書籍的流程,通過電子端實現了與圖書館的互動,其中圖書相關的有效信息數據被保留下來,方便圖書館的利用。
標簽包裹芯片和天線,每個標簽擁有相應的電子編碼,一般依附在圖書表面或是夾在書籍內,可通過讀寫器進行信息識別,接收讀寫器的時間信息和交換的能量。而且,可同時進行多個標簽的信息讀寫工作。
讀寫器通過非接觸的方式讀取到圖書中標簽的信息后,將信息上傳到計算機上。轉化站的工作包括條碼到電子標簽的數據轉換,識別多種類型的條碼,流程屏幕的提醒等等。此過程與讀者的關系較為緊密,應更多地關注人性化服務建設問題。
借書設備和宣傳架都有借書流程的相關提醒,包括借書步驟、錯誤操作等等。讀者可以獨立完成借閱工作,不用告知管理員。操作流程包括,將所借圖書進行感應區的掃描,系統識別后再進行借書證地掃面即可,系統可實現自動的數據上傳工作,確認信息準確后,系統自動打印憑證,設備顯示屏也會有所提示。如果不經過上述流程,擅自拿走圖書,圖書電子標簽的安全偵測位員未被解除,在通過安全門時會發出警報,避免圖書的丟失。
設備提醒與自動借書的方法相同,內容包括還書步驟、還書地點以及錯誤事項等等,疫情期間在圖書館一樓設有大型回收裝置,將還回的圖書放置其中,在圖書管理員進行統一登記后,完成還書。正常情況下,也可通過自主還書,進行借閱圖書和借書證的掃描工作,完成后系統會給予提示,圖書的安全偵測位員開啟,圖書管理系統也會進行圖書信息和讀者信息的更新。
目前的圖書防盜技術手段較為成熟。竊取人在避開安全門,離開圖書館后圖書仍可被追蹤,后續在公安機關的協助下,圖書可回歸圖書館。RFID的防盜系統較為發達,具有響起報警聲和及時閃光的提醒功能,而且可以進行同時間的拍照,影像可進行辨識,安全性較高。
因為RFID的屬于一種網絡系統,具有完整的信息處理流程,在進行圖書整理時,可提供圖書所屬位置、分類等相關信息作為參考,減少管理人員的工作量,提升圖書館管理的工作效率。
雖然RFID技術已經融入了圖書館的管理系統中,但該技術仍不成熟,無法在更多行業進行應用,而且成本較高,安全性較差。希望在日后的發展中能夠提高RFID系統的抗干擾能力,增添使用功能,增加實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