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步長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山東 菏澤 274000)
為了降低企業生產成本,節約資源,減少浪費,制藥企業一般會對尾料進行回收。藥品制造商幾乎不可能完全避免回收、返工和再加工。對于藥品的質量,首先是要保證患者的安全。如何保障藥品的質量,最大程度地降低藥品生產過程中質量風險,是藥品生產企業必須要考慮的。因此,對于返工、重新加工及尾料回收應作為制藥企業日常監管工作的重點之一。
返工:將某一生產工序生產的不符合質量標準的一批中間產品或待包裝產品、成品的一部分或全部返回到之前的工序,采用相同的生產工藝進行再加工,以符合預定的質量標準。
回收:在某一特定的生產階段,將以前生產的一批或數批符合相應質量要求的產品的一部分或全部,加入到另一批次的操作。
重新加工:將某一生產工序生產的不符合質量標準的一批中間產品或待包裝產品的一部分或全部,采用不同的生產工藝進行再加工,以符合預定的質量標準。
尾料的術語定義GMP中并沒有給出,孫燕認為尾料是指藥品在制劑生產過程中,由于受到生產設備的限制或設備缺陷的影響,一批能正常生產并且符合已制定的相關中間控制質量標準的物料,在某一生產工序無法做到全部加工完后的剩余物料。
“尾料回收”即符合相關已制定的質量標準,采用與正常生產一樣的生產工藝進行回收;“重新加工”即產品不符合相關已制定的質量標準,采用與正常生產不同的生產工藝進行重新加工;“返工”即產品不符合已制定相應的質量標準,采用與正常生產一樣的生產工藝進行返工。
返工和回收因采用與正常生產相同的生產工藝,所以使用的工藝必然是經過驗證的,在一定程度上來說是可行的;而對于重新加工,從藥品的實際生產情況來看,采用的是新工藝,是在生產過程中出現異常臨時采用的,無法進行充分的工藝驗證,不能夠確保持續穩定地生產出質量穩定的合格產品。因此,返工和回收的風險可控程度要大于重新加工。
按照新版GMP第一百三十四條中規定的內容,制劑產品是禁止進行重新加工的,不過原料藥生產過程中是允許進行重新加工的。
對不符合質量標準的制劑中間產品、待包裝產品和成品,在不影響產品質量并滿足相應質量要求的前提下,進行相關風險評估后,才允許返工,以及產品按照預定和批準的操作程序進行操作。返工程序為:風險評估→批準作業程序→返工。返工前應進行風險評估,并對返工風險進行事前分析。只有在采取預防措施確保沒有質量風險后,才能進行返工。
對于市場的退換貨,也屬于返工范疇。為了減少企業的損失,回收利用是退貨首先應考慮的方式,但需要明確的是可接受的重新利用方式僅限于外包裝的更換。但企業一定要進行嚴格的風險評估,要有明確的證據來證明退貨產品的質量沒有受到任何不良的影響。因為,藥品銷售出廠后就已經脫離了藥廠的質量控制,必須對離廠之后的儲存和運輸狀況進行調查,還需要排查是否是假冒產品,確信被退回的產品無內在質量問題,才能重新更換包裝銷售。這也符合新版GMP第一百三十七條的規定。
尾料回收的方式一般有:多批尾料集中回收,做成特殊批,但必須標明所有批次的批號;將尾料加入下一批次中;成品的尾料做合成處理。
梁毅認為針對尾料的回收,應滿足:一是尾料應符合相應的質量標準;二是產生尾料的批次,生產的物料應符合相應的質量要求;三是三個批次的工藝驗證采用了相同的方法,證明尾料回收是可行的,即如果在三個批次的工藝驗證采用了同樣的方法,并且不影響產品的質量和穩定性,那就可以證明尾料回收是可行的。
根據新版GMP第一百三十四條的規定,回收處理后的產品應當按照回收處理中最早批次的產品的生產日期確定有效期。如果涉及上月的殘留尾礦跨月使用,勢必會影響下個月生產的部分批次藥品的有效期,因此,在生產中應區別對待。
對于生產中以成品形式存在的“尾料”,可以與下一批結合,但要建立相應的記錄,這樣生產過程才能追溯。
根據新版GMP第一百三十五條的內容,對返工、重新加工或回收合并后生產的成品,質量管理部門應考慮進行額外的相關項目的檢驗和穩定性考察,可增加額外的檢驗項目,也可增加額外的檢驗頻次或檢驗樣品量。不管采取哪種措施,我們多要采取嚴謹科學的態度去思考,去處理,確保生產藥品的安全,保障患者用藥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