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記紅 王艷偉 馬 玲 宋文剛 孔秀敏 劉春靈
(1.漯河醫學高等專科學校病理教研室,河南 漯河 462002;2.漯河醫學高等專科學校生理教研室,河南 漯河 462002)
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人才需求變得多元化、復雜化。有研究顯示,未來十年,有近一半的職業將逐漸消失。教育系統的改革日益成為一種迫切的需求。國際教學設計領域的著名學者瑞格魯斯提出,信息時代需要進行教育系統的徹底變革,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新教育范式勢在必行,需重點關注“學習者的個性化和學習過程”[1]。早在2010年,《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已明確指出,要為每個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近些年,國家對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的標準,認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應以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為目標。因而,提倡尊重個體差異,促進個體全面發展的個性化教育能滿足新時代的人才需求,將成為未來教育發展的主流趨勢。并且,隨著高等教育的普及,還有對提高教學質量的迫切需求,能夠充分了解學生、尊重學生個體差異的個性化教育有其實施的現實意義。
對個性化教育的理解,學者還未達成共識。但是,古往今來,先進的教育思想及理念中不乏關于個性化教育的描述。我國古代儒家教育思想中可找到個性化教育的起點,即孔子的“因材施教”思想。19世紀末歐洲出現了新教育思想,提倡重視兒童的心理特征和天性特征,培養兒童的個性,主張創造優美、良好的學習環境,以及通過自由教育發展學生的潛能[2]。20世紀80年代出現了多元智能理論,強調教育應建立在了解每一位學生的背景、興趣、愛好、學習強項和智力特點的基礎上,采用利于學生學習的方式進行教育[3]。被稱為“教育思想泰斗”的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主張,教育就是要培養全面發展的、和諧的個性,強調德育、體育、智育、美育和勞動教育都非常重要,不可偏廢。近幾年,國際教學設計領域的著名學者瑞格魯斯提出了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新教育范式。雖然個性化教育的確切定義還未達成共識,但是個性化教育的特點已形成一些共性認識。個性化教育強調充分尊重個體的差異,提供多樣化的教育資源和自主選擇的機會,激發學習興趣,注重能力培養,以促進個體的自我實現及全面發展。
有研究者提出了促進學習過程個性化的四項關鍵轉化[4],分別為從知識識記轉變為高階思維能力培養,從教師控制課堂轉變為學生主導學習,從傳統書本學習轉變為真實實踐性場景,從傳統學習環境轉變為技術增強的學習環境。結合前期學情分析的研究結果,以四項關鍵轉化為具體目標,從以下幾個方面實施個性化教育。
學情分析是個性化教育的起點,只有在充分了解對學習效果有影響的學生信息的前提下,才能找到差異。根據前期關于學情分析的研究,從學生學習病理學之前的基礎知識掌握情況、興趣、動機、學習方法、學習習慣、思維方式以及學習效果幾個方面展開。
2.1 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顧明遠認為沒有興趣就沒有學習,并指出,當前教育最大的弊端是學生被迫學習、被教育,而非按照自己的興趣學習[5]。學情分析發現,對病理學這門學科感興趣的學生很少,大多數學生的學習目的是為了應付考試。因此我們將激發學習興趣作為實施個性化教育的重要一環。為了激發學習興趣,采用問題引入的方法,在課堂教學中以學生感興趣的問題導入課程,如在學習各種細胞的再生能力時通過設置問題:有些皮膚外傷患者痊愈后,皮膚完好如初,缺損部位的新生細胞從哪里來?并由醫學史中細胞來源的小故事引入,引發學生主動思考。除此之外,學情分析的結果還顯示學生普遍對臨床案例比較感興趣,但目前很多教材及網上的案例并非真實案例,教學效果大打折扣,因此,我們從網絡、醫院搜集了一些典型案例、有趣的案例,并和臨床醫師一起修改,以供學生學習、討論。我們還推薦了一些趣味性較強的與病理學有關的科普書單、視頻等,如《腸子的小心思》《手術兩百年》《八卦醫學史》等,學生可以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書籍來閱讀。有著幾十年教學實踐經驗的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認為閱讀能教會學生思考,思考會刺激智力覺醒[6],因而閱讀也是學生潛能釋放和個性發展的重要途徑。
2.2 協助學生制定個性化的學習計劃,提高自主性
個性化學習的基礎和前提是自主學習[7],通過以下措施保障自主學習。一是基于學生興趣、學習能力,協助學生制定和實施適合自己的、個性化的學習計劃;定期檢查作業完成情況、學習筆記書寫情況,從而在不同階段采取不同的激勵措施,從確立目標、自律性,學習能力的培養等方面幫助學生克服學習中的阻力,提高自主性;二是利用網絡學習平臺。在網絡學習平臺上有前期教研室制作的病理學在線課程,有推薦的優質網絡課程:可汗學院的病理學課程、趣味性較強的相關科普書單、大量真實案例、相關文獻、醫學史等;還有相關基礎知識的復習鞏固內容,以及專升本、助理職業醫師考試的學習內容。
2.3 個性化的課堂教學
課堂仍是個性化教學的主場,個性化課堂教學的實施需要從目標、內容和方式三個方面入手。如何才能使教學目標適合每一位學生,借鑒變易理論[8],分析學生的思維習慣與學習目標之間的差距,并以此為據找出突破某一問題的關鍵點,讓學習目標落地生根。隨后,在學生的意識結構和學習目標之間建構“相關結構”,通過運用變與不變范式,最終達到預先設定的學習目標。舉例來說,很多學生將來不一定從事臨床病理診斷,難以發現病理學的重要性,經教師集體備課、討論及對學生訪談后,設置如下問題:當你試圖去理解某一種疾病的臨床癥狀時,你是靠什么做到的?回答有質的差異,憑感覺、死記硬背、經驗、與其他疾病的比較以及通過病理變化進行推導,利用變與不變范式,即保持學習內容的一些屬性不變,改變其他屬性[9],設置同樣的案例情境,分別用學生回答的不同方法理解癥狀,分析哪種更有利于理解臨床癥狀,這種比較對學生來說,容易區分出“與其他疾病的比較以及通過病理變化進行推導”更利于準確理解臨床癥狀,從而體會到病理學的重要性。變易理論能影響思維,縮小學生之間的差異,從而促進學生的成長。
除了利用變易理論突破重、難點達到預定學習目標外,在學習方式上,利用小組學習來提高學生學習的自主性。研究發現該方式增加了學生的參與度、獨立思考的機會及生生之間的交流、協作。
2.4 注重培養學習能力
將能力培養貫穿于整個個性化教學的實施中,通過閱讀推薦的趣味性強的書籍,提高學生的閱讀及獨立思考能力,課堂教學中利用變易理論可以提升思維能力、觀察和理解能力,而小組學習及開放性、探究性的作業則可以提高學生相互協作、分析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有專門介紹提升學習能力的方法:思維導圖、預習及復習的方法等,供有需要的學生參考。
沿用前期研究中形成性考核的方法,過程考核與期末考核各占50%,為促使個性化學習形成良性循環,對這一考核方法進行了改進。本研究將學生自評計入過程考核,包括學習成果的展示,如讀書分享、優秀繪圖作品、小型研究報告、學習筆記等,學生根據自身的學習計劃完成情況及定期的學習成果展示,對學習情況進行階段性評估,可在較大程度上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為幫助學生學會學習及解答學習知識過程中產生的問題,在學習平臺實時答疑,并根據定期對學習平臺的過程評估及學生自身評估的具體情況,針對性地進行指導,幫助學生以更好地實施自主學習。
有教育家說,教育就是用個性去影響個性,也有的教育家說,一個真正的教育者要用心靈來認識學生的所思所想。在研究個性化教育的過程中,深刻認識到了個性化教育的重要性,有些具體的實施方法依然有改進的余地,有深入探究的空間,但我更加確信個性化教育是達到個體自我實現的一種有效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