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首大學張家界學院,湖南 張家界 427000)
基于教育改革持續深入的背景下,許多學科領域的發展速度都不斷加快。藝術來源于生活,自然環境藝術設計教學與市場需求的關系也十分緊密,會受到環境變化因素產生的影響。所以,教育人員需要以市場需求為基礎,開展環境藝術教學,實現教學體制的改革。雖然環境藝術設計屬于獨立的學科,但是與管理學科、設計學科等也有較為緊密的聯系。因此,教師需要從全局性的角度入手,分析區域經濟發展情況、文化傳承目標等,確保環境藝術設計可以得到市場的認同,以此為專業教學注入新的生機,實現常教常新,不斷提升整體教學質量。
在環境藝術專業中,有許多理論性的知識,開展具體的實踐活動都需要以理論知識作為支撐。但就是現階段許多教師在教學活動中,過于注重對學生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力量知識教學,實踐技能傳授不到位。在進行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教學中,大部分都是沿用傳統的教學模式,忽視了學生的主體性,忽視了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融合。
環境藝術設計應當具備較強的時代性,并充分地將時代與市場發展需求體現出來,并進行合理的優化與調整。但就當前實際情況進行分析,許多高校在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教學中,采用的還是傳統的教學方式,沒有及時的更新教學內容,教材使用周期較長,沒有及時更新教材,也沒有與市場需求相互融合,不利于學生的個性化發展。
基于當前教學模式下,在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教學階段,主要接受的還是理論性基礎知識的教育。雖然掌握了理論性的知識,但是具體的理解與使用還存在許多不足之處。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對學生個人修養有明確的要求,學生需要針對某一物象,提出自己的真實想法[1]。但就實際情況進行分析,許多高校招收的學生還存在文化知識了解不充分的情況,導致學生設計出來的作品,雖然利用了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理論知識,但是實際的文化藝術修養不足,無法滿足新時期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教學目標。
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是綜合性的學科,整體的邊緣線較強,包括了美術、建筑、設計、人體工程、建筑材料等多種學科,在實際的融合中覆蓋了歷史文化因素、政治因素、地域環境因素、文化因素等。為了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就需要為學生構建綜合專業知識體系。教育人員為學生進行環境藝術專業課程的教學,能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使得學生可以在環境藝術設計課程中,形成良好的融會貫通作用,還可以從多元化的角度,充分地理解環境藝術設計理論內容,還能分析市場需求的不斷變化,與實踐互相融合[2]。對于高校來說,其需要積極地與校外企業形成良好的合作關系,并為學生提供環境藝術設計相關的實踐教學機會,使學生積極參與到環境藝術設計與組織階段中。其中包括環境藝術設計工程的管理活動、施工活動等,并且在具體實踐活動指導下,引導學生快速地完成教學任務。在此基礎上,教師再對學生的作業完成情況給予相應的指導,并使學生了解作業的不足之處,使學生可以不斷優化與改進研究課題。
環境藝術設計的民族發展特色、地域性特色比較突出,不同的地域,環境藝術設計的市場發展需求也不盡相同。所以,在環境藝術設計中,可以凸顯出地域特色。我國的領土較為廣闊,對環境藝術設計的地域性要求更強,各個地區在環境藝術設計層面能體現出不同的藝術表現形式,市場需求也存在一定的差異。基于此,高校在環境藝術設計的專業教學中,需要尊尊不同地域的文化特征,了解市場與時代發展需求變化,設計的時候體現出地域特點、民族特點[3]。例如,在南方區域進行環境藝術設計,可以融入園林設計的相關元素。而對于東北地區的環境藝術設計來說,則可以體現出寒冷的氣候,以雪作為設計元素。對于中原地區的環境藝術設計來說,需要體現出當地一馬平川的地域性特點,傳承優秀的歷史文化。教師采用現代的教學模式,與傳統的文化知識相融合,如讓學生了解民間印染工藝等。只有做好各項知識的講解工作,使得學生可以在環境藝術設計階段,結合地域、市場發展需求,才能確保環境藝術設計的美觀性與實用性。
教師采用的教學方式會直接的影響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教學效果,相關的教育人員需要給予學生相應的指導,分析市場發展需求的變化情況,并且進一步更新教學內容,不斷提升環境藝術設計教學活動的實效性。高校需要以市場需求變化為基礎,對環境藝術設計課程的教學內容進行分析與研究,并且摒除不適應市場發展的陳舊教學內容,融入適合市場發展需求的新的教學內容。此外,積極地進行環境藝術設計課程設置,并對固定的知識進行講解,添加與市場發展相適應的課程體系,不斷提升環境藝術設計課程教學知識的實用性,解決學生課程學習積極性不高的問題。以靈活的教學模式為基礎,真正將靈活的案例教學法與理論知識結合,注重對環境藝術知識的講解,還需要與市場需求的變化融合,對課程知識進行調整,確保學生學習到的設計知識與技能滿足市場需求。
創新性思維屬于設計人員的創作靈感,對于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學生來說也是如此。教師需要以市場需求為核心,創新專業教學體制,還需要引入創新性的教學模式,給予學生靈活的指導,使得學生可以突破傳統的設計理念、思維模式。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的階段,需要整合既有知識,又能促進學生對環境藝術專業的理解與體會,還要真正運用到環境藝術專業教學課程中,促進學生創新設計[4]。教師需要為學生打造更加輕松的學習環境,保證環境藝術設計與市場需求、社會崗位需求相融合,鼓勵學生啟發與綜合經驗,迸發出更多的設計靈感。
雖然環境藝術設計屬于一門新興的專業,但是在不斷的發展進程中,逐漸成了各個高校專業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教育事業的改革與發展。隨著市場需求的不斷提升,對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教學提出了明確的要求。所以,強化對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教學改革十分重要。高校的管理人員應當結合市場需求的變化,分析專業教學特點與學校的特色,對教學內容進行優化調整,并進一步豐富教學方法,逐步引入現代化的教學技術,落實實踐教學理念,提升整體教學質量與實踐水平,并且滿足市場的基本需求,實現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持續發展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