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西醫教學部,山東 煙臺 264199)
心外膜脂肪(epicardial adipose tissue,EAT)是心臟的內臟脂肪組織,位于心肌和心包之間,通常分布在房室溝、室間溝及冠狀動脈主要分支等位置[1]。EAT起源于內臟胸膜中胚層,由脂肪細胞、神經節、神經、炎性細胞、間質細胞和免疫細胞組成[2]。EAT體積占正常心臟體積的15-20%,質量占總脂肪質量的1%[3]。EAT的生理作用是為心臟提供機械保護,同時充當心肌的能量來源并產生抗炎性脂肪因子發揮心臟保護作用[2]。EAT具有高代謝活性,能夠合成并分泌諸多生物活性因子,通過自分泌和/或旁分泌途徑轉運到相鄰組織中[2]。由于缺乏解剖學屏障,EAT分泌的因子可直接進入心肌和冠狀動脈腔,從而發揮其生理或病理生理作用。
既往研究發現,超聲測量的收縮期末EAT厚度與冠狀動脈疾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CAD)的存在和嚴重程度有關[4]。另一研究發現,即使是體質量正常的CAD患者,其EAT厚度也顯著增高,提示心外膜脂肪顯著增厚可能是冠心病的一個危險因素[5]。EAT的體積不僅與CAD有關,而且與易損斑塊的成分有關,這可能會導致急性冠脈綜合征[6,7]。最近有兩項薈萃分析進一步探討了EAT量與CAD之間的關系。程勇等納入了19篇文獻,包括CAD組5129例,非CAD組7434例,結果發現CAD組EAT厚度和體積均大于非CAD組,認為基于CT測量的EAT與CAD存在相關性[8]。袁帥等納入了21篇文獻,包括4049例患者,結果顯示,冠心病組患者超聲心動圖與CT測量的EAT厚度值均高于非冠心病組患者,認為超聲心動圖或CT測量EAT厚度應用于冠心病診斷及風險分層上有一定價值[9]。
近期也有一些結論不同的報道。Tanami等發現,在接受冠狀動脈造影的患者中,EAT體積與CAD的存在和嚴重程度或心肌灌注異常無關。EAT體積的臨床意義仍不確定,可能與急性冠狀動脈事件的病理生理學有關,而不是與動脈粥樣硬化疾病的存在有關。另一研究以缺血性和非缺血性擴張型心肌病患者為研究對象,并通過磁共振測量和計算EAT體表面積質量指數(EATMI),發現兩者之間的EATMI無顯著差異,也不支持EAT增加在CAD發病中的作用。
EAT促進動脈粥樣硬化的機制與炎癥因素有關。EAT分泌的脂肪因子可以激活單核細胞,通過其對冠狀內皮和血管平滑肌細胞的作用來促進動脈粥樣硬化[10]。有學者術中取冠心病患者和心臟瓣膜病患者的心外膜脂肪和胸腔脂肪,比較兩組患者不同位置的脂肪中炎癥因子基質金屬蛋白酶(MMP-2)信使核糖核酸(mRNA)和蛋白水平,通過酶聯免疫吸附測定(ELISA)法檢測此處磷脂酶A2(PLA2),發現冠心病患者的MMP-2 mRNA和蛋白表達水平、PLA2均顯著高于瓣膜病患者,并且MMP-2、PLA2是發生血管代償性擴張的獨立影響因素,認為心外膜脂肪中炎癥因子是纖維斑塊穩定性的獨立影響因素。此外,EAT中的巨噬細胞(M)也參與了病理性炎癥。M可以處于不同的極性狀態,M1能夠促進炎癥因子產生,而M2能夠產生抗炎因子。有動物實驗發現,肥胖大鼠EAT組織中巨噬細胞數量增多,但M2數量相對減少。總之,從抗炎表型轉變為促炎表型是EAT導致心血管疾病發生、發展的重要機制。
內臟型肥胖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素。目前,腰圍是預測腹部脂肪量的最佳人體測量指標,然而仍然不夠精確。影像學可以更精確地測量內臟脂肪,EAT作為內臟脂肪的一部分,可通過超聲、CT或磁共振進行準確的測量,在評估心血管疾病風險與進展方面可能優于全身內臟脂肪。此外,EAT是可以改變的,將來有可能成為干預目標,通過減肥或藥物來改變EAT厚度,進一步做好心血管疾病的三級預防,這需要前瞻性的縱向研究去證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