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京峰 接琳琳 張彩霞 張新鵑
(1.濱州醫學院煙臺附屬醫院,山東 煙臺 264100;2.山東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山東 煙臺 264100)
腫瘤內血管的結構功能與腫瘤的生長、轉移及腫瘤的預后密切相關。近年來的研究發現,構成腫瘤血管結構的細胞具有不同源性,一種是來源于宿主的內皮細胞,另一種是由腫瘤細胞轉分化形成的內皮細胞,或由腫瘤細胞直接分化而來[1-3]。其中Maniotis等將這種不依賴內皮細胞的、由侵襲性腫瘤細胞構成的功能性管腔樣結構即為血管形成擬態(vasculogenic mimicry,VM)。
神經膠質瘤也稱為膠質細胞瘤,是最常見的原發性中樞神經系統腫瘤,臨床數據顯示術后生存率不足8個月[4]。研究發現膠質瘤生長速度快、復發率高、轉移和耐藥性多的現象與旺盛的新血管形成有關[5],但是,由于正常腦組織中只有血管,而沒有淋巴管分布,因此,目前尚未有膠質瘤中淋巴管形成及轉移的相關研究和報道。本課題擬從淋巴管擬態(LM)的形成與神經膠質瘤發病機制的研究展開,為臨床治療神經膠質瘤提供理論依據。
選用北京天壇醫院神經外科(5例)及濱州醫學院神經外科(2例)切除的腫瘤組織,固定后切片,切片厚度為4μm。
羊抗小鼠LYVE-1 美國R&D公司
將切片由二甲苯至酒精中進行脫蠟,后在微波爐中煮沸進行抗原修復;羊血清封閉,后滴入山羊抗人LYVE-1抗體(1:100) 4℃冰箱過夜。第二天自冰箱取出滴入辣根過氧化物酶(HRP)后,DAB顯色,最后進行蘇木精復染,封片。顯微鏡下(DP-72,奧林巴斯)觀察拍照,用IPP和SPSS軟件統計數據。
膠質瘤樣本中發現了LYVE1 陽性細胞,而正常組中則沒有LYVE細胞表達。
血管形成擬態是由Maniotis等首次提出的一種與經典腫瘤血管生成途徑不同,不依賴機體內皮細胞的全新腫瘤微循環模式,其具有細胞外基質(ECM) 豐富,侵襲能力強等特點[6]。在16例惡性膠質瘤中發現了VM結構,且VM位于生長良好、微血管密度低的腫瘤區域,周邊沒有壞死,表明VM是腫瘤血液供應的重要來源。VM本身可以改善神經膠質瘤的微循環,促進腫瘤細胞轉移,同時形成VM的腫瘤細胞因具有更高干細胞特性而具有更多惡性腫瘤轉移的特性[7]。研究表明VM是一個影響膠質瘤患者預后的獨立因素。VM明顯不同于正常血管生成,一項研究表明,VM可能是膠質瘤一種重要的生存方式,可能是導致目前阻斷腫瘤的血液的抗血管生成作用不明顯的原因[8]。Wang等首次報道了乳腺癌中存在淋巴管形成擬態(LM),因此,有必要探討神經膠質瘤中VM是否具有淋巴管生物學特征。
LYVE-1(lymphatic vessel endothelial hyaluronan receptor 1) 即淋巴管內皮透明質酸受體1,被認為是特異性最高的淋巴管內皮標記物之一,研究發現,神經膠質瘤中存在LYVE的異常表達。Prox-1是LYVE-1上游的重要調控基因,是調節血管內皮細胞向淋巴管內皮細胞分化的關鍵因子[11]。神經膠質瘤中可見Prox-1的異常表達,并且Prox-1通過激活核因子-κB信號通路促進人神經膠質瘤細胞的增殖和侵襲[12]。本課題研究結果發現表達干細胞標記物nestin陽性的膠質瘤干細胞均表達LYVE-1,說明神經膠質瘤中可見淋巴管擬態形成,表明膠質瘤干細胞可以分化成淋巴管樣結構。但是,眾所周知,正常腦組織中只有血管,并沒有淋巴管的分布,那么表達LYVE-1陽性的細胞是從哪里分化來的呢?
目前關于腫瘤中的新生淋巴管的來源一直有爭議,部分學者認為腫瘤周圍淋巴管再生進入腫瘤內,從而引發轉移[13];另一部分學者認為腫瘤內可以獨立形成淋巴管并與腫瘤周圍淋巴管融合,最終導致轉移。我們大膽設想,神經膠質瘤中的淋巴管擬態形成是否來源于腫瘤內部自己形成的呢?因此,本課題采用LYVE-1對神經膠質瘤細胞進行標記檢測,探討神經膠質瘤中淋巴形成擬態的來源,闡明神經膠質瘤中淋巴形成擬態的結構特征及對于神經膠質瘤轉移、預后的作用,為臨床探索神經膠質瘤的治療提供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