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山東 煙臺 264000)
《中國人口老齡化發展趨勢預測研究報告》指出21世紀是人口老齡化的時代,中國也逐步進入老齡社會階段。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要逐步完善國民健康政策,積極發展健康產業,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加快老齡事業和產業發展。中國傳統的養生保健和治病調養資源中醫中藥,在老年人常見疾病的調理、養護、治療及老年人日常的養生保健方面等方面具有獨特優勢。因此,充分利用傳統中醫藥優勢,發展中醫藥養老服務,是應對人口老齡化、保障老年生活健康的重要舉措。對于滿足老年人的日常的保健、養生、治病、調護等具有重要意義[1]。
據全國老齡辦發布的數據,截至2018年年底,我國60周歲及以上人口達到2.49億人,占總人口的17.9%;預計到2050年前后,我國老年人口數將達到峰值4.87億人,占總人口的34.9%。可以預見,未來我國養老的形勢將會非常嚴峻,需要舉全國之力,以應對正在加速的人口老齡化趨勢。伴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形勢日益嚴峻,現有的養老服務模式已經滿足不了當前老年人群的養老需求,尤其是老年人常易罹患各種慢性疾病,更希望養病與養老能夠同時兼顧,這就需要醫療服務和養老服務相結合。
醫養結合養老模式就是將現有的醫療服務與養老服務相結合,建立的一種具有醫療功能的養老服務模式。將醫療資源中的健康管理、疾病預防、疾病診治、病患護理、病后康復等融入目前的養老體系中,把醫療和養老融合為一體,把老年人對健康的需求、對疾病預防、保健、治療、康復的需求放在了重要位置,更好地滿足老年人群的高品質的健康養老需求。
《“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中醫藥健康服務發展規劃(2015-2020年)》《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2030年)》等政策文件,明確提出發展中醫藥健康養老服務。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也發布了《關于促進中醫藥健康養老服務發展的實施意見》,并將中醫藥健康養老服務納入《中醫藥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這些政策推動了中醫藥養老服務的發展。
人們對益壽延年的追求自古有之。早在中醫經典《黃帝內經》中對養生、延年的方法就有了較詳細的描述,如“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如“故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陰陽而調剛柔,如是則避邪不至,長生久視”。幾千年來,經過歷朝歷代醫家們的傳承、運用、總結和發揚,逐漸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養生理念和養生方法,并且和現代最新的養生觀念不謀而合,如涉及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順應四時、天人相應、四時養生、三因制宜、動靜相宜、勞逸結合、飲食有節;身體和心理健康共建的形神合一、怡情養性、體質養生、五臟養生;也可以借助中醫特色的中醫藥、針灸、推拿、導引等調理身體及心理功能性障礙,使身體機能恢復或達到相對平和狀態。這些特色的養生方法和理念,能夠顯著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2]。
中醫藥自古以來就很重視疾病的預防,早在經典著作《黃帝內經》中就有相關記載:“不治已病治未病”。這種“治未病”理念包括“未病先防、已病及治、既病防變、病后防復”。現代醫學也越來越重視預防醫學,提倡定期查體,對于疾病預防為主,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已病預防復發。中醫藥及針灸、推拿等中醫適宜技術,簡、便、驗、廉,并且屬于綠色療法,基本無毒副作用,能夠調整機體亞健康狀態、增強免疫力;能夠調整臟腑陰陽平衡,使氣血和暢,提高機體機能,達到不生病、少生病、病后容易康復、康復后不易復發的目的,能夠更好地滿足老年人預防疾病、追求健康的養老需求[3]。
老年人由于身體機能減退,常易罹患各種慢性疾病,如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腦血管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病、慢性胃腸炎、老年性變性骨關節病、惡性腫瘤等,常需要長時間治療。中醫在治療老年慢性疾病方面具有獨特優勢,四診合參,辨證論治,綜合調理,達到平衡陰陽、調和氣血、祛邪扶正、抗擊疾病的效果。在康復理療方面,中醫治療方法靈活多樣,特色的針刺、艾灸、推拿、拔罐、刮痧、熏蒸、藥膳、貼敷、導引等方法操作簡單,療效顯著,有利于老年人緩解病情、消除病癥、康復保健,縮短老年人的病程,減少費用開支,提高生活品質[4]。
古往今來,壽享遐齡,是所有人的美好愿望,人總是要變老,這是客觀發展的規律,如何延緩衰老,享受高質量晚年生活,使老有所養、老有所醫是我們所要探究的永恒課題。隨著人口老齡化形式的日益嚴峻,我國現有的養老體系和醫療體系面臨嚴峻考驗。中醫藥特色的養老服務能夠充分發揮中醫藥在養生保健、調理亞健康、治療慢性病、康復方面的優勢,更好地助力國家醫療養老服務體系的完善,減輕國家、社會、人民的負擔,有利于實現健康老齡化和積極老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