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沂市文化館,山東 臨沂 276000)
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口頭傳統和表述表演、社會風俗、禮儀節慶、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實踐、傳統手工藝、傳統書法美術這六類。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創新商業模式下的成熟化發展,運用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經濟效益的創造,是當代經濟發展背景下的重要課題,也是文化傳承和發展的重要探討內容。促進非物質文化與商業模式的融合是十分有必要的。
在我國目前經濟以及文化發展背景下,加強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可持續性保護和發展能夠提升我國經濟文化發展的水平。由于在傳統的保護環境下,受到過去經濟和技術的快速發展影響,對于地域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可持續性保護程度較低。人類對于自然資源的消耗和開發較多,導致了自然環境的破壞,使得現階段人類社會面臨較為嚴重的環境問題,甚至危害到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這樣的背景下,社會逐漸由工業社會的物質文明轉向后工業時代的非物質文明過度,所以加強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發展,能夠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對人類社會發展進行情感支持。并且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著民族的歷史文化,能夠加強民族的認同感、凝聚力。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對過去一段時間內民族智慧和創造力的肯定,所以非物質文化遺產擁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發展,體現了國家的綜合能力以及國家文化軟實力水平。小到個體,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可以豐富個體的精神世界;大到國家,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能夠形成整個民族的特殊性格和風貌,在世界歷史舞臺上擁有立足之地,提供重要的精神支撐。
由于2001年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布了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名單,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發展目前尚處在一個初級的階段,還存在著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發展的問題。本段將從四個角度探討目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和發展存在的問題和挑戰。
首先,非物質文化遺產種類繁多,非物質文化遺產產生于我國的民間文化,而我國的民間文化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保存的也并不完整,并且受到歷史因素的影響,致使一些政府部門對文化遺產的現存狀況數量種類普查不足,重視不夠,導致我國缺乏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深入探討。其次,我國目前部分地區仍缺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資金技術支持,致使在根本上缺乏非物質文化遺產開發的保障,導致非物質文化遺產目前還有未被挖掘或是深入挖掘的,受人為自然等各種因素的制約。第三,我國部分地區缺乏法律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并且非物質文化遺產缺乏權威的界定和說明,這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地與保護存在著一定的缺憾。第四,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和傳承存在著缺失問題,相關教育工作人員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發展重視不足,或者是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脫節,缺乏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正確歷史以及價值等方面的認知,致使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發展存在著較大的問題。以上四點是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發展面臨的挑戰[1]。
從更大的角度來說,由于經濟全球化,致使全球在文化、生活等方面也都呈現著統一的趨勢,這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民族化第三個角度特點來說是相違背的。世界各地的人們對于其他地區的文化背景、文化遺產都產生了較大的興趣,在產品同質化嚴重的市場環境下,消費者對于文化產品的多樣性需求急劇增加。我國是發展歷史悠久的古國,存在著大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但是目前未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有足夠的發掘和利用。在后工業時代的發展背景下,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開發工作,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基礎下的精神文明建設是必要的。幾千年的文明孕育了豐富的文化傳統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需要能夠適應國際的發展趨勢,促進現代化可持續性發展,使得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適應現代商業規則,進行商業模式的創新,在后工業時代、信息化時代擁有發展的生命力。從另一角度來說,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現代化的背景下需要與本地域的本土特色相結合,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本土化、多元化、民族化。全球化經濟帶來了機遇,也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帶來了挑戰,所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在求同的基礎上存異,保留民族特色,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可持續性發展。
在目前的經濟文化發展形勢下,文化主要有以下幾種保存和傳播形式。比如,通過紙質的文字、圖片記載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還有就是通過影像化的手段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同時還可以通過將具有生產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還原的方式,將非物質文化遺產有關材質、生產工藝傳承下來。通過紙質的文字、圖片記載非物質文化遺產內容這樣的傳播方式,使得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通過一種具象化的形式表達出來,并且資料全面、真實。缺點是形式較為單一,不利于進行較為深入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內容傳播。內容形式較為枯燥,一部分專業術語難以被理解,從而在傳播過程中存在著一定的阻礙,降低了傳播的效率。第二方面是通過影像化手段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是當代文化傳播的重要途徑,影像時代媒體掌握了重要的話語權,非物質文化遺產將會以更加具象化、立體、多維的方式展現出來,利用影視化的形式打破時間以及空間的限制,通過視聽結合的手段,吸引更多的人民群眾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利用影視的優勢能夠提高傳輸的效率,但是在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記錄過程中,一部分創造者過于注重追求美感和視覺張力,從而忽視了對于深入文化內涵的挖掘,致使在傳播過程中也存在著一定的阻礙,并且由于影視手段與文字等表達方式本身就具備邏輯缺失的特點,文字具有抽象性、邏輯性,而影視具備直觀化、形象化的特點,不利于群眾進行思考,更加不利于群眾進行深入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理解。還有一部分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形態是將遺產原本的、本真的表現出來,實現對其生產方式以及傳統工藝特色材質的保存,這樣的保存發展形勢致使非物質文化遺產過度產業化,存在著喪失個性、獨特性和差異性的風險。還需要能夠發掘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獨特性,與市場相結合。目前針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展傳播形態,停留在圖片、視頻、生產等方式進行弘揚和傳播,在商業創新的語境下,還需要能夠加強對于傳統傳播方式的利用,能夠通過設計新穎的文創產品或衍生品,加強對于非物質文化自身特點和優勢的發揮,結合商業創新內容,不斷完善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弘揚的缺憾。綜上所述,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現代創新商業模式下的保存傳播形態研究是基本內容。
合適的商業模式有利于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和發展。比如,需要加強對于非遺商業模式歷史發展道路的研究。商業模式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影響始于20世紀50年代,由于科技力量的迅速崛起,致使社會經濟快速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弘揚地位也得到了提升。加強對于這些技術的應用是那個時代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的重要途徑。經濟學家將這一時期稱為技術創新復興時代,此時的商業模式是一種技術驅動的創新型商業模式,以新的技術為前提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產品的開發,從而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市場化,加強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產品的功能實用性的研究,從而達到創新的目的。到了20世紀80年代晚期,經濟進一步發展,群眾的需求越來越多樣化,為了滿足客戶多樣化的需求,通過提高生產效率的方式生產差異性的產品滿足消費者的需求是重要的潮流。各種企業注重提高自身的市場競爭力,開辟市場或是搶占新市場,以市場為導向的商業創新模式是20世紀80年代非物質文化遺產產品創新發展的重要趨勢。20世紀80年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產品傳播缺乏統一性和系統性,真正具有創意的產業商業模式也較少,對于文化創意產業的商業模式研究也不夠重視,致使在當時和未來的市場環境中都難以樹立企業的特殊發展道路,商業模式有待進一步創新。而在20世紀90年代末,經濟快速發展,信息化初步彌漫全國,資金地域短缺,產品技術快速更迭,致使了新的商業模式產生,以設計驅動為主的商業模式創新是20世紀90年代的主要商業模式。企業由關注市場需求轉變為引導消費者需求,進一步尊重消費者的個性化的需求,并且深挖消費者的需求,主動提供具有特色的產品或者是服務,通過創新服務產品的方式達到有效營銷的目的。在20世紀90年代,設計驅動的商業模式創新是貫穿整個商業活動的。在當代,需要滿足市場的需求,與各個階段的商業創新模式融合,并且能夠加強對于當前時代市場發展環境的理解,提出具有新意的商業創新發展模式,加強對于文化因素的傳輸和傳達力度。近幾年來,隨著文化創意產業的進一步發展,非物質文化產業得到了快速的進步[2]。各地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產業的創新商業模式研究更加重視,相關的地區還需要能夠實現經濟的獨立自主,這樣才能夠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展營造良好的環境,發展特色產業,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的可持續性。綜上所述,加強對于商業模式研究是有力環節。
市場調研是建立創新型商業模式的重要前提,保障市場調研具有十足的科學性,因為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當代人民群眾的生活結合并不十分緊密,必須通過創新產品的方式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輸。目前經濟發展的環境下,電商模式是十分重要的一種消費模式,進行市場調研之時,可以總結消費者的購買途徑和電商模式,根據不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品類確立調研的方式和調研的對象。
以傳統非遺手工藝品為例進行市場調研分析,手工藝品最重要的特點是能夠進行個性化的服務,并且依托于互聯網絡進行大規模的銷售,消費者傾向于在手工藝人自己的網站而非淘寶、京東等電商企業進行消費,這樣行為的具體原因是人們寄希望于得到更加正宗的工藝產品。而一部分手工藝人缺乏開網店的經驗和技能,致使產品的質量受到影響,并且手工藝人的經營理念不夠先進,也致使產品品質落后,在手工藝人進行個體電商運營過程中存在著信任危機,個體消費者對于企業的信任較高,是因為對于我國法律的信任,我國的法律能夠對企業的一些運營機制進行管束和約束,能夠抵抗一部分的風險,而手工藝人以個人為單位進行銷售,能夠承擔的責任較小。在目前經濟發展語境下,B2C的經營模式是手工藝人喜愛的經營模式,營銷的質量和水平也較高。在目前的商業發展語境下,非遺工藝品的促銷研究也十分有必要。根據相關的調查顯示,有近80%的商家會選擇優化產品的描述,55%的商家采用價格促銷,而21%的商家傾向于贈送商品,有5%的傾向于競價搜索,這一些方式都促進了銷售,使得消費者與商家之間得到了互動和交流溝通,整體來說促銷效果最好、日均銷售量最大,而贈送禮品的方式緊隨其后,通過競價搜索、官方宣傳等手段也會使得銷售量與平時正常銷售量相比有較大的提升。消費者的需求越來越多樣化,消費的行為也更加復雜,所以還需要能夠對非遺手工藝品的消費了解渠道進行調查。根據相關的調查顯示,有60%的人通過旅游來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信息,而有15%多人通過影視廣告了解非物質文化產品的信息,15%的人通過卡通、視頻或是歌曲的形式了解非物質文化產品,通過宣傳畫冊進行了解的人占到10%。消費者更加傾向于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產品的實體體驗,特別是對于手工藝品在消費動機上,文化紀念意義以及審美需求占有著不少的比例。綜上所述,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創新商業模式下的市場調研是重要保障。
電商是目前經濟發展環境下重要的商業運行模式,也是許多產品進行商業創新的一個入手點,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產品來說,還需要能夠加強與電商的融合,從而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發展注入生命和活力,在進行電商銷售過程中,需要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產品的運輸和保存工作,同時還需要能夠加強與政府的溝通協作。政府能夠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銷售行為帶來很大的影響,發揮宏觀調控作用,同時非物質文化遺產產品以電商平臺作為銷售的重要渠道,還需要能夠加強與電商平臺的溝通和交流,電商平臺樹立自身的社會責任感,自覺地進行基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產品的電商發展模式創新,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弘揚和發展打好地基。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平臺的宣傳促銷方式上,也需要具備自身的特點,加強對于文化產品內涵的宣傳,并且能夠保證信息的科學性、有效性,做好價格管理、營銷管理,發揮出自身的優勢。
展開來說,以手工藝品營銷為例,在生產儲存及運輸的過程中,需要能夠選擇可靠的快遞物流公司進行運輸,合理地進行定價,防止定價太高,規范市場的行為,并且能夠提供宣傳手冊宣傳非遺產品的具體內容,加強對于產品精神文化內涵的宣傳,從而達到鞏固非遺地位的目的。同時,在進行電商銷售的過程中,還需要與政府的協作,政府加強宣傳,打造非遺力量,運用到政策的手段宏觀的進行調控,加強宣傳的效果,促進與人民群眾的溝通和交流,從而為商業模式創新營造良好的環境。在電商平臺建設上,政府也需要能夠加強與電商平臺的合作和溝通,政府在非遺產品生產者和電商平臺之間應該起到橋梁的作用,出臺相應政策給予鼓勵和發展,引領手工藝人能夠進一步細化產品,提高服務的整體質量和水平,加強生產的有效性。從另一角度來說,非遺平臺的宣傳促銷方式應該向著多樣化、特色化的方向發展,因為電商是宣傳促銷的主要途徑,也是未來非遺創新傳播的主要手段,所以在傳播過程中需要盡量地將產品信息、價格管理、營銷方式等等進行完善,合理地控制價格范圍,并且能夠發揮出非遺產品自身的優勢,加強非遺產品在網絡產品中的競爭力,加強對于非遺產品的文化內涵和文化底蘊的宣傳和弘揚。在進行營銷的過程中,需要具備歷史使命感和責任感,深化非遺產品的內涵,從而吸引更多的消費者知道非遺產品、購買非遺產品,推動非遺產品走出去,為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和發展貢獻一定力量[3],同時,也加強人民群眾的思想建設,提高我國文化軟實力。綜上所述,加強對于電商創新商業模式的研究是重要內容。
本文首先分析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現代經濟文化發展語境下保護與發展的重要意義,并且針對現狀提出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發展存在的問題,從幾個角度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創新商業模式下保護與發展策略提出了建議。需要與時俱進,加強對于先進經驗的學習,以經濟發展為依托,不斷地提高我國文化軟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