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菊霞
(甘肅省莊浪縣農業農村局 農業綜合行政執法隊,甘肅 莊浪 744699)
某養殖場引進6月齡育成期種羊,因引種時氣溫較低、運輸途中供料飲水不足、長途運輸疲勞、到場后水土不服和飼養管理不善等原因,致使引進羊出現感冒、發燒、腹瀉等癥狀。在對癥治療控制病情后,又因飼養管理人員經驗不足,飼料配比不當,未適時合理添加鈣及微量元素添加劑,飼養至36 d時,發現部分羊出現肌肉震顫、站立不穩、磨牙、喜臥少站等特殊癥狀,發病率達30%以上。
發病初期,病羊精神不振,食欲減退,磨牙,肌肉震顫。中期,病羊精神差、不吃草不反芻,后肢發軟,步態不穩,被毛粗亂,個體消瘦,生長發育不良。后期,病羊倒地不起,疼痛反應微弱,體溫正常,癥重羊頭肢伸直,聽診呼吸深而慢,心跳微弱,耳根冰涼,刺激無反應,昏迷不醒,逐漸消瘦,衰竭死亡。體溫中前期正常,頻死期下降。病死羊只剖檢可見機體消瘦,腿骨變形,可視黏膜蒼白黃染,骨骼肌和心肌蒼白松軟,肺臟、脾臟及腎臟組織顏色變淡,肝臟變性呈土黃色,腸內脹氣。
臨床剖檢病死羊,無菌采取肝、心、脾、肺、腎和腦組織,送獸醫實驗室制片做革蘭氏、瑞特氏染色鏡檢,未觀察到可疑菌;將送檢病料接種于鮮血瓊脂平板、厭氣肉湯和營養肉湯37℃培養72 h,肉湯無渾濁,無菌膜,鮮血瓊脂平板無菌落生長,培養肉湯制片做革蘭氏、瑞特氏染色鏡檢,未觀察到可疑菌。
對重癥發病羊全部測溫,體溫均在37.8~38.5℃;臨床檢查,未見流涎,口腔黏膜、舌面、齒齦、嘴唇、蹄部和乳房皮膚未發現水皰和潰爛,蹄冠、蹄踵和趾間未出現水皰;觸摸病羊四肢關節,無熱痛感,四肢、關節無膿腫;采集病羊血液于實驗室分離血清做口蹄疫3ABC血清學檢測和布氏桿菌病虎紅平板凝集試驗、試管凝集試驗,口蹄疫和布氏桿菌病檢驗結果均為陰性;無菌抽取關節腔液涂片、染色、鏡檢,未見短鏈狀球菌,接種于鮮血瓊脂平板37℃培養72 h,未見菌落生長。上述檢查均可排除口蹄疫、布氏桿菌病和鏈球菌病等傳染性疫病的發生。
經流行病學調查、臨床檢查、實驗室檢驗和鑒別診斷,綜合確診為羊缺鈣癥。
在精料中按1%比例加速補鈣磷AD3粉和乳酸鈣粉,每天飼喂2次,并于飲水中按0.1%加精制魚肝油可溶性粉和0.5%氨基電解多維連續自由飲水。
對重癥羊分群飼養,能站立患羊用維丁AD膠性鈣注射液按5 ml/只頸部肌肉注射,每天1次,連用5 d;臥地不起患羊用10%樟腦磺酸鈉注射液10 ml+黃芪多糖注射液20 ml+10%葡萄糖注射液250 ml、10%葡萄糖酸鈣溶液100 ml靜脈注射,每天1次,連用3 d后再用維丁AD膠性鈣注射液按5 ml/只頸部肌肉注射,每天1次,連用3 d。
加強光照,保持適量的運動,有利于促進骨骼正常發育,減少羊缺鈣癥的發生。天晴時每天上、下午在羊進食飲水后將羊趕到運動場,促使羊自由運動,自由采光,盡量減少白天羊在舍內的停留時間,在運動場設立多處自由飲水點,供羊自由飲用,確保羊有充足的飲水、光照和運動時間。
精心飼喂,保持適宜圈舍溫度、濕度,注重日糧配比,按育成羊的生長需要,選擇育成羊同期配合濃縮料,合理搭配,按規定用量補充精料2次/d,200 g/次·只;并在飼料中長期按合理比例持續添加1%速補鈣磷AD3粉和1%乳酸鈣等礦物質添加劑,確保鈣質充足。
驅蟲健胃是確保羊只正常生長發育的必備條件。驅蟲采用5 ml/支、0.5%伊維菌素溶液進行灌服,0.2 ml/kg體重,每隔7天1次,連用2次;對個別被毛粗亂、口服驅蟲效果不理想的羊只,采用5 ml∶50 mg/支伊維菌素注射液皮下注射驅蟲,0.02 ml/kg體重,每隔7天1次,連用2次;健胃于第1次驅蟲后第2天進行,采用500 g/袋牛羊反芻健胃散拌入精料中口服,10只羊1袋,每天1次,連用5 d;對個別驅蟲健胃后食欲仍未恢復正常的羊,灌服反芻胃動力和瘤胃舒口服液,每天1次,每次各100 ml/只,連用3~5 d,直至痊愈。
清潔的圈舍和環境衛生可直接減少病原的傳播。養殖人員應及時清理羊舍和運動場糞污,每天2次,確保圈舍干凈衛生,將糞便及污物運送到貯糞池,定期做無害化處理;徹底清掃飼養場區環境衛生,每天2次,清除物收放于貯糞池,定期做無害化處理,確保場區清潔衛生,切斷病原的傳播途徑。
針對羊只運動場及飼養場環境,用0.01%二氯異氰脲酸鈉和0.01%稀戊二醛交替噴灑消毒,每隔5天1次;場周圍及場內死角、貯糞池和下水道出口,用漂白粉噴灑消毒,每隔5天1次;大門口和羊舍入口消毒池,加入2%的火堿溶液,定期更換,每隔7天1次;羊場工作人員進入生產區更衣后采用紫外線照射消毒3~5 min,生產區內工作服固定放置于生產區內,采用0.1%次氯酸鈉浸泡消毒,每隔7天1次;羊舍在羊只下槽后應徹底清掃干凈,定期用高壓水槍沖洗,并用0.01%稀戊二醛和0.05%聚維酮碘交替噴霧消毒,每天1次;對飼喂用具、料槽和飼料車等用0.1%~0.2%高錳酸鉀溶液和0.05%的聚維酮碘交替噴霧或清洗消毒,每天1次;對金屬注射器、針頭和鑷子等獸醫用具在使用前必須進行徹底高溫消毒和清洗;定期采用0.01%的稀戊二醛、0.05%的聚維酮碘和0.1%次氯酸鈉交替進行帶羊環境消毒,每隔7天1次,以減少環境中的病原微生物,徹底切斷疫病傳播途徑。
免疫接種對預防羊場危害嚴重、多發性疫病、臨床發病率、致死率高和診治難度較大的疫病尤為重要。針對本場疫病防治實際,對重點疫病和多發羊病嚴密設防,依次采用口蹄疫O型、A型二價滅活疫苗、小反芻獸疫活疫苗(Clone 9株)、羊快疫、猝狙、羔羊痢疾、腸毒血癥三聯四防滅活疫苗、羊傳染性胸膜肺炎疫苗、山羊痘活疫苗進行緊急免疫接種,用法、用量按疫苗使用說明書規定。每次免疫接種后臨床觀察0.5~1 h,對過敏羊采用鹽酸腎上腺素注射液進行救治,3 ml/只。通過上述免疫接種,保證羊場安全。
經采取上述綜合性防治措施,患病羊只病情迅速得到了控制,治療15 d后輕癥羊只精神、食欲恢復;30 d后重癥臥病羊只在精心護理下開始站立,飲食欲逐漸恢復;45 d后回訪,除個別羊只腿骨變形外,羊群生長發育和飲食欲均恢復正常。
鈣是機體內含量最多、生長發育最不可缺少的一種無機鹽,對維持機體正常生理功能,保持神經、肌肉、心臟、消化器官正常反應與骨骼正常發育極為重要。機體缺鈣可造成動物神經、心跳、呼吸、消化和運動功能紊亂,骨骼生長發育不良。缺鈣癥多發于生產母羊和羔羊,育成羊發病臨床一般不常見,但羊長途運輸、體質下降,飼料中鈣質和A、D族維生素缺乏,或鈣、磷比例不當、消化吸收不良、缺乏運動、光照不足均可導致機體缺鈣,致使育成羊群體性發病,重癥病羊可因營養不良免疫力下降,骨骼變形,不能站立,極度消瘦,衰竭死亡,致死率較高。因此,對外引育成期種羊除加強管理,防止感冒、腹瀉、消化障礙性疾病和保證優良的飼養條件外,在正常日糧和飲水中添加合理比例的鈣質飼料添加劑,對預防缺鈣癥的發生、提高成活率、減少經濟損失和保證機體正常發育十分必要。
莊浪縣某羊場羊只發生缺鈣癥主要是因為引進后經驗不足,飼養管理不當,未能及時確診疾病。在防治中重癥羊直接采用鈣制劑注射、飼料補充鈣質元素、強化管理、加強運動、補充光照、增強體質、嚴格消毒、加強免疫等綜合防治措施,增強了治療效果,減短了病程,提高了治愈率,迅速有效控制了病情,減少了經濟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