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清國
(酒泉職業技術學院,甘肅 酒泉 735000)
標準化培育羔羊應遵從其生物學特性。1~8月齡是羔羊生長發育速度最快的一個階段。羔羊56日齡斷奶后的育成階段,公羊體重的增長速率要比哺乳階段的母羊快,羔羊哺乳前期機體生長發育所需要的主要營養物質來源于羊母乳,至7日齡時開始補飼,生長發育所需部分營養靠補飼。
羔羊在哺乳階段,日增重可達350 g左右,為滿足增重需要應供給足量的蛋白質。一般來講,羔羊哺乳階段每消耗5 kg母乳,可增加約1 kg活重。
育成階段是羊體格形成的關鍵時期,育成階段早期主要是四肢、頭部及皮膚等的生長發育,肌肉組織在晚期發育且所需時間較長。羊的體尺增長在孕期主要體現在高度,出生后長度增長逐漸占優勢,育成階段后期寬度和深度大幅增長。育成階段的主要營養來源于所采食的草料,8月齡前供給全價日糧,日增重為250 g左右,比哺乳期緩慢。育成時期每只羊每日需要110 g左右可消化粗蛋白質,公羊每日供給以賴氨酸為主的可消化粗蛋白質145 g左右[1]。哺乳和育成階段飼料中鈣和磷的含量對羊骨骼生長的影響較大,如果長期缺乏比例合適的鈣和磷,則生長遲緩、食欲減退,飼料利用率低。育成階段的羊要供給充足的維生素和礦物質,維生素不足導致羊機體神經系統退化,皮膚組織角質化,性機能下降,易感染疾病;礦物質不足,羊易患佝僂病。
2.1.1 清除黏液 羔羊出生后立即清除口、鼻腔內的黏液,吸入羊水的羔羊,應及時提起后肢將其懸空,拍打背部或胸部,迫使羊水排出,然后使羔羊平臥,有節奏的按壓腹部輔助呼吸,直至其發出有力的“咩”叫聲為止,然后頸部肌肉注射銀黃提取液2 ml、硫酸鏈霉素80萬IU,防治羔羊異物性肺炎。羔羊出生后為促使臍帶變干脫落,防止臍帶炎,在斷端涂5%的碘酒消毒。羔羊出生后1 h以內,為防止發生破傷風要分別給羔羊和母羊注射1 500 IU的精破抗。羔羊出生后12 h內灌服土霉素可防治痢疾[2]。
2.1.2 引導母羊舔羔 羊羔剛出生時身上有大量的黏液,可涂抹于母羊鼻唇上,誘導母羊舔凈羔羊身上的黏液。及時擦干羔羊身上的羊水,以防感冒。將剛產羔的母羊和小羊小欄飼養,群體數量控制在10頭以內,避免羊群密集導致母羊認錯羔羊、羔羊吃不到奶[3]。
2.1.3 打耳標 羔羊出生待大羊舔干后,于吃初乳前稱重、記錄初生重,并打上耳標。
2.1.4 及時吃初乳 初乳中含有大量的免疫球蛋白及抗體,要讓羔羊在出后的3 h內吃到初乳。將吃不到初乳的羔羊放在母羊乳房前,將乳汁擠出涂在羔羊嘴上,誘導羔羊吃奶,反復數次后,羔羊即可學會吃奶。
2.1.5 人工輔助哺乳 當母羊乳量不足時應及時進行人工輔助哺乳,選擇奶水充足、母性良好的單羔或羔羊死亡的母羊進行配奶。將需要配奶的母羊和羔羊單獨隔開,減少母羊的活動空間,限制其運動,在羔羊的頭部和臀部涂抹母羊的羊水或尿液,將羔羊在母羊后驅反復磨蹭幾遍,使羔羊帶有母羊的氣息,同時進行人工輔助哺乳,如此3~7 d可使母羊認領羔羊,在母羊認領羊羔之前每隔4 小時進行一次人工輔助哺乳。
2.2.1 合理早期補飼 高寒地區舍飼羔羊標準化培育要有高質量的草料作為物質基礎,母羊、羔羊、育肥羊要配制與之生長相宜的全價飼料。只以母乳為唯一營養來源的情況下,合理的早期補飼能夠有效促進瘤胃發育。
2.2.2 補飼管理要求 羔羊7日齡內為初乳期,此階段要確保羔羊的哺乳量。至7日齡時在羊舍內設置補飼欄,開始驅趕訓練羔羊進入補飼欄。7~10日齡強制隔離補飼,上午補飼1次,1~2 h;11~20日齡上、下午各補飼1次,各2~3 h;21~42日齡上、下午各補飼1次,各4 h;42日齡以后全天補飼1次,8 h。補飼欄內設置料槽、水槽。
2.2.3 補飼飼料要求 7日齡開始補飼羔羊顆粒料,自由采食;14日齡時采食量可達80 g/d,30日齡時可達180 g/d,8周齡后限量為400 g/d;21日齡后補飼時添加充足的鍘至1~2 cm的高質量苜蓿干草[4]。
2.3.1 斷奶時間 羔羊56日齡時體重可達18 kg,消化方式進入反芻階段,此時可根據羔羊的生長狀況進行斷奶,未達斷奶標準的羔羊斷奶時間可延長10 d。
2.3.2 斷奶措施 斷奶前一周開始延長羔羊補飼時間,減少羔羊與母羊接觸:49日齡開始將羔羊與母羊的隔離時間延長至12 h,52~56日齡連續隔離2 d,56日齡以后可正式斷奶。
高寒地區羔羊哺乳后期要供給全價日糧,增強機體免疫力,降低羔羊發病率和死亡率。每5~10 d給羔羊飲水后喂鹽1次,可充分滿足羊對氯和鈉的需求,提高采食量和飲水量,促進機體新陳代謝。高寒地區冬季為提高羊機體免疫力,每星期可飼喂1~2次新鮮綠葉蔬菜以保障維生素C供給。通過添加礦物質舔磚及電解多維飲水補充微量礦物元素。
通過觀察滿月齡羔羊的糞便、吃乳及行為情況可了解羔羊的身體狀況,正常羔羊吃飽后精神飽滿,睡眠時四肢朝向一側臥地;病羔精神疲乏、叫喚不停、呼吸粗厲、拉稀。
口瘡病是一種急性接觸性的傳染病,主要癥狀為口角、齒齦等部位出現丘疹、水皰。為防止感染發生繼發性疾病,患部用1/1 000的高錳酸鉀水沖洗后,涂抹紫藥水進行治療,當伴有發熱癥狀時肌注青鏈霉素。
羔羊肺炎一般情況下是由受寒、感冒或吸入刺激性氣體引發,應加強飼養管理,預防感冒和消化不良,治療時選用的藥物主要是青鏈霉素、一氯化銨或咳必清。
3.3.1 物理性腹瀉 由低溫、潮濕、飲水不潔等引起,羔羊糞便呈黃色。應及時更換鋪設墊草,確保飲水不隔夜,防風防寒,將病羔轉移至較溫暖的地方,加強羔羊運動,如48 h后未見好轉再行治療。
3.3.2 消化性腹瀉 因采食飼料過多或突然變換飼料引起。對糞便淡黃、灰白,輕微腹瀉的羔羊可補飼優質的青干草;對糞便暗綠、水樣腹瀉較嚴重的羔羊靜脈注射5%的葡萄糖溶液或0.9%的生理鹽水補充電解質和水分,同時配合抗生素治療,如口服痢特靈、慶大霉素和卡那霉素各2 ml。
3.3.3 中毒性腹瀉 病羊目光呆滯,食欲廢絕,虛弱,躺臥,頭頸彎向一側,體溫升高,水樣糞便,并伴有黏液和血液,個別不排糞,后呈脫水狀,體溫下降。治療時靜脈注射5%的葡萄糖注射液+40~60 ml VC注射液+160萬單位青霉素+200萬單位鏈霉素。脫水時可將2.5 g食鹽+3.5 g碳酸氫鈉+1.5 g氯化鉀+2 g葡萄糖,加水至1 000 ml給羔羊口服[4]。
懷孕母羊在產羔前1個月適時注射“三聯四防”疫苗,保證羔羊出生后就能獲得母源抗體;羔羊出生12 h內肌注破傷風抗毒素滅活苗;1周齡時肌注“三聯四防”滅活苗;0.5月齡時皮下注射羊傳胸滅活苗;2月齡時尾根皮內注射羊痘滅活苗;3月齡時強制免疫“三聯四防”滅活苗;5月齡時肌注口蹄疫滅活苗;7月齡時強制免疫口蹄疫滅活苗。
高寒地區一般應用暖棚或高床養殖模式,可最大程度地減少低溫造成的生長抑制和季節性發病,提高羔羊繁殖成活率,使羊只與墊料、糞尿等致病原有機物分離,降低病毒性、細菌性、寄生蟲病的發生率。不斷加強產期母羊及羔羊的飼養管理,改善棚圈設施,調控適宜的溫度,羔羊舍要注意避風、雨淋、保暖、防潮,保持干燥清潔,減少病原滋生[3]。冬季可通過火爐、暖氣或增加飼養密度提高舍內溫度;潮濕的圈舍應鋪墊草墊料,墊草墊料每兩日更換一次;白天氣溫升高時,圈舍開門窗通風,改善舍內空氣;夜晚要關閉門窗防止賊風侵襲,圈舍內供給12~15℃干凈充足的飲水。
空舍、空欄在使用前用福爾馬林熏蒸消毒,消毒時應關閉圈舍門窗,用量為30~50 ml/m3,加等量水加熱熏蒸16~24 h,熏蒸消毒后需開窗通風24 h后方可進羊;羊舍及運動場每周消毒1次;驅蟲一周后每兩日舍內外消毒1次;帶畜噴霧消毒時消毒劑要每月更換1次,盡量避免長期使用同種消毒劑。
日光照射有助于鈣、磷吸收,可預防羔羊關節炎、軟骨病及佝僂病。適當的接受紫外線的照射可以強化羔羊免疫功能,有效殺除羔羊體表的細菌和病毒,促進血液循環及新陳代謝。
羊羔1周齡時,將斷尾環橡皮筋套在羔羊的第2~3尾椎位置,約一周時間會自行脫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