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耀華,田貴豐
(甘肅省畜牧技術推廣總站,甘肅 蘭州 730030)
“十三五”期間,甘肅省認真貫徹落實《甘肅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快全省草產業發展的意見》《甘肅省草產業發展規劃(2012-2020年)》,全省飼草產業發展勢頭良好,有效保障了草食畜牧業健康發展。
2020年甘肅省紫花苜蓿留床面積1 309萬畝,位列全國第一,已成為全國優質草產品和牧草種子的主產區。以苜蓿為主的草產品加工企業發展到300多家,草產品加工能力達到465萬t,以苜蓿為主的草產業已成為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產業。
目前,甘肅省苜蓿草產業正處于由規模增長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的關鍵時期,產業化格局初步形成,牧草產業特色和優勢明顯。
1.1.1 河西走廊優質商品草生產區 河西走廊氣候干旱少雨、熱量豐富、地勢平坦、灌溉條件好,有利于大規模集約化作業,形成了較為明顯的苜蓿優勢產業區和產業帶。該地區苜蓿產業起步早,發展基礎較好,苜蓿產量高,草產品品質好,是甘肅省優質苜蓿產品的生產基地,也是苜蓿商品草的重要供應區。
1.1.2 隴中草畜循環發展區 近年來,隴中地區按照“生態優先、立草為業、以草帶畜、草畜循環發展”的思路,將生態修復與現代養殖有機結合,推動集養殖育肥、飼草種植、飼料加工、有機肥生產、屠宰加工、冷鏈物流為一體的“種養加”全產業鏈發展,以加大草畜轉化力度,提高種草養畜的效益。此外,該地區通過“土地銀行”模式將閑置土地全部流轉至國有農業企業,由國有企業統一進行土地平整、生態修復,實施普惠制產業扶持政策,通過發展現代畜牧業,建設飼草基地,配套有機肥生產、屠宰加工,打造隴中地區“飼草種植+養殖加工+畜肥綜合利用”的生態循環農業發展新模式,“種養加、產供銷”一體的區域現代農業。
1.1.3 隴東草畜轉化區 隴東黃土高原溝壑區的地形以山旱地、塬地和梯田為主,是典型的旱作農業區,自然條件差,土壤貧瘠,效益低下。環縣從調整產業結構入手,挖掘土地資源潛力,立草為業,緊緊圍繞產業增效、農民增收、土地增綠、生態增強的“四增”目標,努力構建“種養循環、產加一體、糧飼兼顧、農牧結合”的草產業發展新格局;積極推行人工種草和草田輪作、糧草耕作、坡耕地退耕還草,實行訂單種植,逐年增加苜蓿種植規模。建立“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的產業發展模式,通過“土地流轉、企業幫扶、吸納務工、投放物資、收購飼草”等方式帶動農戶增收;“好地好肥種好草、好草好方配好料”是環縣完善“環縣配方”的重要保障,截至目前,環縣紫花苜蓿留床面積100萬畝,其中商品草留床面積35萬畝。
河西走廊土地平整、種植、收割、加工、運輸等環節均由機械完成,牧草種植企業基本實現苜蓿生產全程機械化,機械化程度達到90%以上。激光平地儀、拖拉機、播種機、壓扁割草機、摟草攤曬機、田間撿拾打捆機、二次高密度加壓機、苜蓿草顆粒加工機、質量檢測設備、滴灌噴灌設施等機械設施設備基本成套,實現了農業機械化生產及加工一體化生產,生產水平和效率明顯提高。
抽查情況顯示,旱作區平均干草產量達6 000 kg/hm2以上,灌溉區達12 000 kg/hm2以上;張掖市、金昌市、酒泉市等優勢產區達12 750 kg/hm2以上。河西走廊由于其獨特的自然優勢,生產的草捆、苜蓿顆粒、草塊等商品牧草質量好,粗蛋白含量達到18%以上,產品品質好,營養價值高,市場認可度較高,苜蓿草產品銷往新疆、青海、內蒙古、山西、西藏等地。
通過實施“高產優質苜蓿示范建設項目”,各地對草產業有了新的定位和認識,將苜蓿產業作為農民增收的新型陽光產業重點扶持,突出“種好草、養好牛、產好奶”發展理念,苜蓿種植得到了進一步大力推廣。
苜蓿經營模式逐步從單一種植模式向種養結合模式發展,草畜融合發展得到進一步拓展。各大中型奶牛場均通過土地流轉、訂單合同等形式,建立了高端苜蓿生產基地;大型飼草料加工企業逐漸向草畜一體化融合發展,推動了種養循環。
甘肅省乳企相對較少,苜蓿草捆生產主要銷往外省,物流運輸成本較高、資源浪費大。甘肅省區域草畜發展不配套,有草的地區養殖發展慢,養殖發展快的區域無地種草,苜蓿草就地轉化的數量少,大多數產品遠距離運輸,導致“西草東運”“西草南運”。此外,草業與奶產業結合不緊密,上下游產業融合不足,優質牧草在奶牛飼料中的占比明顯偏低。
近年來,甘肅省雖然投入了大量的資金購置牧草種、收、貯機械,企業機械化程度持續提高,但目前國產牧草設備仍滿足不了優質牧草的生產需要,先進的牧草生產機械仍然依賴進口,價格偏高,一些企業自身資金能力有限,無法承受,牧草收割過程無法嚴格按相應的標準要求執行,致使牧草品質下降。
苜蓿種植面積雖然不斷擴大,但受傳統觀念影響,標準化種植技術還未完全應用在生產中,牧草品種選擇上還存在盲目選種現象,規模化形成后種植企業管理還存在不到位的情況,導致優級草的生產比例較低,影響到苜蓿草產品的質量。
農業生產重農輕牧、重糧輕飼的現象普遍存在,對草產業投入不足,原有以農戶為核心的小規模生產與產業化的大規模生產的矛盾仍然突出。雖然通過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部分企業通過流轉土地使土地相對集中,但因部分地區地形復雜、道路條件差、地塊小而分散、規模化程度低,產業化效益難以充分體現。
苜蓿草生產企業因缺少技術人員,對生產管理技術研究不夠深入,如品種選擇少、播種與田間關鍵技術不到位、水肥控制不嚴格、雜草控制與防除不到位等。
甘肅省生產加工的草產品多為草塊、草粉和草顆粒等初級草產品,深加工產品少,與飼草產業化發展要求不相適應,苜蓿深加工仍是短板。
國務院辦公廳出臺的《關于促進畜牧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明確提出,健全飼草料供應體系,因地制宜推行“糧改飼”,增加青貯玉米種植,提高苜蓿、燕麥草等緊缺飼草自給率。推進飼草料專業化生產,加強飼草料加工、流通、配送體系建設。該意見的出臺為甘肅省苜蓿產業的發展提供了難得機遇。
“十四五”期間,甘肅省現代絲路寒旱農業重點發展以牛羊為主的草食畜牧業,預計到2025年全省肉牛飼養量達到900萬頭、奶牛存欄量達到53萬頭、羊飼養量達到5 440萬只,需要青貯飼料2 800萬t、干草1 070萬t,草食畜牧業發展對優質苜蓿的剛性需求勢必加大,市場前景廣闊。
甘肅省地理環境多樣,土地資源豐富,生態條件獨特,氣候干燥,天干地不干,具有種植紫花苜蓿、燕麥草等優質飼草的天然優勢,是全國重要的飼草良種繁育基地,發展飼草產業區位優勢明顯。
甘肅省已形成以蘭州大學、甘肅農業大學等教學、科研、推廣單位和有實力的飼草企業為依托的飼草產業技術支撐體系,有利于整合省市縣科技資源,加快培育適應省內不同區域的苜蓿品種,加強苜蓿新品種的推廣,抓點帶面、組裝推廣苜蓿豐產栽培及加工、貯藏等先進技術,進而提高草產業發展的科技含量。
建議相關部門盡快完善出臺新階段苜蓿產業發展規劃,堅持優勢區域主導優勢草畜產業鏈戰略,在土地開發、水資源利用、融資等方面給予政策扶持,整合社會資源投入苜蓿產業發展,以做強做優甘肅省苜蓿產業。
以飼草、飼料生產加工促進養殖業的發展,實現飼草就地轉化,促使草畜產業配套發展。同時,以草食畜規模化養殖帶動加工業發展,形成飼草、飼料生產加工、養殖與畜(乳)產品加工共同發展,最終形成草產業和畜牧產業的良性互動。
堅持優勢產區園區化、苜蓿品種優良化、基地種植規模化、牧草生產標準化,緊盯高端苜蓿的生產,實現種養有機結合,推進苜蓿產業價值鏈的有效延伸,提高苜蓿產業的經濟效益,進一步促進農民增收。
加大對苜蓿等優質草品種保護選育評價工作的支持力度,對具有一定基地規模、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苜蓿種子生產給予扶持,擴大種子生產規模。對生產中廣泛應用、有育種潛力的苜蓿地方草種,加強選育馴化,選育適合不同地區、土壤、氣候并能夠達到高產優質的商品草生產的苜蓿新品種,進一步健全完善草品種種質資源庫。
開發以苜蓿為主要原料,配合其他粗飼料和部分精料,為牛、羊等草食家畜生產混合的全價飼料,并且根據不同家畜的需求生產不同配方的混合飼料。開發以苜蓿顆粒(草粉)為基礎,用于生產兔、豬、家禽等動物的節糧型配合飼料。生產蛋白含量22%~24%,葉黃素含量350~500 mg/kg的葉粉顆粒,用于滿足對純天然苜蓿蛋白和色素(主要是葉黃素)的市場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