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小英,張愛麗
(1.甘肅省張家川回族自治縣恭門鎮農業農村綜合服務中心,甘肅 張家川 741500;2.甘肅省張家川回族自治縣胡川鎮農業農村綜合服務中心,甘肅 張家川 741500)
布魯氏菌病是由布魯氏菌屬細菌引起的牛、羊、豬、鹿、犬等哺乳動物和人類共患的傳染病,已納入國家二類動物疫病。近年來,隨著牛羊飼養量的不斷增加,動物及其產品的頻繁流動,20世紀90年代基本達到凈化水平的布魯氏菌病,不論是在人間還是畜間發病情況均呈現持續上升勢頭[1],不僅嚴重影響畜牧業生產健康發展,也嚴重危及人民群眾身體健康和公共衛生安全。為了全面了解人畜布魯氏菌病(以下簡稱布病)現狀,科學判斷布病流行趨勢,有效控制布病的發生和蔓延,本文對張家川縣牛羊布病感染人群進行了調查,并提出了人畜防控布病的措施。
調查針對張家川縣農村牛羊養殖場(合作社、大戶)飼養人員、基層畜牧獸醫從業人員、鄉村畜牧獸醫管理人員、鄉村獸醫防疫員、家畜改良員、屠宰人員及與接觸畜產品的其他重點人群,年齡15~65歲,隨機調查人數980人。調查過程中走訪了經醫學部門確診的布病現患者12名,進行了疫情溯源和流行病學調查。
以問卷調查方式了解張家川縣養殖農戶和畜牧獸醫從業人員等對畜間布病防控知識的普及程度,落實自我保護行為干預的意識與能力。走訪布病患者,了解對布病流行地域、牲畜種類、感染強度、人間發病情況、消毒滅源、疫情排查、綜合防控等情況的認識。問卷內容分為2部分,畜間防控知識包括對牛羊布病病原、癥狀表現、流行病學和防控措施等的認知程度;人間行為干預包括對畜間布病傳播人的途徑、高險人群范圍、人患布病癥狀表現、預防治療方法等。
結合春秋季動物防疫,進行實地走訪,將統一制作的調查問卷表隨機發放給每一個調查對象,認真指導如實填寫,細致了解調查對象對布病防控知識的知曉程度,對張家川縣人畜布病流行情況進行掌握和認識,對取得的資料進行數據歸納分析。
共收回有效調查問卷980份。從性別構成來看,男性665人,占67.86%;女性315人,占32.14%。從年齡構成來看,25歲以下83人,占8.47%;25~40歲369人,占37.65%;40~60歲350人,占35.71%;60歲以上178人,占18.16%。從文化程度構成來看,中專文化程度以上53人,占5.41%;高中文化程度557人,占56.84%;初中文化程度324人,占33.06%;小學文化程度46人,占4.69%。從職業分布構成來看,畜牧獸醫管理人員46人,占4.69%;基層相關從業者165人,占16.84%;牛羊養殖場(合作社、大戶)飼養人員509人,占51.94%;村民群眾260人,占26.53%。
對問卷涉及的8項有關畜間布病防控知識的普及情況的調查結果表明,當地群眾對布病防控知識宣傳的知曉率最高,為92.04%,對牛羊布病的總體知曉率次之,為82.25%,但對牛羊發生布病的具體表現、主要采取的防治措施、牛羊產仔接生時應采取的消毒防護措施的了解不深入,知曉率分別為66.94%、62.04%和65.00%。對周邊養殖場(戶)開展消毒畜滅源、主動配合進行產地檢疫有一定的認識,知曉率分別達到80.00%和75.00%。82.91%的牛羊養殖場(戶)并不清楚本地畜間布病的感染和防控情況。
問卷對涉及人間布病防控行為干預情況的調查結果表明,82.12%的受訪人員基本了解畜間布病傳播給人的主要途徑,86.02%的受訪人員知曉在懷疑自己感染布病后應采取治療措施,但對哪些人是感染布病的高險人群、人患布病會出現什么癥狀和本區域內是否有人感染布病不甚了解,知曉率分別為50.92%、65.00%和31.02%。養殖場(戶)普遍對母畜流產物及污染環境進行消毒和無害化處理的認識不足,能夠進行有效處理的養殖人員知曉率僅為60.90%。
張家川縣牛羊養殖場(合作社、大戶)飼養人員、基層畜牧獸醫管理人員、從業人員、獸醫防疫員、家畜改良員、屠宰人員及畜產品經營者對人畜共患布病防治知識的總體知曉率較高,為82.25%,但理解掌握程度不具體、不深入和不細致,尤其是對“牛羊發生布病有哪些主要表現?”“您所在地畜間布病防控主要采取什么措施?”“您若進行牛羊產仔接生時采取消毒防護措施嗎?”等方面的知識缺乏系統性理解,知曉率為62.04%~66.94%。今后需加大宣傳和培訓。一是增強布病宣傳的針對性。劃定牛羊種畜場、養殖場(合作社、大戶)、專業村、牲畜交易市場、牛羊改良點、獸醫診療所等為重點區域;以畜牧獸醫管理人員、基層相關從業者、牛羊養殖場(合作社、大戶)飼養人員、牛羊養殖基地村民等為重點培訓對象[2],落實具體防控措施,提高其布病防控意識。二是擴大布病宣傳的廣泛性。通過新聞媒介、鄉村組織陣地宣傳欄、畜牧獸醫人員培訓會等多種形式,廣泛宣傳布病防控要點,形成群防群治的局面。三是豐富布病培訓的知識性,科學制定符合張家川縣布病流行特點的培訓要點,細化在牛羊養殖中預防布病的實用性操作要求,提升防控質量。四是增強布病防控的自覺性,建立健全目標責任考核機制,落實防控責任,加大對重點區域和重點對象的監測力度,及時撲殺淘汰檢測陽性畜,力爭達到穩定控制區和凈化區標準。
張家川縣受訪人員中82.12%的人基本了解畜間布病傳播給人的主要途徑,86.02%的人知曉布病的確診和治療措施。說明近年來人畜布病出現高發狀態已引起了社會各界,尤其是畜牧行業從業人員的高度重視,但養殖戶中有39.10%的人不知道(占12.18%)或不太清楚(占26.92%)對母畜流產物及對環境的污染如何消毒和無害化處理,有49.08%的人不知道(占38.06%)或不太清楚(11.02%)哪些人是感染布病的高險人群,人患布病會出現什么癥狀;對區域內人畜布病感染更是知之甚少,知曉率僅為31.02%。因此,加大人間布病防控健康教育和行為干預活動刻不容緩。一是幫助畜牧獸醫從業人員充分認識人間布病是特定人群特定行為導致的特定結果,屬于生活習慣與行為疾病范疇,改變不良行為、避免危險因素,是預防布病感染人的治本之策。二是找準行為干預的核心與焦點,特定人群與布病感染相關生活習慣與行為包括購進牲畜不檢疫,飼養牲畜不監測,發現牲畜感染布病不及時淘汰和撲殺,經常出入牲畜及畜產品販賣、屠宰、加工等流通領域不注重自我保護,接觸羊羔、胎盤、病死家畜(動物)及其皮張等不進行清潔消毒及無害化處理等,目前未見布病人傳人的證據[2],阻斷畜間布病傳染人間是控制人間布病的根本措施。三是堅持“早發現、早報告、早診斷、早治療”的原則,適時適度對特定人群進行布病篩查,及時發現疑似病例,做到應檢盡檢、應治盡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