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國城市建設研究院有限公司 崔博森
后疫情時代,醫院建筑設計師越來越關注如下問題:在過去醫院建筑設計中有哪些被忽略的薄弱環節、怎樣規劃和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如何建立創新完善的傳染病救治抗疫體系、醫院建筑設計的研究方向應如何拓展等。
“形式追隨功能”是芝加哥學派的現代主義建筑大師路易斯·沙里文的名言,這句話應用到醫院建筑上即:醫療功能是固定的。已建成與正在規劃設計的醫院建筑幾乎都遵循該理論。同樣,醫院管理者和使用者均用這種思維方式接受現代醫院建筑。按功能布局的機械化、固定化設計,使醫院對特定環境被動應對,正因此,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下,公共衛生設施應對機能失效,醫院的應變性和應對性極大缺失。
城市的本質在于其社會特征,而不僅僅是建筑的物理結構。醫院建筑的本質不僅是物質資源的擴張及醫療功能模塊的合理堆砌,而且是醫護人員對場所的認同感及病人的歸屬感,更是建筑與人互動的精神場所以及人類創造的藝術品,同樣也是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下公共衛生設施應對機能的突出體現。
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扮演重要角色的醫院建筑,其緩解傳染病疫情的作用巨大,傳染病醫院通常可分為縣級及縣級以上綜合醫院與專科傳染病醫院,本文針對縣級及縣級以上新建醫院建筑和目前亟需改造的社區衛生中心進行介紹。
在新院區規劃設計時,院感控制是整個規劃設計的關鍵,合理分區,尤其是綜合醫院中感染樓的布局和規模控制是重點。
1)在確定當地風向條件下,將醫院合理分為三大區:污染區、半污染區和清潔區,通過建筑空間將各區塊連接。
2)醫院主體宜退建筑紅線20m以上,住院樓間距宜為20m以上,住院樓應多棟布局,在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時可自我隔離,同時能獨立應用。
3)發熱門診及感染樓布置 現有大部分醫院規劃設計中,發熱門診及感染樓等空間“名存實亡”或“盡量壓縮”。根據現有建設標準,感染樓最大約1000m2,無法滿足突發疫情下的治病救人需要。應參考人防工程做法:疫時、平時結合。一般以80張床為宜,建筑面積約5000m2左右。規劃4層:1層門診醫技;2層腸道病房;3層HIV病房;4層呼吸道病房。平時可收治傳染病人,疫情時全部收治急性傳染病人,慢性病人轉其他病房。
4)開放的醫療模式使一段時間內醫院未設圍墻,大門形同虛設。后疫情時代,醫院需有安全且安靜獨立的院落,規范合理的污水處理站及垃圾收集站是減少污染源的最佳選擇。
5)開啟預約就診模式 醫院就診方式的變化影響未來醫院的規劃設計,減少各個大廳等候空間,可降低交叉感染概率,把有限的建筑面積預留給緊急醫療部分。
6)預留室外應急避難場所(發展用地) 當發生突發衛生事件時,最快就近配置裝配式傳染病醫院,也可配置“野戰醫院”模塊。
7)分級診療制度不完善 社區醫院有限的醫療資源配置能力限制其能承擔的責任。加強分級診療模式的應用,使社區層面做好排查、隔離和收治輕微病患的工作更便捷。
1)根據當地具體情況,各區至少應設置1所二級以上專科傳染病醫院,以備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使用。
2)根據風向、場地情況分為整體醫療區和生活后勤區兩大塊。醫療區根據強專科理念,分為烈性傳染區和一般醫療區。烈性傳染樓與一般醫療區間距應大于30m,根據當地人口數量設計床位,不宜低于200床規模。在獨立分區中需設計各自流線(醫護流線、病人流線、潔物流線、污物流線),清潔區、半污染區、污染區設置合理,分區明確。
3)大綜合醫療區中根據“平疫結合”理念,合理規劃布局門診、醫技及住院樓。門診部雙通道設置(醫生診室后方增加1門,疫情時采用玻璃隔斷分割)。住院樓采用雙廊分流設置,滿足疫情下住院救治及院感控制需要(疫情時快速轉慢性傳染病人)。
4)總圖規劃設計需區分烈性病人出入口及一般病人出入口,潔物入口及污物出口。
5)污水處理站和垃圾收集站需合理設置,根據各種排水標準分開設置,最終達到排放標準,減少市政污染。
古田縣醫院依據寧德市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規劃指標,結合實際情況,立足本地,輻射全縣乃至周邊縣市,是集預防、醫療、教學、科研于一體的現代化三級綜合醫院。醫院位于古田縣城西街道吉兆村玉田南路北側,規劃用地面積166.29畝。總建筑面積121510m2,地上建筑面積103310m2,地下建筑面積18200m2,定位為床位數800張的綜合醫院,建設門診樓、醫技樓、病房樓、感染樓、行政教研樓、學術中心、后勤配套用房等(見圖1,2)。

圖1 古田縣醫院鳥瞰

圖2 古田縣醫院總平面
1)出入口 院區共設4個出入口。南側為院區主要出入口;東側為行政后勤出入口;北側有2個出入口,北側中間為住院出入口,北側左側端部為污物出入口(兼感染出入口)。
2)機動車交通組織 基地南側、北側為機動車主要出入口。機動車流線擬從場地南側入口進入,或就近進入停車場,或通過院區外環線到達目的區域。主干道寬7.0m,次要道路寬4.0~6.0m,路邊人行道寬1.5m,園路寬1.5~2.0m。整個醫院規劃中的園路既有自由、曲線方式,又有規整、直線方式,形成2種不同的園林風格。
3)人流組織 基地人行出入口主要通過南側、東側和北側出入口到達目的區域。
4)功能分區、平面布局和建筑組成 ①項目堅持“以人為本、科學規劃、統籌兼顧、節約成本”的方針,在滿足各項功能需要的同時,做到功能合理、流程科學、安全衛生、經濟適用。②總平面以規整式布局為主,結合地形相對集中,門診樓及住院樓主體均呈南北朝向布置,采光通風良好。南側鄰近城市干道的門診樓和北側住院樓方便患者就醫;科研教學后勤綜合樓位于基地東側,處于上風向,為住院病人及醫護人員提供服務的同時,避免交叉感染。東北側預留大量發展用地作為應急避難場所。在場地下風向西北側單獨建設感染樓,其與住院樓間距大于30m。③醫療區主體建筑周圍增加綠化,突出安靜、清潔特點,形成良好環境。其布局形式與建筑協調,方便醫護人員及病人通行,采取規則式布置,并將生態綠化融于其中,增加其生動性。
5)立面造型、建筑群體與周圍環境的關系 建筑立面造型設計采用現代建筑表現手法,同時追求傳統文化神韻:①利用傳統建筑語言,采用極具韻律感的現代表現手法,通過幾何塑造,表達傳統文化內涵與現代氣息的和諧統一;②人性化考慮空調機擺放,使其成為建筑的一部分;③造型上強調多元與統一,在變化中尋求協調。
太原市第三人民醫院是太原市政府根據衛生區域規劃且結合城市經濟發展實際情況建設的集醫、教、研、防保、康復、急救于一體的現代化“強專科大綜合平疫結合傳染醫院”,規劃總用地面積148233m2,總建筑面積157950m2,其中地上129000m2,地下28950m2,病床1000張,其中住院部設800張床,感染性病床200張(見圖3)。

圖3 太原市第三人民醫院鳥瞰
5.2.1 規劃思想與設計理念
1)項目建設堅持以人為本、科學規劃、統籌兼顧、節約成本的方針。在滿足各項功能的同時,做到功能合理、流程科學、安全衛生、經濟適用。
2)總平面以規整式布局為主,并結合地形整體布局,門診樓及住院樓主體均呈南北朝向布置,采光通風良好。南側鄰近城市干道的門診樓和住院樓方便患者就醫;后勤樓位于基地西側,處于上風向,為住院病人及醫護人員提供服務的同時,避免交叉感染。
3)醫療區主體建筑周圍增加綠化,其布局形式與建筑協調,采取規則式布置以方便醫護人員及病人通行。
5.2.2 總體功能布局
醫院整體分為醫療區與生活區。
1)醫療區 分為門急診住院區(半污染區)及感染病區(污染區)。門急診住院區是醫院前沿窗口,是接觸病人最早、最多的場所,門診部具有功能、流線及使用人群復雜等特點,因此將門診部布置于南側居中位置,毗鄰人流來往的主干道;住院區位于醫療區北側,南面全部為病房,面向開闊廣場及綠化庭院;感染門診病區位于醫療區東側(間距大于30m),位于全年主導風向的下風區域,脫離綜合門急診部、醫技部、住院部體系單獨設置,與其他各區通過室外庭院及道路分隔,自成一體,使感染人群在樓內完成就診、檢查、治療等全過程;后勤行政位于醫療區西側,與各醫療部門便捷聯系。
2)生活區 位于基地西側并遠離醫療區。東側預留發展用地以備突發公共事件。
5.2.3 景觀規劃設計
根據整體景觀布局及局部景觀設計要求,先整體后局部,逐步設計,形成獨特的景觀效果。醫院出入口是院區綠化重點,在入口主道兩側種植綠籬、花、灌木及樹姿優美的常綠喬木,使其四季常青。
醫院主入口區位于院區南部,臨城市主要干道,周邊包括主大門、入口廣場、主景花壇、門診樓、住院樓、停車場等。此處為醫院向外界展示風采的窗口,因此整體綠化采用規整式布局,體現醫院救死扶傷的莊嚴風格。進門的層疊式花壇給人鳥語花香的意境,其后便是空曠的廣場。
隨著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張家口市政府按照黨中央“堅定信心、同舟共濟、科學防治、精準施策”的決策部署,決定將張家口市中醫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迅速改造為“疫情預備治療中心”,以滿足收治確診新冠肺炎患者住院需求(見圖4)。

圖4 張家口市中醫院
中國建設科技集團有限公司采用EPC模式,組織設計、施工及采購專業團隊,應用裝配式技術,在10d內快速完成本項目。經過設計施工協作配合,以設計牽頭的工程總承包方式體現出技術策劃響應迅速、省工期、省造價優勢,項目按期完工并得到張家口市衛健委、住房和城鄉建設局、中醫院等多方的肯定。
后疫情時代,我們應以更長遠的眼光進行思考: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為非常態化,如何使現有醫院建筑滿足疫情救治需求,是未來醫院建筑設計的長期研究課題。醫院建筑究竟是“形式追隨功能”還是“使用追隨設計”均不重要,重點是醫院建筑既能在突發事件中快速反應,又能做到靈活多變、平疫結合、形式多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