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濤易 侯靜嵐
導讀:陜西勉縣當地菜農通過實踐,摸索出一套早熟馬鈴薯—辣椒—萵筍一年三熟高效栽培模式,667 m2總純收入 1 萬元以上。 從選擇適宜品種、茬口銜接規劃、育苗、定植、田間管理和病蟲害防治等方面進行了闡述。


勉縣土地肥沃,生態環境良好,土壤pH 值6.5~7.5,年平均氣溫14.2℃,年日照時數1 740 h,年降水量841 mm,無霜期237 天。夏季雨水充沛,蔬菜適宜一年多季種植[1]。勉縣老道寺鎮菜農摸索總結出早熟馬鈴薯—辣椒—萵筍一年三種三收高效栽培模式,使農民收入顯著增加,在自然條件相似的地區,該模式具有推廣前景。早熟馬鈴薯在頭1 年12 月中旬用塑料薄膜覆蓋播種,4 月中下旬采收;辣椒2 月底育苗,4 月底定植,6 月底可上市; 萵筍8 月底遮陽網覆蓋播種,9 月底育苗移栽,10 月底陸續收獲。 一般667 m2產早熟馬鈴薯2 000 kg 以上,辣椒 1 000 kg 以上,萵筍 2 000 kg 以上,667 m2總純收入1 萬元以上。
選擇地勢平坦、土層深厚、土質疏松、地力中等以上的地塊,深翻 17~25 cm,每 667 m2施腐熟好的農家肥 1 500~3 000 kg、碳酸氫銨50 kg、草木灰 200 kg;選用谷糠、麥麩 2~3 kg,混勻炒熟,拌 50%辛硫磷乳油(殺蟲劑)50~100 g,播種時均勻撒施在溝內[2]。
選擇高產的脫毒馬鈴薯品種,如早大白、東農303、費烏瑞它、克新一號等,挖芽前晾曬1~2 天,催芽長至1~2 mm。
選擇塊莖頂端或中部芽眼作種芽, 芽塊質量40~50 g, 選用75%酒精或0.5%高錳酸鉀水溶液(1∶100 配比,藥液每半天更換1次)消毒。 每切1 個種薯,切刀至少消毒1 次,防止馬鈴薯病害通過切刀交叉傳染。 特別是遇病、爛薯時應棄除,并馬上更換切刀及消毒。
一般一床(75~80 cm)加一溝(45~40 cm)為一帶。 床高 5~10 cm,株距20~25 cm,667 m2播種 5 000~6 000 株,播種當天扣棚。
播種后及時檢查田間出苗情況, 發現有苗出土或即將出土時,可用帶釘子的長棍將苗上方割出小口,引導苗破膜。 也可將麻袋浸濕后在地膜上拖拉,反復數次,幫助苗破膜。播種后及破膜前要時常檢查地膜是否有破損、漏風等情況,及時采取修補、換膜等措施,防止種塊因低溫、失水不能發芽。
早熟馬鈴薯生長過程中如遇連陰雨天氣,應及時進行馬鈴薯晚疫病預防。 72%霜脲·錳鋅可濕性粉劑600 倍液、70%乙膦鋁·錳鋅可濕性粉劑600~800 倍液、72.2%普力克(霜霉威鹽酸鹽)水劑600倍液、25%吡唑醚菌酯乳油1 500~2 000 倍液、25%烯肟菌酯乳油2 000~3 000 倍液或10%氰霜唑懸浮劑 2 000~2 500 倍液噴霧,每 5~7 天 1 次[3]。
在漢中平川地區4 月中下旬馬鈴薯進入商品成熟期即可收獲, 也可根據市場行情提早采收上市。
①育苗床建造 小拱棚育苗床一般畦寬1.0~1.2 m,長度不超過 20 m 為宜,深度 10~12 cm。畦內平整,苗床地要肥沃、土壤細碎無雜物。 播種前每1 m2用70%噁霉靈可濕性粉劑1 g、80%噁霉·福美雙可濕性粉劑2~4 g 拌干細土,均勻撒在整好的苗床上,然后澆水。
②營養土配制 育苗盤或營養缽育苗, 宜用3年內未種植過茄科作物的田園土過1 cm 孔徑的網篩后,摻入適量腐熟細碎的有機肥。
③播種前的預處理 辣椒育苗, 播期一般為2月下旬3 月上旬,播種前2~3 天,應將種子從袋中倒出,放在陽光下曬1~2 天,促進種子蘇醒。冷床育苗, 每 667 m2播干籽 3 200 粒或 2 000~2 200 穴,用種量為 60~70 g。
④播種 播前澆足底水,以濕透10 cm 厚度床土為宜,出苗前不再澆水,播后蓋土厚度約0.5 cm。蓋土后按10~12 g/m2的用量,撒上8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以杜絕猝倒病、立枯病及苗期疫病,撒完藥后貼地蓋1 層地膜,以利保墑;待出苗達到60%左右時及時撤去貼地地膜。


⑤出苗后的管理 小拱棚出苗后宜根據天氣及時通風,根據幼苗大小靈活掌握通風時間,及時揭蓋,確保幼苗安全。
注意調節幼苗密度,如果2 葉1 心期苗距小于3 cm×3 cm 易育成高腳苗, 不利形成壯苗及移栽成活,故2 葉1 心期必須開始移苗,將過密苗移至稀處。
①整地 結合耕地施入基肥, 深耙細碎土地,施入有機肥2 000 kg/667 m2, 耙勻后起壟作畦,畦寬 70~80 cm,畦溝寬 50 cm、深 25 cm,周圍開邊溝(深 40 cm)。
②打定植孔及定植 打孔后宜往孔內施入適量3%辛硫磷顆粒劑,以防根部蟲害,每667 m2用量4~5 kg,黏土地偏少,定植后封嚴定植孔,澆足定植水,定植后如無有效降水,3~5 天應補水1 次,促進緩苗成活。
③追肥 門椒坐果后,待門椒長到指頭大小時及時追肥澆水, 可每667 m2穴施硫酸鉀型復合肥(20-5-20、18-6-16)15~20 kg。 20 天后再追施等量上述肥料1 次,以促進幼果迅速生長,盡量使大部分幼果在最佳發育期長成大果。
④整枝 適度整枝,及早摘除門椒以下的側枝側芽;及時排水;增施磷、鉀肥,增強植株抗性。
辣椒病毒病發病初期噴灑20%病毒A 可濕性粉劑500 倍液。 疫病發病初期噴25%瑞毒霉(甲霜靈)可濕性粉劑750 倍液或64%殺毒礬(噁霜·錳鋅)可濕性粉劑 500 倍液,每 5~7 天噴 1 次,連噴2~3 次。 蚜蟲噴灑 50%抗蚜威可濕性粉劑 2 000~3 000 倍液。
注意選擇晴好的天氣采收,盡量不要在露水未干或雨天采收,以免因采收造成創傷從而導致病害流行和造成采收的商品果不耐存放和貯運。
選擇耐熱性強、 不易抽薹的早熟高產品種,如特耐熱二白皮萵筍等。
將萵筍種子放在清水中浸泡24 h,連同紗布與洗凈的河沙混合,包好放在冰箱冷藏室低溫處理24 h,待種子80%露白取出播種。
將種子按20~25 g/m2播種在苗床上,播種后撒上營養細土,補足水分,并用遮陽網將畦面遮住,保濕促進出苗。 出苗后將遮陽網撤去,在畦面撒上細土。晴天 8:00 后覆蓋遮陽網,17:00 后揭去,陰天不蓋;大雨天氣要及時蓋上農膜[4]。
苗齡達到25 天,4~5 片真葉展開后,可以在陰天或者傍晚時進行移栽,株行距30 cm 左右。 可以根據苗的大小程度分級移栽, 延長萵筍收獲期,滿足市場需求。 定植后澆足水分。


萵筍生長迅速,需肥量大,移栽田塊需施農家肥 2 500~3 000 kg/667 m2,耕翻均勻后定植。 株行距 25 cm×(30~35)cm。在植株封壟前后,每 667 m2施腐熟人畜糞 3 000~4000 kg 或 15 kg 尿素 2~3 次。 筍莖膨大前期可每隔5~7 天噴350~500 mg/L 矮壯素2~3 次,或在基部肥大時每隔5 天噴2 500 mg/L 青鮮素2 次, 防止先期抽薹影響產量和品質。 采收前10天停止肥水供應,促進筍莖成熟。 定植后1 個月,需翻土 1~2 次。
萵筍以霜霉病尤為嚴重,高溫高濕易發生,發病初期可用687.5 g/L 銀法利(氟菌·霜霉威)懸浮劑1 000~1 500 倍液、66.8%霉多克(丙森·纈霉威)可濕性粉劑1 000~1 500 倍液或77.2%霜霉威鹽酸鹽水劑1 000~1 700 倍液防治。 葉斑病、褐斑病可用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1 500~2 000 倍液或10%苯醚甲環唑水分散粒劑3 000~3 500 倍液。菌核病可用50%撲海因(異菌脲)可濕性粉劑1 500~2 000 倍液或50%速克靈(腐霉利)可濕性粉劑2 000~2 500 倍液等進行防治。 蚜蟲可用50%吡蟲啉乳油3 500~4 000倍液防治。 潛葉蟲成蟲可用1.8%阿維菌素乳油4 000~5 000 倍液;幼蟲用75%潛克(滅蠅胺)可濕性粉劑4 500~5 000 倍液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