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美江 薛瑞祥 夏冬健
導讀:東臺市是江蘇省瓜果蔬菜種植大市, 也是上海市外延蔬菜種植基地, 當地的許河冬瓜已成功申報為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 經過不斷探索實踐,形成了大棚大白菜—冬瓜—萵苣新型高效栽培模式,平均667 m2產值 18 000~22 000 元, 純收入15 000~19 000 元。

東臺市位于江蘇沿海中部,南通、泰州、鹽城三市交匯處,是江蘇省最大的瓜果蔬菜生產基地和出口蔬菜示范市,蔬菜產品暢銷國內外。 隨著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入推進,蔬菜產業逐步發展為東臺農業的重要產業,并創成了一批特色鮮明、影響力大的蔬菜產品品牌。其中,許河冬瓜產量高、品質優,深受廣大消費者喜愛,并成功申報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當地農技部門和廣大菜農依托該優勢蔬菜,實踐探索出了大棚大白菜—冬瓜—萵苣高產高效周年種植模式,現將其栽培技術介紹如下。
大棚大白菜于1 月上旬育苗,2 月上旬移栽,4 月中旬采收;冬瓜于3 月中旬育苗,4 月下旬移栽,7 月中旬開始采收; 萵苣8 月中下旬育苗,9 月中旬移栽,11 月中下旬采收上市。
選擇早熟、耐低溫抽薹、豐產、市場適銷對路的品種,本地一般選用似錦大白菜,用種量15 g/667 m2。
1 月上旬用雙層大棚育苗。 播前應曬種2 天,采用基質育苗,選用100 孔穴盤,播種后增設小拱棚,搭建雙大棚,白天保持溫度20~25℃,夜溫10~15℃。晴好天氣白天適當揭開小拱棚,通風見光,降低棚內濕度,預防幼苗徒長[1]。 苗齡28 天左右即可移栽。
采用單大棚+地膜的覆蓋模式,大棚膜選用透光、保溫性好的長壽無滴膜。于1 月底,選擇土壤疏松、肥沃,排灌便利,且前茬為非十字花科類作物的地塊[2],每667 m2施腐熟有機肥2 000 kg、45%復合肥 20~30 kg,深耕細耙,覆蓋地膜,蓋棚 1 周增溫。 2 月上旬,選擇晴天上午定植,本地一般棚寬 5 m,栽植 10 行,行距 40 cm,株距40 cm,667 m2栽 4 000 株左右。
①水肥管理 與其他蔬菜相比, 大白菜田間管理措施相對簡單。 注意棚內溫濕度調控,適當揭棚,通風透光,以預防灰霉病等病害發生。 合理控制澆水量,澆水要選擇晴好天氣,并保持大棚通風1~2 h。 根據植株生長情況,于結球期追施速效氮肥,防止脫肥,影響大白菜包心,雨前施用肥效更好[3]。

②綠色防控 遵照“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方針,采用綠色防控技術,早發現、早治療。 主要做好病毒病、霜霉病、軟腐病三大病害的預防,根據植保部門的規定科學用藥,不同藥物交替施用,并嚴格遵循安全用藥間隔期[4]。
4 月中旬,結合市場行情,及時選擇結球緊實的大白菜采收上市。
選擇早熟、抗逆、豐產、市場適銷對路的品種,本地區主栽品種為墨地龍。 規格200 粒/袋,用種量2 袋/667 m2。
3 月中旬育苗。一般挑選飽滿優質的種子,先曬種2 天,后采用溫湯浸種,將種子放入55℃溫水中攪拌至室溫,浸種 5~6 h 后,洗凈置于 30~33℃條件下進行催芽,約48 h 即大部分種子露白時可待播。采用大棚育苗, 選用48 孔穴盤, 裝入品牌商品基質,壓出播種穴,每穴播1 粒,后均勻覆蓋0.8~1.0 cm厚的基質土,澆透水。 育苗棚白天溫度保持在25~28℃,夜間保持在 17~20℃為宜。 出苗后,保持基質濕潤,灑水要均勻、適時、適量。 晴好天氣,揭裙膜通風,增加光照,防止幼苗徒長。幼苗長至4~5 片真葉時(苗齡 30~40 天),即可移栽。
4 月上旬,及時清理前茬,施足底肥,667 m2施腐熟廄肥 1 000~1 500 kg、餅肥 50~70 kg,深耕 25~30 cm,耙勻,鋪設滴灌帶。 蓋棚一周,增加大棚內溫度。4 月中下旬,選晴天上午定植,每棚栽植 2 行,株距 65~70 cm。
①水肥管理 定植后及時澆活棵水;伸蔓期要控制澆水,防止徒長;果實膨大期需水量大, 如遇干旱可滴灌,雨后注意及時排水。 根據植株長勢,要及時追肥。伸蔓期,如長勢偏弱,及時追施接力肥;長勢偏旺的,推遲追施坐果肥。開花期,根據田間情況,酌情追施1 次保花保果肥。坐果膨大期,要重施追肥[5],一般結合滴灌每667 m2施水溶肥3~5 kg。采前15~20天停止追肥和灌水。
②整枝壓蔓 留主蔓和1 條粗壯側蔓,其余側蔓全部摘除[6]。當蔓長 100 cm 時,用土塊(6 cm 左右方塊)或壓蔓鉤進行壓蔓,使蔓生長方向一致,植株生長整齊,葉片分布均勻。 生長期內,根據植株長勢壓蔓 3~4 次,壓蔓的位置離坐果 1~2 個節位。
③選瓜定瓜 在主蔓第20~25 節位開始留瓜,選留第2 雌花或第3 雌花,發育快、果形正、茸毛多的幼果。當單果質量500 g 左右時定瓜,每株選留1個發育快、個大、果形正的瓜,其余瓜全部摘除。
④病蟲害防治 東臺本地主要做好白粉病、日灼病和瓜絹螟的預防,采用綠色防控技術,選擇低毒、低殘留的農藥。 要及早預防,綜合防治。
一般坐果后40~50 天即可采收。 要求果毛脫落、皮色墨綠有光澤、表皮變硬[7,8],結合市場行情,選晴天連果柄一起采下,通常采收期20 天左右。
秋萵苣應選擇抗病性強、 豐產性好的品種,本地主栽品種為大自然16 號。
育苗時間為8 月中旬。
①低溫催芽 用涼水浸種6~8 h, 撈出后裝入布袋, 放入冰箱冷藏室3~4 天出芽, 待種子露白80%時進行播種[9]。

②育苗 播前建立苗床, 大棚覆蓋, 畦面寬2.0~2.5 m,播種后撒約0.5 cm 厚的細土,并覆蓋遮陽網,降溫保濕。 可適時噴水,保持表土濕潤,以促進出苗。出苗50%后,要及時揭除遮陽網。一般苗齡23 天左右即可移栽。
前茬冬瓜采收結束后,及時拉秧、清理田塊、拆除大棚。 施底肥,每 667 m2施用腐熟有機肥1 000 kg,均勻撒施后進行耕耙。移栽前可使用96%精-異丙甲草胺乳油65 mL/667 m2進行化學除草。9月中旬,挑選健壯的幼苗,按照株行距(30~35)cm×(30~35)cm 定植,澆足定植水,促進緩苗。
秋萵苣生長期短, 養分供應要充足,因此,醒棵后要突擊追肥,每667 m2用水溶肥 3~5 kg 進行滴灌,間隔20 天再追施1 次。 根據多年實踐指導, 東臺地區秋萵苣主要應做好霜霉病、菌核病、灰霉病的預防,要堅持“以防為主,防治結合”的植保方針[10],選用綠色安全的農藥,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
秋萵苣生長期短, 平口時要及時采收,采收過遲,容易抽薹,肉質莖老化,內腔空心,失去商品價值。 宜采取分批分級采收的方式,捆扎包裝上市。
據調查統計,2020 年大棚大白菜平均每667 m2產值 9 000~11 000 元;冬瓜平均每 667 m2產值6 000~7 000 元;萵苣平均每 667 m2產值 3 000~4 000 元,合計每 667 m2產值 18 000~22 000 元,扣除生產成本,每 667 m2純收入 15 000~19 000 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