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環環
摘要:目的:分析硬膜外阻滯麻醉與蛛網膜下腔阻滯麻醉對無痛分娩的安全性以及效果。方法:選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行無痛分娩的100例孕產婦,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各50例。對照組采用硬膜外阻滯麻醉,研究組采用蛛網膜下腔阻滯麻醉,比較兩組疼痛情況及新生兒Apgar評分。結果:研究組疼痛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Apgar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無痛分娩產婦采用蛛網膜下腔阻滯麻醉可降低產婦產時疼痛程度,提升分娩體驗,減少中轉剖宮產概率。
關鍵詞:無痛分娩;蛛網膜下腔阻滯麻醉;硬膜外阻滯麻醉
分娩疼痛被喻為“世界第一痛”,強烈的宮縮反應會導致胎盤供血減少,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剖宮產率及胎兒宮內缺氧率。分娩鎮痛的方法有多種,主要包括水浴分娩鎮痛、心理療法、硬膜外鎮痛、笑氣吸入麻醉分娩鎮痛等,其中以硬膜外鎮痛分娩在臨床上最為常見[1]。近年來國內外研究表明,無痛分娩的實施使分娩疼痛問題得到解決[2]。無痛分娩可有效緩解產婦在分娩過程中的疼痛感,顯著降低剖宮產率,且較安全[3]。椎管內麻醉是臨床上最常用的分娩鎮痛方法之一,分為硬膜外阻滯麻醉和蛛網膜下腔阻滯麻醉。然而,目前國內外尚缺乏不同椎管內麻醉方法對無痛分娩療效的評估。本研究分析硬膜外阻滯麻醉與蛛網膜下腔阻滯麻醉對無痛分娩的安全性以及效果。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我院行無痛分娩的100例孕產婦為研究對象,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各50例。研究組年齡22~42歲,平均年齡(31.52±2.18)年;產次0~3次,平均(1.54±0.63)次。對照組年齡23~43歲,平均年齡(31.05±2.65)歲;產次1~3次,平均(1.45±0.78)次。兩組年齡、產次等基線資料均衡可比(P>0.05)。(1)納入標準:美國麻醉醫師協會(ASA)分級為Ⅰ~Ⅱ級;足月、單活胎、頭位;分娩鎮痛前母嬰生命體征均正常;無產科或內科合并癥;無產科高危因素及硬膜外穿刺禁忌證并確認已進入第一產程產婦。(2)排除標準:硬膜外間隙阻滯禁忌證;低血容量;穿刺部位感染;需行剖宮產;多胎妊娠;瘢痕子宮;產前出血未查明原因以及羊水Ⅱ度以上污染。
1.2 麻醉方法
兩組產婦分娩前進行全面檢查,接受分娩知識宣講,建立靜脈通道,監測其各項基礎體征,同時評估產婦宮縮程度、宮縮維持時間、宮縮間隔時間,嚴格做好胎心監護工作。當產婦出現規律宮縮,宮口打開≥3 cm進入活躍期時進行鎮痛,常規消毒處理后鋪巾,進行局部浸潤麻醉處理,在L2~L3椎間隙穿刺,長度控制在3~5 ㎝,對照組給予硬膜外頭向置管3~4 cm,研究組給予蛛網膜下腔阻滯麻醉,即進入硬膜外腔后再向前推進,刺破蛛網膜進入蛛網膜下腔,給予舒芬太尼5 ?g,再硬膜外頭向置管3~4 cm。穿刺完成后固定好硬膜外導管,平臥位后推注1%利多卡因3~5 ml,5~10 min后確認導管在硬膜外腔,保持后背硬膜外導管在位,再給予首次劑量:0.1%羅哌卡因復合舒芬太尼0.33 ?g/ml混合液10 ml(我院使用的配方),建立鎮痛平面。30 min后接自控鎮痛(PCA)泵,0.1%羅哌卡因復合舒芬太尼0.33 ?g/ml混合液100 ml,設定為單純PCA模式,單次給藥劑量6 ml,鎖定時間15 min,每小時劑量限制24 ml。宮口開全時,囑咐患者勿按泵,胎兒娩出后可繼續按泵用于會陰側切傷口縫合。
1.3 觀察指標
(1)比較兩組疼痛程度,采用視覺模擬評分(VAS),分值0~10分,0分為無痛,10分為劇痛,分數越高,疼痛程度越劇烈。(2)比較兩組新生兒Apgar評分,新生兒Apgar評分(新生兒降生后1 min、5 min、10 min評估)主要包括:心率、皮膚顏色、呼吸、肌張力及運動、反射5項,總分10分。10分表示新生兒正常;評分<7分表示新生兒存在窒息,但為輕度;評分<4分表示新生兒有程度較重的窒息。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分析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兩組產婦鎮痛效果對比
研究組疼痛程度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 兩組新生兒Apgar評分對比
兩組新生兒Apgar評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討論
自然分娩中的疼痛感受非常強烈,長時間受到劇烈疼痛影響會導致產婦體內兒茶酚胺大量釋放,影響血流動力學,出現心率增快以及血壓升高,甚至可能延緩產程、出現難產。劇烈疼痛還將影響胎盤血流供應,使胎兒窘迫以及新生兒窒息發生率提高,因此,需尋求一種能夠減輕疼痛、保障母嬰安全的分娩方式。無痛分娩并非是“全程無痛”,而是最大程度減輕產婦的疼痛感,以使得分娩風險降至最低,以保證產婦以及新生兒的生命安全。硬膜外阻滯麻醉由硬膜外給藥,直接作用于脊神經,而麻醉藥物并未干預子宮的運動神經,不影響產婦的正常宮縮,對母嬰無不良影響,滿足產婦整個產程鎮痛。蛛網膜下腔阻滯麻醉由腰椎間將麻醉藥物注入,具有起效快,操作簡單,短時間能夠發揮作用,緩解疼痛的作用。
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疼痛程度評分低于對照組,表明蛛網膜下腔阻滯麻醉用于分娩鎮痛可以減少分娩過程中的疼痛程度。兩組新生兒Apgar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兩種麻醉方式用于分娩鎮痛可降低胎兒窘迫、新生兒窒息的發生率,可保證產婦與嬰兒的安全。
綜上所述,蛛網膜下腔阻滯麻醉用于分娩鎮痛安全性較顯著,可以減少分娩疼痛,從而降低分娩過程中的應激反應,提高產婦分娩體驗感,值得臨床借鑒并推廣。
參考文獻
[1]劉超群.孫義.椎管內阻滯與妊娠相關腰痛的研究進展[J].《國際麻醉學與復蘇雜志》2018,39(4)375-378.
[2]汪春菊.86例無痛分娩的方法及護理體會[J].中原醫刊,2004,31(19):63.
[3]蔣克榮,周運芳,鄧海燕.蛛網膜下腔聯合硬膜外阻滯麻醉在無痛分娩中的鎮痛效果[J].現代醫學與健康研究(電子版),2019,3(16):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