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金鳳
摘要:目的:分析子宮內膜癌患者人附睪蛋白4(HE4)、糖類抗原125(CA125)水平變化及其臨床意義。方法:選取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行診斷性子宮內膜刮除術后病理診斷為子宮內膜不典型增生患者50例(增生組)、子宮內膜癌患者50例(子宮內膜癌組)、子宮內膜正常者50例(對照組),均行HE4、CA125水平檢測,比較各組HE4、CA125水平及陽性率,比較子宮內膜癌組手術前后HE4、CA125水平,分析術前HE4、CA125指標的相關性。結果:子宮內膜癌組HE4、CA125水平>增生組>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增生組與對照組HE4、CA125單項陽性率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增生組HE4+CA125陽性率較對照組高(P<0.05);子宮內膜癌組單項、聯合檢測陽性率均較增生組、對照組高(P<0.05)。子宮內膜癌組術后HE4、CA125水平較術前明顯下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前子宮內膜癌組血清CA125水平與HE4呈正相關(r=0.928,P<0.05)。結論:HE4、CA125水平變化可反映子宮內膜癌的進展、預后,在臨床診斷、治療效果評估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關鍵詞:子宮內膜癌;人附睪蛋白4;糖類抗原125
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環境、生活方式的改變以及激素應用不當,子宮內膜癌患病人數不斷增加[1]。子宮內膜癌以陰道不規則流血為主要癥狀,部分患者在確診時病情已發展至晚期,不同進展程度的患者治療方法、預后均存在一定差異[2],因此積極探索有效的生化指標用于輔助子宮內膜癌診斷和評估病情、預后,是臨床需要解決的課題。糖類抗原125(CA125)是一種比較常見的腫瘤標志物[3],尤其是在婦科腫瘤檢測中常用。血清CA125升高常發生于子宮外轉移的子宮內膜癌患者,部分良性子宮疾病患者血清CA125亦呈高表達[4],因此單獨的血清CA125檢測對子宮內膜癌診斷的敏感度、特異度并不高,需要與其他生化指標檢測聯合診斷。人附睪蛋白4(HE4)屬于一種新型分子標志物,常用于卵巢癌輔助診斷。本研究分析子宮內膜癌患者HE4、CA125水平變化及其臨床意義。現報道如下:
1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行診斷性子宮內膜刮除術后病理診斷為子宮內膜不典型增生患者50例(增生組)、子宮內膜癌患者50例(子宮內膜癌組)、子宮內膜正常者50例(對照組)。納入標準:(1)經診斷性子宮內膜刮除術確診者;(2)年齡40~65歲者;(3)術前未進行激素或放化療者;(4)自愿參與本研究者。排除標準:(1)存在子宮內膜異位癥等其他婦科疾病者;(2)其他部位存在惡性腫瘤者;(3)存在血液系統疾病、急性感染性疾病者;(4)存在陰道或宮頸器質性病變者。增生組年齡41~63歲,平均年齡(53.57±2.15)歲;輕度18例,中度22例,重度10例。子宮內膜癌組年齡40~65歲,平均年齡(53.62±2.22)歲;FIGO分期:Ⅰ~Ⅱ期33例,Ⅲ~Ⅳ期17例;低分化8例,中分化15例,高分化27例;肌層浸潤37例,無肌層浸潤13例;術后淋巴結轉移者27例。對照組年齡42~64歲,平均年齡(53.68±2.20)歲。三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檢測方法
所有研究對象于非月經期清晨空腹狀態下采集2管靜脈血,每個試管血液樣本為3 ml,采血后立即離心處理,3500 r/min、10 min,分離上層血清,采用美國雅培公司生產的Abbott-i2000化學發光儀以及檢測試劑測定HE4、CA125。子宮內膜癌組患者接受手術治療后6個月再次進行檢測。
1.3 觀察指標
(1)比較三組HE4、CA125檢測結果。正常值:HE4絕經前、絕經后分別為≤70 pmol/L、140 pmol/L;CA125為0~35 U/ml。計算陽性率。(2)比較子宮內膜癌組手術前后HE4、CA125檢測結果,分析術前HE4、CA125指標之間的相關性。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25.0統計學軟件分析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多組比較,采用方差分析;計數資料以%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三組HE4、CA125水平比較
子宮內膜癌組HE4、CA125水平>增生組>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三組HE4、CA125陽性率比較
增生組與對照組HE4、CA125單項陽性率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增生組HE4+CA125陽性率較對照組高(P<0.05);子宮內膜癌組單項、聯合檢測陽性率均較增生組、對照組高(P<0.05)。見表2。
2.3 子宮內膜癌組手術前后HE4、CA125水平比較
子宮內膜癌組術后HE4、CA125水平較術前明顯下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2.4 血清HE4、CA125之間的相關性
術前子宮內膜癌組血清CA125水平與HE4呈正相關(r=0.928,P<0.05)。
3討論
子宮內膜癌是常見女性生殖系統惡性腫瘤[5~6],具有發病率高、致死率高的特點,近年呈年輕化趨勢,對女性生命健康造成嚴重危害。與其他生殖系統惡性腫瘤相比,子宮內膜癌存在獨特的解剖、腫瘤生物學行為特點,病灶多局限在子宮體,病程進展緩慢且轉移播散時間晚。子宮內膜癌根據特征性癥狀一般能夠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可獲得較好的預后,且術后5年生存率超過70%,但晚期患者臨床治療難度大,且預后不良[7]。子宮內膜不典型增生屬于Ⅰ型子宮內膜癌的癌前病變,若是治療不及時,約50%的患者在10年內會逐漸進展為子宮內膜癌。診斷性刮宮是子宮內膜癌的有效診斷手段,但是對病變范圍難以確定,難以檢出微小病灶,故會出現漏診,且存在創傷性,不適合群體篩查。缺乏有效的子宮內膜癌預測指標是臨床目前面臨的困境之一。以往臨床認為白細胞介素-6(IL-6)、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與子宮內膜癌的發病相關。在多種腫瘤患者的外周血液中可檢測到IL-6水平升高,且其與患者的預后有關,提示IL-6可抑制腫瘤免疫功能。根據正常婦女與良惡性病變婦女的血清IL-6檢測結果可以得知,IL-6可作為早期診斷、預后評估相關婦科腫瘤的指標之一。而TNF-α具有抗腫瘤、抗感染的作用,在評估宮頸癌、卵巢癌發生、發展中具有一定的作用。但臨床上IL-6、TNF-α對婦科腫瘤的診斷敏感度相對不高,需要選擇更加理想的預測指標。血清腫瘤標志物具有微創、經濟、安全等特點[8],不僅適合應用在群體篩查中,而且具有較高的鑒別診斷效果。
CA125是臨床研究比較多的一種腫瘤標志物,多應用在婦科腫瘤疾病的篩查和檢測中。CA125屬于高分子糖類蛋白結構的細胞表面抗原[9~10],呈不穩定性,在正常人體組織中呈低表達,但早期子宮內膜癌患者血清CA125水平不會明顯升高,異常升高主要出現在腫瘤遠處轉移患者[11]。血清CA125在判斷該病臨床分期分型、病理分級方面價值一般,但子宮內膜與卵巢等部位CA125抗原性相同,從起源于此類組織疾病中均可檢測到血清CA125異常升高。同時肝硬化、泌尿系統疾病、盆腔感染性疾病、乳腺癌等良惡性疾病中,CA125的表達水平存在差異,且在部分健康女性的血清中也可檢測到CA125水平升高,并會隨著經期變化而出現波動。需要注意的是,血清CA125特異性不高,單一應用在該病診斷中存在局限性,因此需要與其他指標聯合檢測。HE4最早發現其處于人體遠端附睪上皮細胞中,可分泌多種小分子酸性糖蛋白。免疫組化法檢測結果顯示,HE4在人體正常卵巢上皮細胞中基本無表達,在生殖道上皮細胞中呈高表達,并可在心、肝、乳房、胃腸道等組織中能檢測到。另外HE4屬于乳清酸性4-二硫化中心蛋白家族成員,基因定位于染色體20q12-13. 1,在正常人群的血清中為低表達。HE4在婦科良惡性腫瘤鑒別診斷中有一定價值,且宮頸腺體、輸卵管等惡變組織也呈高表達,表明HE4不是子宮內膜癌診斷特異性高的腫瘤標志物,還需與影像學檢查綜合診斷。
本研究結果顯示,子宮內膜癌組血清CA125、HE4水平及兩項聯合檢測的陽性率均比其他組高,說明檢測CA125、HE4兩項腫瘤標志物能夠有效輔助診斷子宮內膜癌。術后子宮內膜癌組CA125、HE4檢測結果下降明顯,表明術前、術后血清CA125、HE4水平變化可對治療效果進行評估。同時,血清CA125、HE4水平,同子宮內膜癌進展有著密切關系。分析原因在于,疾病分期越晚,意味著腫瘤直徑越大,肌層浸潤程度則越深,加上腫瘤細胞分裂比較活躍,會促使血清CA125、HE4水平升高,因此更容易出現淋巴結轉移。因此根據兩項檢測結果能夠對術前判斷肌層浸潤、是否存在淋巴結轉移進行判斷,為術前確定手術范圍提供參考,從而有助于患者預后的改善。血清CA125聯合HE4檢測陽性率較單一檢測更高,提示聯合檢測在該病診斷中價值高。黎陽成等認為子宮內膜癌患者血清CA125、HE4水平的升高同疾病進展可能存在關聯,與本研究結果基本相符。
綜上所述,血清CA125、HE4水平變化可輔助診斷子宮內膜癌,檢測其水平并可判斷疾病進展與評估治療效果,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本次研究由于樣本量納入較少,未能進一步分析不同組織類型子宮內膜癌患者的血清CA125、HE4水平變化,且由于隨訪時間不長,未能進一步探究血清CA125、HE4水平變化同患者存活率之間的關系,需要在今后針對上述不足之處加強研究。
參考文獻
[1]郭瑋,刁海丹.序貫放化療對晚期子宮內膜癌患者術后輔助治療療效及血清HE4 CA125水平的影響[J].河北醫學,2020,26(7):1104-1107.
[2]徐宏甲,張潔.宮腔鏡電切術聯合孕激素對早期子宮內膜癌患者臨床療效以對生育功能的影響分析[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9,13(5):113-114.
[3]張慧玲,呂艷關.術前血清CA125、HE4和中性粒細胞與淋巴細胞比值聯合檢測在子宮內膜癌診斷中的作用[J].現代腫瘤醫學,2020,28(5):792-795.
[4]夏麗,田琴,唐軍霞,等.血清CA125和HE4在子宮內膜癌中的表達及臨床意義[J].中國性科學,2020,29(4):27-30.
[5]張瑜,張靜,王樂,等.血清人附睪蛋白4及糖類抗原125對判斷子宮內膜癌淋巴結轉移的臨床意義[J].實用醫學雜志,2020,36(10):1340-1343,1348.
[6]劉坤,李英,齊紅雙,等.血清CEA、HE4、CA199、CA153、CA125水平聯合檢測在婦科惡性腫瘤診斷中的臨床意義[J].實驗與檢驗醫學,2020,38(2):326-328.
[7]周莉,秦娟,陸安偉.人附睪蛋白4、CA125和CA19-9單項和聯合檢測對子宮內膜癌的診斷價值[J].貴州醫藥,2020,44(1):10-12.
[8]劉光泉,黃可,胡凱,等.D-dimer和HE4聯合檢測在子宮內膜癌診斷中的應用[J].南京醫科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20,40(12):1852-1854.
[9]王建梅,王羽,周宏萍,等.人附睪分泌蛋白4、糖鏈多肽抗原125聯合超聲對絕經后子宮內膜癌的診斷價值[J].蚌埠醫學院學報,2020,45(10):1348-1351.
[10]王安娜,蘭雪玲,龍再秋.人附睪蛋白4、糖類抗原125、增強MRI單獨及聯合檢查對子宮內膜癌深肌層浸潤診斷價值研究[J].臨床軍醫雜志,2020,48(6):691-694.
[11]劉甜甜.三項血清腫瘤標志物聯合檢測診斷子宮內膜癌的價值分析[J].國際醫藥衛生導報,2020,26(8):1093-1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