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惠平



摘要:目的:腹腔鏡結直腸癌根治術中轉開腹手術的相關因素分析。方法:收集2018年6月至2021年1月行腹腔鏡結直腸癌根治術的553例患者臨床資料,根據手術過程中是否中轉開腹分為開腹組(46例)及腔鏡組(507例),分析中轉開腹的相關因素。結果:單因素分析發現,開腹組患者身體質量指數(BMI)>23.9 kg/m2、腫瘤直徑>5 cm、TNM分期Ⅲ~Ⅳ期、存在周圍器官侵犯、既往腹部手術史占比高于腔鏡組患者(P<0.05);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發現,BMI>23.9 kg/m2、腫瘤直徑>5 cm、TNM分期Ⅲ~Ⅳ期、存在周圍器官侵犯、腹部手術史可能是腹腔鏡結直腸癌根治術中轉開腹手術的危險因素(P<0.05)。結論:BMI、腫瘤直徑、TNM分期、周圍器官侵犯情況、腹部手術史可能是腹腔鏡結直腸癌根治術中轉開腹手術的相關因素,臨床醫師在術前應全面評估,盡量避免危險因素對手術的影響,降低中轉開腹率。
關鍵詞:結直腸癌;腹腔鏡結直腸癌根治術;中轉開腹
腹腔鏡結直腸癌根治術是治療結直腸癌外科治療的有效方法,該術式創傷小、腹腔干擾少,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減少開腹手術引起的腸瘺、腸粘連等并發癥[1]。但受各種因素影響,仍有部分患者在手術過程中不得不轉為開腹手術。研究認為,中轉開腹患者在術后恢復情況差于腹腔鏡手術患者。因此,如何在術前對結直腸癌患者進行全面評估、減少手術過程中轉開腹的發生率,成為提高手術效果、改善預后的重要環節[2]。本研究選取553例接受腹腔鏡根治術治療的結直腸癌患者臨床資料進行研究,分析中轉開腹的相關因素,以期為臨床手術方案的選擇提供參考。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6月至2021年1月于我院行腹腔鏡結直腸癌根治術的553例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1)符合中華醫學會關于結直腸癌的診斷標準[3];(2)符合腹腔鏡結直腸癌根治術的手術指征,即TNM分期為Ⅰ~Ⅲ或Ⅳ局部根治[4];(3)病歷資料完整;(4)所有患者及家屬術前均已充分告知手術風險、中轉開腹可能;(5)所有手術均由同組醫師完成。排除標準:(1)廣泛侵犯周圍組織;(2)合并急性腸梗阻、穿孔或其他腫瘤;(3)不耐受手術、麻醉、氣腹;(4)存在肝腎功能障礙;(5)處于妊娠或哺乳期;(6)技術原因引起的中轉開腹。將553例患者根據是否中轉開腹分為開腹組(46例)及腔鏡組(507例)。
1.2 研究方法
收集患者性別、年齡、身體質量指數(BMI)、腫瘤位置、腫瘤直徑、TMN分期、是否存在周圍器官侵犯、腹部手術史、糖尿病史、高血壓史等。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19.0處理數據,計數資料用%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t檢驗;多組間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歸分析。P<0.05提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腹腔鏡結直腸癌根治術中轉開腹手術的單因素分析
兩組性別、年齡、腫瘤位置、糖尿病史、高血壓史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開腹組患者BMI>23.9 kg/m2、腫瘤直徑>5 cm、TNM分期Ⅲ~Ⅳ期、存在周圍器官侵犯、既往腹部手術史患者占比高于腔鏡組患者,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腹腔鏡結直腸癌根治術中轉開腹手術的多因素分析
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發現,BMI>23.9 kg/m2、腫瘤直徑>5 cm、TNM分期Ⅲ~Ⅳ期、存在周圍器官侵犯、腹部手術史可能是腹腔鏡結直腸癌根治術中轉開腹手術的危險因素(P<0.05)。見表2。
3討論
腹腔鏡結直腸癌根治術是結直腸癌治療常見且受廣大患者接受的手術方式之一,其具有創傷小、恢復快等優勢,但也存在一定局限性,如考驗操作者的解剖分離技術、操作空間狹小、不能直接對病灶進行觸診等。因此,任何腹腔鏡手術都必須提前做開腹手術的準備,避免為追求微創效果而忽視復雜的病變處理及遠期療效。中轉開腹意味著患者要面臨腹腔鏡手術、開腹手術雙重損傷,會給患者造成更大的手術應激和經濟負擔[5]。因此,術前對患者的實際情況進行全面評估,選擇合適的手術方式,盡量避免中轉開腹是所有外科醫生應盡的責任。
本研究結果顯示,開腹組患者中BMI>23.9 kg/m2、腫瘤直徑>5 cm、TNM分期Ⅲ~Ⅳ期、存在周圍器官侵犯、既往腹部手術史患者占比高于腔鏡組患者;經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發現,BMI>23.9 kg/m2、腫瘤直徑>5 cm、TNM分期Ⅲ~Ⅳ期、存在周圍器官侵犯、腹部手術史可能是腹腔鏡結直腸癌根治術中轉開腹手術的危險因素。肥胖一直是影響手術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除了皮下脂肪厚穿刺針難以穿刺成功外,肥厚的結腸系膜也會降低患者的組織結構層次,造成術中組織分離困難,影響手術操作。其次,腫瘤直徑越大、腫瘤分期越晚、存在周圍器官侵犯,都可能引起癌腫及周圍組織水腫或慢性纖維化,使臟器發生嚴重粘連,難以分離,強行分離會增加臟器損傷、出血風險。而既往存在腹部手術史的患者往往已存在腹腔局部組織廣泛粘連,使腹腔鏡下結構分離解剖難度大大增加,使得難以順利手術從而中轉開腹[6]。
綜上所述,BMI>23.9 kg/m2、腫瘤直徑>5 cm、TNM分期Ⅲ~Ⅳ期、存在周圍器官侵犯、腹部手術史可能是腹腔鏡結直腸癌根治術中轉開腹手術的危險因素,在術前應對患者進行全面評估,降低中轉開腹率。
參考文獻
[1]白如,張經,王超.腹腔鏡手術與開腹手術在結直腸癌根治術中臨床療效及遠期療效的對比研究[J].中國藥物與臨床,2018,18(11):1954-1956.
[2]呂西良.結直腸腫瘤運用腹腔鏡切除術中轉開腹的原因分析[J].結直腸肛門外科,2016,22(S2):91-92.
[3]國家消化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上海),國家消化道早癌防治中心聯盟,中華醫學會消化內鏡學分會,等.中國早期結直腸癌篩查流程專家共識意見(2019,上海)[J].中華消化內鏡雜志,2019,36(10):709-719.
[4]中華醫學會外科學分會腹腔鏡與內鏡外科學組,中華醫學會外科學分會結直腸外科學組,中國醫師協會外科醫師分會結直腸外科醫師委員會,等.腹腔鏡結直腸癌根治術操作指南(2018版)[J].中華消化外科雜志,2018,17(9):877-885.
[5]喬忠鵬,郭敦偉,唐華.腹腔鏡中轉開腹結直腸癌手術對老年患者的影響[J].中國醫師雜志,2017,19(4):602-603.
[6]王永鵬,佟昕,張慶彤,等.腹腔鏡直腸癌前切除術中轉開腹影響因素的多因素分析[J].中國微創外科雜志,2016,16(8):694-697,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