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丹丹
摘要:目的:觀察手法康復結合康復治療儀在產后腹直肌分離中的應用效果。方法:選擇2020年2月至2021年1月上海市嘉定區中心醫院收治的60例產后腹直肌分離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根據干預方法不同分為對照組和試驗組各30例。對照組采用康復治療儀干預,試驗組采用康復治療儀結合手法康復干預。測量兩組治療前后腹直肌分離距離,評價兩組療效。結果:干預后,試驗組臍上、臍下腹直肌分離距離均小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產后腹直肌分離患者采用手法康復結合康復治療儀干預,可縮小腹直肌分離距離,提高療效。
關鍵詞:產后腹直肌分離;手法康復;康復治療儀
在妊娠晚期,增大的子宮會將腹肌拉長,使兩條腹直肌從腹白線的位置分開,這種現象被稱為腹直肌分離。周碧華等[1]指出,產后6~8周內陰道分娩、剖宮產產后腹直肌分離發生率分別為60.3%、70.8%。也有報道指出,腹直肌分離超過2指寬時自行恢復的概率較低,不但會影響到產后美觀度,還會引起腰背酸痛等問題,影響產婦產后日常生活質量[2]。伴隨著人們審美、保健意識的提升,腹直肌分離逐漸成為產后康復的重要內容。本研究主要探討手法康復結合康復治療儀在產后腹直肌分離中的應用效果。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20年2月至2021年1月上海市嘉定區中心醫院收治的60例產后腹直肌分離患者作為研究對象,B超檢查提示子宮復舊良好,未探及子宮肌瘤與盆腔包塊,主訴惡露停止,無其他不適感,腹部顯著松弛,腹肌收縮無力,手指觸診法檢查發現存在腹直肌分離距離為2~5 ㎝。根據干預方法不同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試驗組各30例。對照組年齡24~38歲,平均(31.58±4.09)歲;生產天數43~131 d,平均(66.25±4.09) d;陰道分娩11例,剖宮產19例。試驗組年齡25~40歲,平均(32.50±4.47)歲;生產天數42~134 d,平均(67.58±4.20) d;陰道分娩8例,剖宮產22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肝腎功能正常,自愿配合完成本研究。
1.2 治療方法
兩組均遵照SOAP原則對患者進行自主訓練、康復干預及情感支持等。在此基礎上,對照組采用康復治療儀進行電刺激治療:協助患者取仰臥位,把一對電極片分別貼在距腹中線兩側2 ㎝處,隨后把一對電極片放置在兩側腹外斜肌,電流強度50~300μA,頻率50~6000HZ,脈寬0.01~0.2ms。每周3次,每次30 min,10次為一個療程,連續治療1個療程。試驗組在此基礎上進行手法康復:在以上治療結束后進行腹部按摩,點壓穴位的力度以患者主觀承受力為準。按摩前把適量按摩油均勻涂抹在掌心。腹部環摩法:由神闕穴開始進行順時針方向,從左上腹至右下腹再返回神闕穴,以上操作反復循環5次;腹部推法:兩手安置在患者的左右兩側往返推撫期門、天樞、中級穴,反復進行5次;腎區按摩法:兩手分別放置在腎區,進行擦法操作,反復5次;捏腹肌法:食指在前,拇指在后,按照任脈走向反復進行提捏5遍;點揉法:在患者腰部雙手交叉,拇指放在點揉腰部的第三、四腰椎橫突尖端位置,利用4指點按壓天樞穴,持續2 min。
1.3 觀察指標
測量兩組治療前后腹直肌分離距離。評價兩組療效:顯效,干預后,腹直肌分離距離縮小至2 ㎝以內;好轉,腹直肌分離距離顯著縮小,但未達到顯效;無效,干預前后腹直肌分離距離無改變。總有效率=顯效率+好轉率。
1.4 統計學處理
用SPSS22.0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兩組腹直肌分離距離比較
干預前,兩組患者臍上、臍下腹直肌分離距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試驗組臍上、臍下腹直肌分離距離均小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試驗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討論
腹直肌是腹部中央平行并列兩大塊上寬下窄的帶形多腹肌,起自恥骨聯合和恥骨嵴,肌束向上止于胸骨劍突和第5~7肋軟骨的前面。在正常情況下,以上兩塊腹肌是相互連接的,連接的部位統一稱為“腹白線”。在其他因素的影響作用下,可能會造成兩側腹直肌呈現分離狀態,分離距離達到2 ㎝以上時,稱為腹直肌分離。妊娠是引起腹直肌分離的主要因素之一,特別是孕晚期,增大的子宮將腹肌拉長,使兩條腹直肌從腹白線的位置分開,此時腹直肌會呈現分離狀態,導致產后腹壁松弛度顯著增加,緊張度相應降低[3]。外加我國傳統多吃少動、靜養的坐月子方式,如果無節制進食,體重明顯增長甚至嚴重超標,營養不均衡,導致肌肉組織彈性顯著降低,松弛的腹壁就成為大量脂肪聚集的位置,使產婦產后腹部明顯膨隆,身材走形,給后期生活、工作等帶來諸多煩擾。大部分情況下,產婦分娩后腹直肌分離情況會逐漸改善,甚至恢復至產前狀態,但是部分患者由于分離距離過大而不能自行恢復,產婦失去健美的體態,容易自卑,主觀上承受較大的心理壓力。
當前,臨床上多采用物理電刺激療法治療產后腹直肌分離。康復治療儀電刺激是治療神經肌肉骨骼疾病的重要手段,主要通過將電極片粘貼在腹部,給予腹直肌、腹橫肌等肌群強度不等的電刺激,進而提升腹部肌肉的興奮性,促進其被動收縮,強化肌群,喚醒因分娩過程受損而造成部分功能暫停肌肉的本體感受器,誘導產后分離的肌群逐漸恢復至正常水平,實現鍛煉腹部肌肉的目標。并且電刺激還能加速機體血液循環,有效牽拉肌肉,刺激新的膠原蛋白生成,進而起到緩解背部肌肉酸痛、放松的目的[4~5]。
中醫學認為,神闕穴有溫陽救逆、利水消腫的作用;天樞穴能夠調中和胃、理氣健脾。在中醫推拿學領域,以上穴位多用于治療腹部及部分內臟器官疾病。既往有報道指出,手法康復聯合康復治療儀進行治療,能幫助產褥期女性子宮實現良好復舊,自動修復肌肉組織細胞,促進多余脂肪的分解過程,取得較好的塑形效果。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試驗組臍上、臍下腹直肌分離距離均小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綜上所述,對產后腹直肌分離患者配合手法康復與康復治療儀共同干預,能取得較理想的改善效果,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周碧華,廖丹梅,韋林宜,等.1462例產后6~8周婦女盆底篩查[J].中國生育健康雜志,2014(1):50-52.
[2]鄒文花,王彩芳,駱愛萍,等.腹直肌分離鍛練聯合神經肌肉電刺激對產后腹直肌分離康復的效果研究[J].中國實用醫藥,2020,15(9):184-186.
[3]農小花,許彩林,雷祝偉.仿生物電刺激療法聯合溫灸腰帶治療產后腹直肌分離的療效觀察[J].當代醫藥論叢,2020,18(12):87-88.
[4]王淑芹,邱曉敏,許雪潔.產后腹直肌分離應用低頻電刺激聯合Kegle訓練的效果觀察[J].中國實用醫藥,2020,15(24):171-172.
[5]張紅蕓,李小永,魯紅,等.產后腹直肌分離高頻超聲特征及其與分娩方式的關系[J].中華超聲影像學雜志,2020,29(11):982-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