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紅 潘貞妍 莫翠研
摘要:目的:探討雙相障礙患者采用心理護理干預對沖動行為的影響。方法:選擇2020年5月至2021年1月收治的76例雙相障礙患者為研究對象,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38例。對照給予常規護理,觀察組在此基礎上給予心理護理干預。比較兩組護理效果。結果: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干預1、2、4、8周外顯沖動行為量表(MOAS)評分、自我和諧量表(SCC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雙相障礙患者給予心理護理干預,可以減輕患者的沖動行為,提高治療效果。
關鍵詞:雙相障礙;心理護理;沖動行為
在現代精神病學中,雙相情感障礙是一種復雜的心理疾病,也是當前全球熱門的精神衛生問題。雙相障礙具有病程長、遷延不愈的特點,不僅危害患者身心健康,還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家庭和社會的負擔。研究發現,雙相障礙患者急性發作時,可出現不同程度的激惹和沖動行為,比如自殺、自傷、毀物以及沖動傷人等,具有較大的危害性[1]。既往臨床上對于雙相障礙主要采取藥物治療,目的在于減弱患者腦內多巴胺功能,減輕患者的暴躁情緒,但是起效慢,且容易出現諸多不良反應,降低患者的耐受性,部分患者還會出現暴躁加重的情況,無法獲得滿意效果。當前有諸多文獻報道指出,心理護理可以提高雙相障礙患者的治療效果。因此,本研究主要探討雙相障礙患者采用心理護理干預對沖動行為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20年5月至2021年1月我院收治的76例雙相障礙患者為研究對象,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38例。對照組病程5個月~4年,平均(2.3±0.6)年;年齡24~56歲,平均(35.4±3.1)歲。觀察組病程7個月~4.5年,平均(2.4±0.7)年;年齡25~57歲,平均(35.5±3.2)歲。兩組病程、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和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
(1)符合雙相障礙的診斷標準;(2)貝克-拉范森躁狂量表(Bech-Rafaelsen Mania Rating Scale, BRMS)評分>18分;(3)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 HAMD)>18分;(4)外顯沖動行為量表(Modified Overt Aggression Scales, MOAS)>4分;(5)患者對本研究知情,簽署知情同意書。
1.2.2 排除標準
(1)存在自殺傾向;(2)合并其他精神障礙;(3)伴有嚴重軀體疾病或語言溝通障礙;(4)中途退出研究。
1.3 護理方法
1.3.1 對照組
實施常規護理,即嚴格按照醫囑要求給予患者藥物治療;合理安排患者日常飲食,以清淡、容易消化的食物為主;為患者營造安靜、舒適的病房環境等。
1.3.2 觀察組
在上述護理基礎上實施心理護理干預。(1)構建信賴關系,制定心理護理計劃。護理人員要主動與患者交流和溝通,消除患者由于環境因素產生的不安全感、陌生感,獲得患者的信任,拉近護患距離。同時,耐心傾聽患者主訴,了解患者內心的真實想法,根據患者心理問題給予針對性的心理疏導和治療,減輕患者的負面情緒。(2)支持性心理治療。護理人員要堅持以患者為中心的基本原則,對患者充滿耐心和同情心,在交流的過程中面帶微笑,保持和藹可親的態度,尊重患者人格,避免不良因素增加患者的精神和軀體痛苦。在患者傾訴期間,護士要通過動作、表情、眼神或者語言等表示對患者的同情和理解,評估患者的心理狀態,糾正患者的錯誤認知。(3)健康教育。通過發放宣傳冊、播放視頻、開展講座以及一對一交流等多種方法,給患者及家屬講解疾病的相關知識,包括疾病特點、臨床表現、治療藥物、注意事項以及不良反應等,使患者及家屬對疾病發病機制有正確的認識和了解,減少刺激因素,并且指導患者學會正確調節情緒等。(4)放松訓練。根據患者實際情況,指導患者開展放松訓練,60 min/次,每周1次,使患者放松心情,學會控制情緒,減少沖動行為。
1.4 觀察指標
(1)分別于干預前及干預1、2、4、8周采用自我和諧量表(Self Consistency and Congruence Scale, SCCS)評價患者的沖動行為,包括3個維度,分別是自我與經驗的不和諧、自我靈活性以及自我刻板性,得分越高,則沖動行為越強。(2)分別于干預前及干預1、2、4、8周采用MOAS量表評估患者的沖動行為,主要有4個維度,分別是語言攻擊、對財產的攻擊、自身攻擊以及體力攻擊,總分為10分,得分與沖動行為呈正比。(3)治療效果。
1.5 療效評價標準
(1)痊愈:BRMS減分率≥75%;(2)顯效:BRMS減分率為50%~74%;(3)有效:BRMS減分率為25%~49%;(4)無效:減分率<25%。
1.6 統計學分析
由SPSS20.0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干預前后MOSA評分比較
兩組治療前MOSA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干預1、2、4、8周MOSA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干預前后SCCS評分比較
兩組干預前SCC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干預1、2、4、8周SCC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討論
雙相障礙是精神科的多發病、常見病,通常抑郁和躁狂交替發作,具有死亡率高、致殘率高以及復發率高的特點,嚴重影響患者及家屬的正常生活[2]。藥物是當前治療雙相障礙的首選方法,大多數患者病情逐漸好轉并得到有效控制,可以減輕沖動行為[3]。電休克治療也能夠有效控制精神病患者的沖動行為。但是這些治療方法可出現不同程度的不良反應,降低患者耐受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臨床運用。在臨床護理中,心理護理是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通過合理運用傾聽、共情、反饋、澄清以及總結等多種心理護理技術,有助于患者及時發現自身問題,糾正錯誤認知。同時,在與患者交流和溝通的過程中,了解患者情緒思維,及時發現不正確的思維模式,通過反駁和挑戰自動思維,轉變原有思維模式,并在患者的日常生活中融入轉變后的思維,從根本上減少患者沖動行為。此外,在心理護理中,多關心和鼓勵患者,能夠增強患者的治療信心,并且病友之間互相幫助,還能提高患者的自我正向認知和自我存在價值感,從而減少沖動行為,達到干預目的。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干預1、2、4、8周MOSA評分、SCC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在雙相障礙患者的臨床治療中應用心理護理干預,不僅能夠減少患者的沖動行為,還可以提高治療效果,促進患者康復,具有推廣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沙建敏,丁景景,陳光東,等.不同二聯藥物方案對雙相情感障礙躁狂發作患者的療效分析[J].現代實用醫學,2017,29(1):115-116.
[2]李成云.無抽搐電休克治療(MECT)合并藥物與單純藥物治療雙相情感障礙躁狂相臨床對照研究[J].山東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6,38(4):264-266.
[3]劉雙雙.心理護理干預對雙相情感障礙患者沖動行為的影響[J].當代護士:中旬刊,2020,27(1):8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