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虹
膽結石、膽囊炎、膽囊息肉等膽囊疾病為肝膽科常見、多發疾病,近年來膽囊疾病發病率隨人們生活方式變化及飲食結構改變而不斷升高,并已對患者生活質量造成了嚴重影響[1]。目前,臨床可經多種方式予以治療,其中以手術切除病變膽囊組織為常用方法。近年來,隨著微創技術的快速發展,腹腔鏡下膽囊切除術因其創傷小、并發癥少、易于患者恢復等優勢而成為肝膽外科手術主要術式,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但對于部分體質較差的患者來說,若想加快術后康復,還需搭配適當護理干預。快速康復護理為給予循證醫學的圍手術期護理模式之一,其可使患者心理、生理等的手術應激反應最大程度緩解,并降低并發癥發生幾率,以加快患者術后康復[3]。為進一步探究快速康復護理在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患者護理中的應用效果,現將結果做闡述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8 年7 月~2019 年7 月期間收治的76 例行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將所有患者按照入院先后順序分成實驗組與對照組,各38 例。本研究已經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同意,所有患者均確診為膽囊良性病變,并符合腹腔性膽囊切除術指征,均知情同意本研究。排除腹腔感染、近期行胃腸動力藥物治療、化膿性膽管炎、嚴重臟器疾病、血液系統疾病、腦出血、精神異常、意識不清、孕產婦等患者。實驗組中男18 例,女20 例,年齡42~69 歲,平均年齡(54.26±6.17)歲;膽囊息肉13 例,膽囊結石18 例,膽囊炎7 例。對照組中男16 例,女22 例,年齡44~67 歲,平均年齡(54.47±6.34)歲;膽囊息肉14 例,膽囊結石17 例,膽囊炎7 例。兩組患者年齡、病情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兩組患者予以腹腔鏡膽囊切除術:使患者呈平臥位,行全身麻醉后,行切口于臍孔內下處,插入氣腹針,行二氧化碳氣腹建立,再置入腹腔鏡,于內鏡引導下行三個切口,予以穿刺;再變更患者體位至頭高腳低為左傾斜體位,將膽囊底部以有齒抓鉗固定住,以電凝鉤行膽囊管、血管分離至囊三角充分暴露為止,并確保膽囊動脈、膽囊管呈游離狀態,再經鈦夾夾住膽囊動脈、膽囊管,經電凝刀隔斷后,徹底清除肝膽 處,并嚴格探查手術視野,行腹腔內氣體釋放,撤掉穿刺套管,行切口縫合。術畢,予以患者適當抗生素抗感染治療。
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護理,即病情監護、管道護理、術后注意事項叮囑等。
實驗組患者常規護理基礎上給予快速康復護理:①體位護理:術后須先使患者呈去枕平臥,將頭偏向一側,6 h 后方可改為半臥位,以確保患者呼吸道暢通。②疼痛護理:術后患者可出現切口疼痛等,若疼痛劇烈,可予以相應的鎮痛措施,若經播放音樂、閱讀、播放視頻等轉移患者注意力,以此緩解患者疼痛。③營養支持:術后2 h 禁飲食,期間應予以患者聽診,若腸鳴音在3 次/min 以上,可予以患者20 ml 溫開水,再經觀察確定無不良反應發生后,可于2 h 后繼續予以患者20 ml 溫開水,6 h 后方可予以患者易消化的流質食物,24 h 內若患者無不良反應,可予以半流質食物,并行酸堿、水電平衡調整。④心理護理:術后多與患者及家屬交流,了解患者心理狀態,并予以不良興趣針對性疏導,以利于患者配合術后護理,從而加快康復。⑤引流管護理:確保引流管暢通、固定,未有彎折、脫落發生,并密切監測引流液性質、色、量等,發現異常予以及時處理。⑥并發癥防護:術后應密切監測患者面色、意識、脈搏、呼吸、血氧飽和度等生命體征指標,及時探查切口處、壁穿刺口處滲血、滲液情況,若發現異常體征或膽汁外溢、滲血、滲液等不良情況,應告知醫生予以及時處理,以防引發感染等并發癥影響患者術后康復。⑦飲食護理:叮囑患者多食用低脂、高維生素、易消化食物,并禁食生冷、刺激、辛辣類食物。⑧運動康復指導:術后待患者生命體征穩定后,可指導患者進行床上被動四肢活動等,待患者恢復至一定程度后,可鼓勵患者盡早下床,即術后4~6 h 指導患者自主如廁,術后第2 天可結合患者耐受度及病情制定活動方案,指導患者于病房內、病區內進行適宜的行走、站立等活動,以利于胃腸道功能快速恢復,從而提高患者機體免疫力,以利于機體快速恢復正常。
1.3 觀察指標 觀察對比兩組患者的康復相關指標、生活質量、并發癥發生情況及護理滿意度。康復指標包括下床活動時間、排氣時間、排便時間及住院時間。生活質量經生活質量量表(SF-36)評定,評分越高表明生活質量越好。患者護理滿意度以自制調查問卷統計,總分100 分,十分滿意:>85 分;較滿意:65~85 分;不滿意:<65 分。護理滿意度=(十分滿意+較滿意)/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康復指標對比 實驗組患者下床活動時間、排氣時間、排便時間及住院時間分別為(9.34±3.70)h、(23.18±5.29)h、(2.27±0.06)d、(2.34±0.58)d;對照組患者下床活動時間、排氣時間、排便時間及住院時間分別為(19.92±6.16)h、(37.34±8.44)h、(4.78±0.72)d、(6.64±2.74)d。實驗組患者下床活動時間、排氣時間、排便時間及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生活質量情況對比 實驗組患者健康狀態、生理機能、軀體疼痛、生理職能、精力、社會功能、情 感職能、精神健康評分分別為(92.84±4.52)、(85.86± 21.34)、(85.37±3.52)、(85.88±3.57)、(80.76±4.22)、(95.59±3.83)、(85.68±22.26)、(88.74±3.27)分;對照組 患者健康狀態、生理機能、軀體疼痛、生理職能、精力、社會功能、情感職能、精神健康評分分別為(72.48± 11.26)、(61.25±33.21)、(63.77±2.78)、(72.76±2.83)、(60.22±3.41)、(82.75±2.52)、(63.58±3.83)、(62.59±2.87)分。實驗組患者生活質量各項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3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對比 實驗組患者共出現并發癥4 例(10.53%),肺部感染1 例,切口疼痛2 例,排尿困難1 例;對照組患者共出現并發癥12 例(31.58%),肺部感染3 例,切口疼痛5 例,腸梗阻1 例,排尿困難2 例,膽漏1 例。實驗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4 兩組護理滿意度對比 實驗組患者十分滿意 33 例、較滿意4 例、不滿意1 例,護理滿意度為97.37% (37/38);對照組患者十分滿意23 例、較滿意7 例、不滿意8 例,護理滿意度為78.95%(30/38)。實驗組患者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具有微創、效果佳、易恢復等優勢,已為臨床廣泛用于肝膽外科膽囊疾病治療中。臨床研究認為,為加快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患者術后恢復速度,還應重視患者護理干預措施。快速康復護理為新型護理模式,其中心為患者,即術期護理、早期康復等護理服務以滿足患者需求為主,經對患者的綜合評估后予以患者個性化、全面的護理干預措施,從而緩解因手術侵入性操作所致應激反應,確保手術順利完成,并緩解患者術后疼痛及并發癥發生率,以此加快患者術后康復,提高患者生活質量[4]。相比常規護理,快速康復護理的重點在于加快胃腸蠕動功能恢復,以利于切口快速愈合;并重點強調術后下床活動能功能鍛煉,更利于患者下肢血栓形成、肺部感染、腸梗阻、腸粘連等并發癥發生率降低,從而利于患者術后康復[5]。本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患者下床活動時間、排氣時間、排便時間及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生活質量各項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見,快速康復護理利于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患者術后快速康復。
綜上所述,予以膽囊結石行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患者快速康復護理效果顯著,利于患者康復速度加快、并發癥發生率降低及生活質量提高,可予以臨床大力推廣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