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筱鑫
(黑龍江中醫藥大學,黑龍江 哈爾濱 150040)
指導:孫遠征
原發性三叉神經痛表現為三叉神經分布區內短暫的、反復發作性劇烈疼痛[1],常在口角、鼻翼等處存在敏感區,日常生活中如洗臉、刷牙等活動易觸碰敏感區而引發疼痛。反復劇烈疼痛易導致患者出現心理應激突出的情況,影響睡眠質量,引發焦慮、煩躁甚至抑郁等消極情緒[2]。目前對于原發性三叉神經痛,首選藥物治療,但臨床上缺少療效好、副作用低的治療藥物。而三叉神經痛病理機制復雜,未有定論,較為流行的學說為血管壓迫學說,但不能很好地解釋未發現責任血管壓迫而依然具有三叉神經痛癥狀的情況,以此學說為基礎的相關外科手術療法在臨床應用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3]。針刺在治療痛癥方面具有較好的臨床效果,針刺可以使內源性阿片肽的釋放增多,抑制P物質含量,干擾腺苷代謝及調控嘌呤信號通路以實現鎮痛作用[4]。孫遠征教授為黑龍江省名老中醫,從事中醫針灸臨床、科研、教學工作30余年,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筆者跟隨孫教授學習,收獲良多,現總結其針刺治療原發性三叉神經痛之經驗如下。
孫教授根據多年診療經驗指出:循經遠取動法治療痛癥療效顯著[5-7]。孫教授認為治療痛癥,首當明辨經絡,明確疼痛部位所屬何經病變,從而有針對性地進行選穴治療。其次,根據“經脈所過,主治所及”的思想選取疼痛部位所在經絡的遠端穴位,循經遠取,以發揮腧穴的遠治作用。孫教授認為治療原發性三叉神經痛當選遠端郄穴,郄穴是經絡氣血深聚之處?!夺樉募滓医洝酚涊d陽經郄穴多用于治療急性疼痛[8]。針刺郄穴可調暢經絡,促進氣血運行,對于改善“不通則痛”“不榮則痛”引發的原發性三叉神經痛具有顯著優勢。三叉神經在面部主要分為三支:第1支(眼支)為足太陽經所過,常循經遠取足太陽經郄穴——金門穴;第2支(上頜支)與第3支(下頜支)為手足陽明經及手太陽經所過,常選取手足陽明經及手太陽經郄穴——溫溜、梁丘、養老穴。針對原發性三叉神經痛不同的疼痛部位,精準選取其所屬經絡腧穴,治療更具針對性。除循經遠取外,更要注重“動法”在痛癥治療中的應用。相關研究顯示,和緩、有針對性地活動相關肌肉,可使局部肌肉血液充盈、改善微循環、有助于組織的恢復,緩解疼痛[9]。其具體操作方法為:針刺患側遠端郄穴,行針得氣后,囑患者用健側中指揉按患側疼痛敏感區1 min。通過循經遠取動法,有效疏通病變經絡氣血運行,減輕患者面部疼痛。
孫教授認為人體的外在活動及思維意識由神總領,疼痛是神的活動中的一種表現形式,故治痛當以調神;心主藏神,腦為元神之府,心腦共主神明,調神當心腦同治,心神與元神共調,可達心安神調痛減之效?,F代相關研究也同樣表明疼痛與情緒之間的雙向作用關系。疼痛與不良情緒涉及共同的神經回路及前扣帶皮質、杏仁體等大腦結構,疼痛所引發的不良情緒可增強疼痛的敏感性,引發不同程度的痛覺感知問題,出現自發性疼痛等現象[10-11]。疼痛被主觀放大,繼而強化不良情緒,加重病情。三叉神經痛由于疼痛劇烈,發作頻繁,極易影響患者情緒。其焦慮、抑郁的發生率分別達44.3%、32.8%[12]。對此孫教授選取百會、神庭、本神、神門、內關五穴,以調腦調心調神。百會、神庭、本神三穴施以重復捻轉手法,捻轉時間3~5 min,頻率約200次/min;神門、內關針刺得氣,留針30 min。百會穴為諸陽之會,是調整大腦功能的要穴;所取神庭、本神穴,其大腦皮層投射區內應額葉,通過手法累積刺激量可穿透高抗阻的顱骨作用于額葉所在區域,從而調節精神活動?!端貑枴ぶ琳嬉笳摗分赋觯骸爸T痛癢瘡,皆屬于心?!毙闹餮},心不調則血脈不暢,氣血不足,痛繼而生;心調則神安痛減。神門與內關穴分別是心經、心包經腧穴,二穴合用可起到寧心安神之功,糾正可致焦慮的精氨酸加壓素異常,調節心腦功能,緩解焦慮癥狀[13]。
局部取穴是針刺治療原發性三叉神經痛不可或缺的部分,孫教授認為,局部取穴亦應遵經絡循行之法,不可任意取之。更要注意取穴需主次分明,在主穴下關、顴髎、翳風、合谷、太沖的基礎上選取適宜的局部腧穴。眼支痛,常選取攢竹、陽白、魚腰穴;上頜支痛,常選取四白、迎香穴;下頜支痛,常選取頰車、夾承漿穴。主次結合,增強局部經絡氣血運行,刺激相關神經遞質釋放,調控中樞神經系統對機體的控制及調節作用,進而達到鎮痛效果[14]。
辨證取穴在針刺治療中常易被忽視。中醫理論思想的形成與發展離不開整體觀和辨證論治兩大思想基礎。通過辨證掌握疾病的發展轉歸,確立適宜的治療原則,因證立法,隨法選方,據方施治。孫教授充分利用中醫基本思想,明辨證型,辨證取穴。將原發性三叉神經痛分為風襲經絡、氣血瘀滯、肝胃郁熱、陰虛陽亢4類證型,分別選取:風池、后溪穴以祛風邪,通經絡;內關、三陰交穴以調心脾,行氣血;行間、內庭穴以清郁熱,和肝胃;風池、太溪穴以調和陰陽。辨證取穴可更好地服務于患者病情,制定精確的“個性化”治療措施。
滕某,男,54歲。2019年5月18日初診。
主訴:右側上頜部反復發作疼痛6年余,加重1個月?,F病史:患者6年前因家中瑣事焦急上火后出現右側上頜部疼痛,呈燒灼樣、劇烈疼痛,自行服用卡馬西平后疼痛緩解。近2年內多次發作,輾轉數家醫院就診,診斷為原發性三叉神經痛,并予以鎮痛治療,疼痛略有好轉。1個月前無明顯誘因出現右側鼻翼、人中及右側上牙齦處陣發性、燒灼樣、劇烈疼痛,輕觸上唇或鼻旁時可誘發或加重,每次持續數分鐘。為求中醫針灸治療,故來孫教授門診就診?,F患者睡眠欠佳,煩躁易怒,面赤口苦,舌紅苔黃,脈弦數。西醫診斷:原發性三叉神經痛;中醫診斷:面痛(肝胃郁熱證)。治以瀉肝清熱止痛。針刺取穴:
百會、神庭、本神、內關、神門、下關、顴髎、翳風、合谷、太沖、四白、迎香、行間、內庭、溫溜、梁丘。
針刺操作:選取遠端郄穴——溫溜、梁丘穴,重刺激,行針同時囑患者活動患側顏面部,百會、神庭、本神穴沿經脈方向平刺,施加重復刺激捻轉,捻轉3~5 min,頻率約200次/min,余穴常規針刺得氣,留針30 min。每日1次,連續針刺6次,休息1 d,為1個療程。
治療結果:針刺遠端囑患者活動面部時,患者可明顯感到疼痛減輕。系統針刺治療10 d后,患者面部疼痛減輕,可輕觸上唇及鼻旁,疼痛間隔時間延長。針刺28 d后,疼痛基本好轉,隨訪1年未復發。
按:本例患者平素急躁易怒,怒則傷肝,肝失疏泄,氣機郁滯,血行不暢,面部循行之處經脈不通則痛;氣郁化火,熏灼頭面,則痛??;火熱煎灼,耗傷氣血,心神失養,夜不能寐,煩躁加劇,則痛甚。脈癥合參,中醫診斷為面痛之肝胃郁熱證,西醫診斷為原發性三叉神經痛(上頜支痛)。基于此,孫教授首先選取手足陽明經郄穴——溫溜、梁丘,配以“動法”,暢通經絡,舒緩面部疼痛。進而將主穴下關、顴髎、翳風、合谷、太沖穴與局部腧穴——四白、迎香相結合,著重增強面部止痛效果。并通過選用百會、神庭、本神、內關、神門,調心養神,緩解疼痛所致的急躁焦慮情緒,達到神安痛減之目的。行間、內庭為肝經及胃經滎穴,可清泄肝經郁熱,疏通陽明經氣血,達清熱止痛之效。對于原發性三叉神經痛的針刺治療,應靈活應用諸法,重視經絡循行與疾病、神與痛癥的關系,以拓寬臨床治療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