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琴,李 嘉,猶春麗,付 倩,車紅霞
(貴州中醫藥大學,貴州 貴陽550002)
足跟痛指以跟骨結節周圍作痛,久行、久立后疼痛加重為臨床特征的一種慢性勞損性疾病,多發生于中老年人,且女性略多于男性,可由足跟部骨質、關節、肌腱、筋膜、滑囊等病變引起[1]。西醫常采用抗炎、營養神經、局部手術等對癥支持治療,但存在用藥禁忌證、局部感染風險、創傷性較大等不足。中醫常以針灸配合中藥、放血等聯合治療,不良反應及創傷性較小,療效較好,即刻效果尤為明顯,在改善患者疼痛、提高生活質量方面有獨特優勢。研究顯示,針灸特色療法聯合運用治療該病,療效顯著[2-4]。現分享運用頭針、體針配合放血等針灸特色療法治療足跟痛1例。
患者,女,53歲,2020年3月21日就診。患者8年前因操勞后出現左側足跟局部針刺樣疼痛,呈持續性發作,伴活動不利、走路跛行,長時間走動、站立后疼痛加重明顯,負重及勞累后尤甚,休息后可稍減輕,無內、外踝前下方腫脹、疼痛等癥。曾多次就診于當地縣中醫院,行針灸、局部封閉及中藥熱奄包等治療,上述癥狀有所改善,但一直未愈,過度勞累后反復發作。1個月前因農忙負重后左側足跟部疼痛加重,步行、站立困難,患者自行予以“藥酒”(具體不詳)局部涂擦后未見明顯改善,遂就診于本院針灸科門診。刻下癥:左足跟局部疼痛,內側尤甚,呈持續性刺痛,站立時左前掌著地、足跟踮起,行走緩慢,跛行狀,足底內側皮膚顏色加深,精神欠佳,睡眠差,飲食及二便尚可,舌淡紅稍暗,苔薄白,脈弦澀。查體:跛行,左足跟部無畸形、腫脹,足底外側可觸及硬繭子,足跟骨內側結節、足底腱膜中央部壓痛。患者既往體健,平素性格抑郁。行左足跟正側位平片示“左側跟骨骨質增生”。西醫診斷:足跟痛(左跟骨骨質增生)。中醫診斷:骨痹,氣滯血瘀證。治法:理氣止痛,活血化瘀。治療方法:①頭針針刺:取右側足運感區向后平刺,快速進針至皮下,有針感后以200次/min的頻次捻轉行針2~3 min,以患者可承受為度,并囑其配合左側足跟部活動,留針30 min。②體針針刺:懸鐘直刺15~20 mm,行提插補法;太溪透昆侖、照海透申脈,前者用捻轉補法,后者用捻轉瀉法,均取患側,以得氣為度,留針30 min。③放血療法:出針后于左足內踝下方壓痛點常規消毒,取華鴻牌26 G、直徑0.45 mm一次性采血針點刺數下,然后用小號真空罐拔出瘀血直至瘀血不出為止,起罐后用消毒棉球擦凈血跡。囑患者穿軟底鞋或鞋底墊軟墊,避免足跟部過度刺激。首次治療后,患者左足跟疼痛明顯緩解,足底內側皮膚顏色稍變淺,可正常行走,即刻效應明顯。頭針及體針每日1次,放血隔日1次,連續治療7 d,患者足跟痛未再發作,睡眠可,精神狀態佳,未訴特殊不適。
按語:足跟痛屬于中醫“骨痹”范疇,病因病機多為感受風寒濕邪、慢性勞傷、年老肝腎虛損等導致氣血運行受阻,局部經絡瘀滯所致。患者因長期務農,左足跟部長期慢性勞損,風、寒、濕邪時而侵襲,加之已過知天命之年、平素性格內向,結合癥狀、體征和舌脈象,病位在左足跟部,辨為骨痹之氣滯血瘀證。治當理氣止痛、活血化瘀。
頭針是以中醫臟腑經絡理論和大腦皮質功能定位為理論依據,采用毫針或其他針具刺激頭部特定部位,以防治疾病的方法。臨床多用于治療腦源性疾病,對腦血管疾病尤效。西醫認為其作用機制主要與血流動力學、血液流變學、電生理學、生化與免疫學、解剖學等相關[5]。另有研究認為,頭針針刺后會以一定的生物磁場穿透顱骨而直接作用于大腦皮質和相關部位從而產生治療作用[6]。胡曉麗等[7]研究發現,頭針可激活腦部感覺區組織功能狀態和相應區域感覺傳導功能,促進感覺神經中樞及神經傳導通路的修復和再生。足運感區是焦氏頭針刺激區之一,多用于治療腰腿痛、麻木、癱瘓等癥,其投影區相當于頭皮上中央旁小葉的位置,而中央旁小葉為對側小腿和足的運動區。針刺該穴可作用于大腦皮層中央旁小葉功能區,減輕下肢運動感覺障礙[8]。施行快速而持續的捻轉行針手法,刺激大腦皮層中央旁小葉功能區,能抑制下行痛覺信號的傳達,起到鎮痛作用[9]。中醫認為,腦為髓海、元神之府,行針期間囑患者配合足部活動,亦可以神調氣,氣動則血行。同時,腦與臟腑、經絡密切相關,刺激腦區,亦可促進臟腑、經絡疾病的康復。
體針是以中醫臟腑經絡為理論依據,采用毫針刺激經穴、奇穴及阿是穴,以防治疾病的一種針刺療法,與頭針、耳針等相對而言。針刺體穴能疏調經脈、調整陰陽、扶助正氣、祛除邪氣而發揮治療作用,被廣泛運用于中醫內、外、婦、兒、皮膚科等各科疾病的治療與康復。懸鐘是八會穴之髓會,屬膽經,可調肝膽益腎、疏通筋脈,《竇太師針經》記載其可治“渾身百節疼,左癱右瘓,兩足不收,寒濕腳氣”。太溪是腎經原穴、經穴,五行屬土,可滋陰益腎,治五臟六腑疾病,《循經考穴編》載“腎家虛冷”“腳跟腫痛”,針刺太溪陰陽雙補。昆侖屬膀胱經,可舒筋活絡,《針灸大成》載:“主腰尻腳氣,足腨腫不得履地,鼽衄,腘如結,踝如裂,頭痛,肩背拘急,咳喘滿,腰脊內引痛……婦人孕難,胞衣不出。”照海屬腎經,與陰蹺脈相通,申脈屬膀胱經,與陽蹺脈相通,蹺脈起于足跟內、外側,與陰陽經脈相伴循行,至頭面相交于目內眥,可使全身陽氣相互匯通,功在調節下肢運動和主司睡眠。經絡所過,主治所及,兩穴相配,功在主治節而利機關和調神安眠,同氣相求,有珠聯璧合、通經接氣之妙。《針灸大全·靈光賦》載:“陰蹺陽蹺兩踝邊,腳氣四穴先尋取。”表明局部取穴治療該病乃是古人臨證經驗的繼承。諸穴相配,補瀉相合,相得益彰。
放血療法采用刺絡拔罐法,即拔罐與刺血療法配合應用的治療方法,于施術穴位或患處常規消毒后,采用三棱針等點刺皮膚,或挑刺皮下血絡或纖維數根,然后拔罐,以拔出少量血液為度。瘀血證是其適應證之一[10]。現代醫學認為,其作用機制主要與改善凝血、增強抗凝作用、改善血液流變學、改善微循環和改善缺氧等相關[11]。壓痛點放血療法意在祛除瘀血,促使血液生新。《靈樞·經脈》載:“經脈者,所以能決死生,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傅青主女科》云“新血不生,舊血不散”“新血既生,則舊血難存”。通過祛瘀生新而榮養皮、肉、筋、骨,以改善足跟部疼痛,促進功能恢復。
綜上所述,針刺足運感區調節足的運動功能和發揮鎮痛作用,懸鐘、太溪補肝益腎,照海與申脈調節下肢運動、司睡眠,昆侖疏通經絡,放血療法祛瘀生新而榮養皮、肉、筋、骨,用穴少而速效,可謂馭繁執簡。頭針、體針配合放血治療足跟部疼痛有顯著療效,針灸療法綜合運用,具有協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