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名媛 梁 吉 呂曉琳 劉少鵬 孫忠人 尹洪娜△
(1.黑龍江中醫藥大學,黑龍江 哈爾濱 150040;2.黑龍江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二醫院,黑龍江哈爾濱 150000)
腸易激綜合征(IBS)是一種功能性消化道疾病,表現為持續性或間歇發作的腹瀉腹痛、排便習慣改變及大便性狀異常,常伴有腹脹,一般無血便。研究發現本病患病率可達11.2%,且女性高于男性[1]。其中腹瀉型(IBS-D)發病率可達40.83%[2],以腸道敏感型最為常見[3]。研究表明IBS-D的發病主要與內臟感覺異常、胃腸動力學異常、腸道菌群失調、精神心理因素等有關[4]。IBS-D病程較長,病情遷延反復,嚴重影響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質量。目前,IBS-D的治療多針對癥狀,同時采取心理疏導及行為療法,但存在就醫成本高、遠期療效欠佳等問題。近年來針灸治療本病臨床效果顯著且預后較好,越來越受到業界學者的關注。現總結近5年來針灸治療IBS-D的相關臨床研究,以期待完善針灸治療IBS-D臨床治療方案,為臨床研究提供依據。
中醫學中并無IBS-D的確切病名,依據其臨床特點可將其歸屬于“腹痛”“泄瀉”等范疇。《張聿青醫案·泄瀉》指出“上則噯噫,下則便泄,厥氣不和,克制脾土”。臨床見兩脅脹痛、完谷不化、腹脹腹瀉、太息等。其病因多為感受外邪、脾胃失和、飲食勞倦、情志失調;其病位在大腸,與肝、脾、肺、腎等臟腑的關系均較為密切。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癥狀較為復雜,但多認為肝郁脾虛為主要病機[5]。在選穴上多以調理肝脾、舒暢氣機為主,常規選穴以足厥陰肝經與足太陰脾經腧穴為主,同時配合手陽明大腸絡,以達到疏肝理氣、澀腸止瀉的目的。陳麗等[6]檢索CNKI近10年來針灸治療IBS-D的相關臨床文獻,對符合納入標準的28篇文獻進行統計。結果顯示針灸選穴除上述經脈,以任脈、足陽明胃經為常用經脈,輔以背俞穴及胃腸下合穴,常選用穴位為天樞、足三里、三陰交、中脘、脾俞、太沖、上巨虛、陰陵泉、下巨虛,穴位分布部位主要集中于四肢部和胸腹部。這些穴位可調節相應臟腑功能,扶正培元、斂腸止痛,以治療本病。
2.1.1 單純針刺療法 針刺療法可直達病所刺激經絡,起到治療疾病的目的。毛文姣等[7]通過辨證取穴的方式治療IBS-D,結果顯示針刺治療可緩解患者病情,改善腸道癥狀,且隨訪發現針刺治療無副作用,明顯優于西藥長期治療。陳茜等[8]發現情志因素調節對IBS-D的治療具有顯著意義,應用調節情志、調暢氣機的特殊穴位,如百會、太沖、印堂等,更利于發揮針刺治療的作用,療效可靠。臨床上李靜[9]運用“調神健脾”針法治療本病,選穴以督脈、足厥陰肝經、足太陰脾經、足陽明胃經為主,取百會、印堂、太沖并施以補瀉手法,在改善生活質量方面優勢突出。陳璐[10]發現“調神健脾”針法治療本病可降低患者糞便中短鏈脂肪酸含量、改變腸道菌群結構與多樣性,達到改善IBS-D腹瀉癥狀的目的。俞蕾敏等[11]觀察發現臍針干預血清中5-羥色胺(5-HT)、降鈣素基因相關肽(CGRP)、P物質(SP)、一氧化氮(NO)、血管活性腸肽(VIP)等腦腸肽的表達水平以發揮治療作用。電針是指將脈沖電流施加于針灸針上對穴位進行刺激,通過增加刺激量以提高療效,具有參數客觀量化、可調節性等特點。石志敏等[12]基于子午流注法,將電針施于足三里、天樞、陰陵泉、大腸俞可改善患者腹脹、腹瀉等癥狀。孫遠征等[13]將調神針法與電針結合,著重對患者的精神進行調理,取得滿意療效。鐘峰等[14]取大腸合募俞配穴配合交替電針治療,以發揮合募俞穴的雙向調節作用,有效改善IBS-D患者的周排便次數、大便性狀和周正常排便天數,療效與口服鹽酸洛哌丁胺膠囊相當。
2.1.2 特殊針刺療法 王祖紅等[15]從應時診治的角度,選取時空針灸靈龜八法來治療IBS-D,將時間穴位(公孫,配穴取內關)、空間穴位(九宮穴組)及靶向穴位(足三里、陰陵泉)結合起來進行針刺,多維度探討針刺治療IBS-D,發現靈龜八法較常規針刺療法更為顯效。梁曉淋等[16]將“門十針”與“老十針”對比,在調肝的基礎上進行整體論治,取雙側期門、章門、梁門、滑肉門、神門,結果表明“門十針”較側重于調理脾胃而發揮針灸治療作用,且“門十針”對改善患者持續性或間歇性腹痛的癥狀、調節抑郁情緒起到積極作用。綜上所述,針刺療法治療IBS-D,在促進胃腸動力,改善免疫、內分泌等方面作用較為突出,對患者生活質量及精神心理調節均有良好功用。
2.2.1 直接灸 《莊子·盜跖篇》曰“丘所謂無自灸也”。艾灸作為一種簡便安全的治療手段被廣泛地應用。精灸在傳統針灸基礎上,對灸量和刺激量進行把控,進一步提高艾灸的療效。廖俊茗等[17]認為艾灸可通調腸腑、扶正補虛,取中脘、關元及雙側天樞、足三里、上巨虛、三陰交、太沖施以精灸,先將萬花油涂在穴位表面,其后把艾絨搓碾成精細艾炷置于穴位表面,患者有灼熱感后取下,經過4周的治療,患者IBS-D的癥狀積分明顯升高,總有效率可達94.44%。
2.2.2 隔物灸 《針灸大成》載“灸法用生姜切片如錢厚,搭于舌上穴中,然后灸之”,隔姜灸具有散寒除濕、溫陽通絡之效。蘇冬梅等[18]對60例IBS-D患者進行神闕穴隔姜隔藥灸治療,觀察發現神闕穴隔物灸可明顯改善腹痛、腹瀉等癥狀。劉麗等[19]將痛瀉藥方隔藥灸施于《神應經》腹痛十五穴,結果顯示隔藥灸《神應經》腹痛十五穴對IBS-D(肝郁脾虛證)患者的胃腸道癥狀及軀體癥狀均有顯著改善。郝麗君等[20]則將痛瀉藥方隔藥灸配合筋縮八陣穴,發現取筋縮、魂門、胃俞、脾俞、肝俞、膽俞隔藥灸不僅能明顯緩解患者腹部不適的癥狀,在改善患者情緒方面也有顯著療效。王少茹[21]采用腹部隔姜泥十字灸法配合針刺治療IBSD,腹部施灸部位橫軸從臍部到左右大橫,縱軸從中脘到中極,隔藥灸神闕,隔姜灸天樞、中脘。通過熱效應與腧穴的局部刺激以達到疏通經絡、調和氣血的作用。馮驊等[22]將65例IBS-D患者分為兩組,對照組取雙側天樞、足三里、上巨虛針刺治療;治療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加引氣歸元組穴:中脘、下脘、氣海、關元隔餅腹灸法治療。通過溫熱藥物及雷火灸之熱力滲透至穴位,既起到溫脾澀腸之效,又發揮益氣固本之功。結果表明治療組總有效率高達93.75%。
2.2.3 溫針灸法 溫針灸又稱為針柄灸,首見于《傷寒論》,既可針刺直達病所,又可溫熱起到疏通經脈氣血之效。鄒維等[23]取中脘、天樞、足三里、上巨虛、陰陵泉、內關穴進行溫針灸,發現溫針灸可明顯改善大便頻次、腹部不適、大便黏液及大便性狀。楊帆[24]采用通元溫針灸法對改善患者臨床癥狀的效果更為明顯。張政[25]溫針灸第9胸椎、第11胸椎、第4腰椎、第1骶椎兩側的夾脊穴,調暢督脈、足太陽膀胱氣機,達到治療IBS-D的目的。
穴位貼敷療法作為中醫學獨特療法,通過滲透吸收將藥物和穴位疊加以發揮雙重作用。陳德鳳等[26]辨證循經取穴,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配合溫脾貼治療IBS-D,發現溫脾穴位貼敷法的顯效率明顯高于基礎治療。穴位貼敷法經皮膚滲透給藥,通過經絡及腧穴的傳導以治療IBS-D,起到調節機體免疫的作用。不僅避免口服藥物對胃腸道刺激,減輕腸道負擔,同時為抗拒接受針刺的患者提供更為綠色溫和的治療措施。
穴位注射法,即將藥物注射到對應穴位來達到治療疾病目的的操作方法。現代藥理研究證實黃芪注射液中皂苷和黃酮等成分具有機體免疫調節的功能,可有效改善患者臨床癥狀。王家滿等[27]采用穴位注射黃芪注射液配合曲美布汀治療IBS-D,將藥物用注射器推進心俞、肝俞、脾俞穴,每穴注射2 mL,共治療2周。研究發現治療組在改善患者腹部不適及腹脹等癥狀方面優于單一口服西藥。韋麗萍等[28]則將穴位注射黃芪注射液與神闕灸聯合對82例IBS-D患者進行治療,同樣選取背俞穴注射黃芪注射液,連續治療4周后發現患者IBS病情嚴重程度量表評分明顯下降,復發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其機制可能與抑制背俞穴臨近的內臟感覺神經傳入通路,提高痛閾緩解腹部癥狀有關。穴位注射法不僅增強了腧穴的機械刺激作用,同時也發揮了藥物的藥理作用提升療效,具有起效迅速、操作簡便的特點,療效肯定,對針灸治療IBS-D提供臨床指導。
通過總結不難發現針刺療法、灸法、穴位注射法、穴位貼敷法等均能明顯改善臨床癥狀,對提高患者生存質量起到正向調節作用。
目前對于針灸治療IBS-D的臨床研究也存在一些問題。首先部分學者將IBS-D歸為情志疾病,多數IBS-D患者伴有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可以考慮運用情感區穴位治療,在局部選穴的基礎上配合頭針治療,以提高療效。其次,針對其癥狀,進一步拓展輔助手法種類。IBS-D發病時腸道呈亢進狀態,在針刺時,進一步考慮電針頻率與幅度,調整腸道功能異常狀態,對本病的治療有極其重要的意義[29-30]。最后,目前IBS-D療效評價多基于癥狀評價,缺少客觀評價指標,建議其積極尋找腸道微生態相關因子表達[31],基于多學科完善IBS-D的客觀評價方法,以明確針灸治療IBS-D的療效。鑒于IBS-D發病的特點未來研究我們建議完善隨訪調查,提高課題研究質量,提供完善循證醫學證據,并且多方法、多維度開展針灸治療IBS-D,為患者解決痛苦,提高生存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