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毛楊吉
(青海省黃南州尖扎縣當順鄉農牧業技術服務站 811299)
豬呼吸道病綜合征是由一種或多種病原感染呼吸系統,導致豬表現出呼吸道癥狀的疾病,是養豬生產過程中較為常見的一種癥候群[1]。在管理水平低,環境衛生條件差的豬場尤其高發,臨床危害較大。為了能幫助大家更科學地對本病進行防控,從以下幾個方面和大家作一下交流。
引發呼吸系統疾病的病原微生物多為體內常在菌,這導致疾病發生時很難找到傳染源,臨床最常見的有多殺性巴氏桿菌、支氣管敗血波氏桿菌、支原體、肺炎球菌、藍耳病毒、圓環病毒、豬瘟病毒、流感病毒、偽狂犬病毒、放線桿菌以及部分寄生蟲等,當呼吸道受到損傷時就能侵入到損傷部位進行定居,并逐漸增殖,最終導致豬發病。本病多發生在晚秋、冬季和初春季節,氣溫劇烈變動,長期悶熱或者寒冷,豬舍通風不良,飼養密度過大等因素很容易導致本病暴發。該病一旦發生,短時間內難以治愈,即使能做到臨床癥狀改善,對后期的生產性能也會造成影響。由于大多情況下病原為混合感染,使得用藥治療時必須采用多種藥物配合才能見到理想效果,有時候甚至為多種抗生素、抗病毒藥、抗寄生蟲藥等聯合使用,但這也造成藥物對肝腎損害過大,影響生命安全。
病豬前期以呼吸道輕微卡他性滲出為主,表現呼吸頻率增加,特別是運動后難以喘氣,頻繁咳嗽,心跳速度加快[2]。隨著疾病發展,病豬呼吸道癥狀加重,體溫可因感染的病原類別不同有的升高且呈稽留熱,有的低熱,有的則正常,采食會受到影響。由于呼吸道滲出增強,管道變窄,氣流的出入聲很大,依靠用力吸氣和呼氣來實現肺中氧交換和廢物氣體的排出,鼻孔不斷流出漿液性或黏液性鼻液,聽診能聽到濕性啰音。如果繼發大葉性肺炎還會出現胸膜與胸壁的黏連,聽診時能聽到隨呼吸頻率波動的粘連摩擦音。當疾病進入后期時,鼻孔處可流出膿性鼻液,咳嗽持續加重,有時能咳出帶血的呼吸道分泌物,病豬呼吸極度困難,可視黏膜、鼻盤等發紺,耳根發涼,有些還能表現出神經癥狀,病豬走路蹣跚,共濟失調,皮膚干燥無光澤,病情痛苦,如果沒有得到及時治療,死亡率較高。
雖然當下的疫病較為復雜,且很多情況下都是混合感染,但防病采取的措施大體一致,即控制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和保護易感豬群。
病豬、隱性感染豬是疾病的重要傳染源,豬場如果發現有這類豬第一時間將其隔離。加強飼養員對獸醫相關知識的培訓,因飼養員是和豬接觸比較多的一線崗位,培訓有利于第一時間發現有癥狀的豬,從而能做到及時隔離。豬場在建立之前應規劃專門的病房,且要遠離生產區,在整個豬場的下風向,所有病號豬都要在此集中,從而起到控制傳染源的效果。
消毒是最好地切斷傳播途徑的方法,包括場周邊消毒、場內消毒、舍內消毒、帶豬消毒、外來人員和車輛消毒、工具器械消毒以及手術消毒等。無論是哪種消毒,目的都是利用消毒劑的作用將致病微生物殺滅,防止其感染健康動物。消毒要講究科學,根據消毒劑的理化特征和消毒機理來確定用藥濃度、劑量和作用時間,并選擇最佳的消毒方式[3]。除了以效果為選擇依據外,還應考慮成本、人員工作量和安全性,不能盲目消毒。
保護易感豬群最常見的措施是加強免疫,接種疫苗后的豬可產生保護性抗體,從而抵抗野毒的感染。有條件的豬場可在免疫疫苗后的1~2周進行抗體的測量,如果出現滴度不合格則表明免疫出現失敗,需要重新補免。有些病原的感染沒有疫苗可用,這時可通過藥物預防來進行保護,如為細菌性病原或寄生蟲病原感染時,可在飼料或飲水中加入相對應的抗生素或抗蟲藥,從而使豬群得到保護。
除了上述防控措施外,經常發生本病的豬場還應提升自身管理水平,多向比自己更大,管理水平更高的豬場學習。為了減少外界病原的感染,建議盡量堅持自繁自養,不得已需要引豬時,一定要選擇正規的非疫區豬場,且引入后在隔離區隔離飼養半個月左右,觀察沒有呼吸道癥狀再允許進入生產區。呼吸道病多以空氣為媒介進行傳播,豬舍一定要加強通風,避免有害氣體超標,定期對環境進行衛生清掃,減少空氣中塵埃粒子濃度,從而降低本病發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