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 剛
(四川省榮縣東興鎮農業綜合服務中心 643121)
仔豬白痢是生豬養殖過程當中的常見病,如果不能得到及時有效地控制,將會對仔豬健康造成極大的影響,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成活率。通常情況下,白痢多發生于3~30日齡的仔豬,導致其發育不良,嚴重之時會危及生命。近年來,伴隨著動物疫病的不斷增加,使得養殖行業受到極大沖擊,只有采取科學合理的綜合防治措施,才能對仔豬白痢病加以有效地診斷和防治。
從實際意義上來講,仔豬白痢屬于腸道傳染病,對仔豬的成活率造成極為嚴重的影響,具有較強的傳播性。通常情況下,仔豬在發病早期無論是食欲、體溫、糞便還是精神方面,都并沒有任何異常,只是糞便灰白色且當中伴有少量綠色,并伴有少量的黏液。病情加重之后,仔豬會出現顯著的食欲不振和四肢乏力癥狀,并伴有精神萎靡、被毛粗亂無光的情況,精神上反應相對淡漠。在養殖過程當中,如果發現仔豬出現呼吸急促、咳嗽以及肺炎和脫水等問題,要在第一時間采取適當的措施對其加以治理。否則病情將會迅速惡化,仔豬會在很短的時間內死亡。除此之外,部分仔豬在患病之后,會出現慢性腹瀉的情況,即使在治愈之后,也會存在營養不良和生長發育受阻的問題。
根據對四川盆地南部地區的養殖情況調查發現,此類疾病出現的原因主要包括母豬妊娠期間或者是哺乳期間的飼養方式不恰當,母豬分泌的乳汁過稀或者過稠。如果母豬的奶量不足,或者生存環境惡劣,加以飼養管理方式不夠科學合理,勢必會導致生豬體內缺乏相應的微量元素,維生素也明顯不足。在此基礎上,如果遇到長時間的低溫或陰雨天氣,都會對仔豬的健康造成影響,增加白痢發生的幾率。
在病理方面,患病仔豬體型逐漸消瘦,其腸壁的厚度減小,并逐漸失去彈性,腸黏膜有充血或者是輕度出血的情況,腸系膜淋巴結充血腫大,并且腸內容物量增多,呈泡沫狀。
從總體的角度來講,飼養管理工作主要可以分為母豬的飼養管理和仔豬的飼養管理。
就母豬的飼養管理工作而言,養殖人員應該根據實際情況,對妊娠期的母豬飼料進行科學合理地搭配,為母豬提供充足的營養,同時也可以有效提升其抵抗力。在此基礎上,應該對其采取隔離飼養的措施。對于哺乳期的母豬應該每天定時喂料,同樣應該對飼料的搭配有所重視,該階段是很多疾病發生的高峰期,加以傳染速度較快,因而需要在現有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強飼養管理工作力度,進而可以使疾病能夠得到切實有效地控制[1]。
在仔豬的飼養管理方面,出生之后應該保證充足的初乳喂養,使其體質得到逐漸的增強。一般情況下,仔豬在出生10~60d是生長最為旺盛的階段,體重迅速增加,因而應該盡早對其進行補料,如此可以使其消化機能都得到有效地增強,同時也能使腸胃正常的發育得到有效的促進,免疫能力也隨之增強。10~14d階段,應該向豬乳當中加入專用補料,每天定時喂養,頻次控制在每天3~4次之間,需要注意的是,在仔豬生長過程中,一定要保證其飲用水的清潔和充足。
仔豬白痢治療過程當中,可以對抗菌素加以科學合理有效地應用,通常可以將抗菌素和補液鹽加以充分地結合,抗菌素是最為常見的治療方式之一,而沙星類藥物以及痢菌凈是常見的抗藥物之一。此外,可以通過定期交窠穴注射或者是肌肉注射的方式對仔豬注射1~3mL的痢菌凈,連續注射2d,每天注射2次。
在中藥治療方面,可以使用3g龍膽草、1g黃連以及6g白頭翁,將其研磨成粉末狀并均勻混合,形成白龍散,在加以米湯服用,這種方式每天一次,連續服用2~3d便可見效。還可以使用適量的大蒜將其搗碎對仔豬進行喂食,這種方式可以對仔豬白痢病起到有效的治療作用和取得良好的效果。
就微生態制劑的治療方式而言,在動物疾病防治過程當中,微生態制劑的應用可以達到十分理想的效果,尤其是在腸道感染病癥方面,能夠對仔豬白痢起到有效的預防和治療作用。從另一個角度來講,還可以應用促菌生治療的方式對仔豬白痢病加以有效的預防。具體來講,每日定期使用每千克1~3億活菌,每天定期投喂2次,3d為一個療程,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將會獲得極佳的治療效果[2]。
綜上所述,仔豬白痢病對于豬群以及仔豬個體的健康成長都產生極大的影響,如果不能得到及時有效地控制,勢必會對生豬養殖行業造成極大的影響和經濟損失。正因為如此,養殖人員要做到早發現、早治療,加強飼養管理,進一步促進和推動生豬養殖行業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