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平,何玉華,李青竹,宋云鵬
(吉林農業科技學院動物科技學院 132109)
新農科是教育部提出加快建設“四新”(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和新文科)教育理念的一個重要支撐,近兩年已然得到涉農高校的呼應[1]。傳統專業課程的講授顯然不能滿足新農科背景下的發展需要。《動物營養與飼料》是動物科學專業的主干課程,但多年來教學模式單一、固化,各種教學改革僅流于形式,課堂上真正能得到推廣的不多,因此,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高,教學效果始終如一,變革已然箭在弦上。為此,我校《動物營養與飼料》課程組教師對原有教學模式進行了深入思考和不斷探索,通過教學實踐,逐漸變傳統書本教學為面向實踐、面向生產的教學模式,融合教學和生產,重點強化生產應用操作能力的訓練,為企業培養應用型人才。
《動物營養與飼料》課程一直以來偏重于理論教學,理論內容的講授占了較多學時,因其理論性強,課堂講授顯得枯燥、乏味,學生不感興趣,聽課效果不佳。課程學習時,需要記憶的知識點瑣碎、繁多,但在生產實踐中理論知識卻又不能直接體現出來,學生往往感覺該門課程的實用性不強,不太愿意學。從開設本門課程其他高校的教學內容看,在課程內容安排方面,幾乎所有院校都將教學內容分成了動物營養基本理論部分、飼料原料部分和飼料配方設計部分,在教學重難點的分布上基本一致。從多年來學生學習反映的情況看,大多數學生表示,該課程中動物營養基本理論部分的知識較為抽象,理解難度大,學習效果不好,學習興趣也受到嚴重影響[2]。隨著國家新農科教育的提出,為了使課程教學適應生產需要,因此,強化課程的實用性和應用性,改革課程教學內容和教學模式就顯得至關重要。
《動物營養與飼料》課程教學中,理論教學幾乎貫穿整門課程,學生動手操作的機會很少,迫切需要對教學模式進行改革。結合學院近年來的課程改革方向,《動物營養與飼料》課程組老師經過不斷思考和探索,對課程教學內容做了較大的變動,通過教師個人教學總結、相互交流探討、邀請專家進行會議研討等多種形式,集思廣益,優化和濃縮了理論教學內容。以動物生產和配合飼料生產全過程(動物是否患營養缺乏癥或營養過剩進行動物生產營養狀態的監控、飼料配方設計、原料采購與驗收、配合飼料加工、產品質量監測)為主線優化教學內容,按照實際生產中的工作任務,遵循教學規律和人的認識規律,設計教學情景[3]。同時,將信息化教學手段與方法等應用到教學中,依托智慧校園、學習通、雨課堂等網絡平臺,整合高校、行業以及企業的優質資源,搭建集課程資源庫、行業信息庫、企業生產與培訓平臺于一體的教學資源庫[4]。在課時設置方面,對理論性強的碳水化合物營養、蛋白質營養、脂肪營養、礦物質營養和維生素營養等教學內容由原先的30學時縮短至14學時,整門課程的理論學時壓縮到20學時。同時將原來的10學時課程實驗改為28學時的實訓,大大增加了操作性教學內容,從而強化了課程的實用性和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
以往的實驗教學模式,主要是教師把要做的實驗項目內容寫在黑板或PPT上重點講解,然后學生通過實驗所用儀器進行驗證性操作。課堂上,通常把全班學生分成五六個小組,每組有6~7名學生,每個小組各領一套實驗設備,并且也只有1~2名學生進行操作,其他學生多數是觀摩,動手操作機會少,甚至不動手。慢慢的,學生對實驗課失去了興趣[5]。因此,課程組對課程教學大綱進行了重新修訂,將實驗改為實訓,大大延長實操學時,并制定考核標準,對每名學生都進行實操訓練和考核,真正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
單項實訓教學內容的設置對傳統驗證性或演示性實驗項目進行了精選,摒棄了部分耗時過長、實用性不強的實驗項目,增加了當前飼料廠和養殖場的常用檢測項目,尤其是增設了新型檢測分析儀器的使用訓練項目。比如,過去的飼料水分、粗灰分的檢測,實驗過程需要10h左右,耗時太長,學生無所事事,而且實驗數據準確性還不好,而實際生產中使用的快速檢測儀器,方便、快捷,實用性更強。單項技能實訓一般由2名實訓教師進行授課指導,要求每名學生必須親自動手,并一對一的進行考核,不合格的學生進行二次三次考核,直至考核合格。
在綜合技能實訓項目的設置方面,結合新農科背景下的“中國智造”潮流,增加創新性、設計性、應用性和綜合性實訓項目,增加科研能力的訓練項目。將實訓教學項目化,以應用為主導,以實際生產為主線,把教學和生產緊密結合,打造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模式。同時,綜合技能實訓切忌一成不變,指導教師必須緊密聯系飼料廠與養殖場,及時了解設備和技術革新情況,及時調整實訓教學內容和實訓順序,跟上現代養殖企業的生產和技術步伐,做到與時俱進,確保學生實訓技能的實用性。比如,設置飼料氨基酸分析儀器使用實訓項目,使學生學會利用高精尖分析儀器保證生產科研任務的完成。又如,安排配合飼料配方設計和飼養試驗項目,讓學生自主設計飼料配方并開展飼養試驗進行產品質量驗證。通過這類實訓項目的完成,提高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新農科背景下,大學專業課程的教學必須與時俱進,《動物營養與飼料》課程作為傳統專業課程,其教學內容和教學模式也必須符合當前國家社會發展需要,與行業技術發展緊密結合,不斷創新,不斷改革,為國家培養出一代又一代高素質專業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