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玉霞
(甘肅省白銀市會寧縣畜牧獸醫技術服務中心 730799)
隨著改革開放的推進,我國的畜牧業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從1978年的14.98%增長到30%,畜牧業結構也由單一性轉向多元化,一路走來獲得了快速發展。然而,近些年高發的動物疫病在一定范圍內成為困擾畜牧業發展的重大障礙。我國畜牧業從養殖規模小、分散、單一向現代化、規模化、集約化的轉型,為農業經濟的增長帶來了新機遇,但同時動物疾病的高發性也為畜牧業的健康穩定發展帶來的新挑戰。當前,研究畜牧養殖中動物疫病原因及防控策略對促進畜牧業健康穩定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
1.1.1 動物抗病能力差 目前,現代遺傳育種技術為動物養殖高產提供了前提,但同時這種技術也導致動物抗病能力降低,而抗病育種能力發展緩慢,跟不上當前的畜牧發展需求。
1.1.2 動物疾病的遺傳 部分動物從母體內遺傳先天性疾病,或從母體內攜帶細菌、病毒、寄生蟲等,造成動物疾病的發生和傳播[1]。
因當前動物養殖大環境受到污染,造成畜牧養殖中安全隱患增多,因而容易導致動物疾病的感染及傳播、擴散。
1.3.1 粗放養殖及養殖密度高 畜牧養殖中,由于養殖環境粗放、養殖密度過高,造成動物疾病發生時感染和傳播的速度較快。部分動物疾病形成繼發、并發、共感染等多重形式,從而導致疫苗防疫效果較差,動物疾病呈現高發趨勢。
1.3.2 濫用抗生素 抗生素是目前畜牧養殖中動物疾病常用的治療方式。因長期濫用或泛用抗生素,致使一些動物機體形成耐藥菌株,造成動物機體免疫功機能下降。不僅大大的增加了動物疾病治療的難度,還容易引發病原性免疫抑制,造成動物機體對疾病免疫機能降低。
1.3.3 疫苗質量參差不齊 我國目前擁有的疫苗種類和疫苗生產廠家很多,但生產工藝參差不齊。其中還不乏存在一些疫苗生產不規范或疫苗質量不符合標準的廠家。此外,疫苗的運輸、存儲及接種操作技術等,存在著參差不齊的問題,致使動物疫苗免疫機制無法正常發揮作用,反而各種動物疾病感染造成隱患。
1.3.4 診斷不科學 我國的基層獸醫站醫療條件和技術較差,對疾病的診斷準確率較低,卻缺乏強度毒鑒別技術,存在疾病診斷不科學的問題。在這種背景下,容易發生疫病擴散的問題。
1.3.5 預防意識低下 在畜牧養殖中,由于對動物預防措施較少,對細菌、病毒、寄生蟲等相關知識欠缺,導致疾病防控有效性較差,動物疾病發病率較高。有很大一部分,存在嚴重的動物疫病防控滯后性問題。在發生疫病時才去防治,給動物疫病傳染、擴散、繼發留下隱患。
現階段,要實現高效的動物疫病防控,就要轉變畜牧養殖的思想觀念,采取科學的養殖技術,實施科學化、標準化的動物養殖管理。在動物疫病的防控上,應該重視預防和保健,重視提升動物機體的自身免疫力,來使被動的動物疾病治療性控制轉為預防性控制。在畜牧養殖中,要引入精準的日糧飼養觀念,來確保動物營養吸收的合理化、平衡化,提高動物機體對疾病的抵抗力。
健康良好的生態環境是確保畜牧業健康可持續發展的前提條件。現階段,我國要重視度畜牧養殖大環境的凈化。一方面,要積極淘汰陽性牛、羊、豬等,建立并維持健康的動物群體。另一方面,要加強動物養殖環境的科學化管理,做好動物養殖污染物的無害化處理,防治環境的進一步惡化。在飼養管理中,要重視對動物建設及其周邊的清潔、消毒,重視疾病動物的隔離養殖,做好糞污的集中處理,為動物疾病預防與控制做好十足的準備[2]。
現階段,我國要積極推廣現代化、科學化、綠色化的養殖技術,來推動我國高密度畜牧業向健康生態的養殖方向轉型。政府要積極支持畜牧業動物疾病研究,提升動物疾病診斷的科學率和精準率,提高新型動物疾病的防控技術。此外,還要加強先進獸藥技術的研發,加強獸藥生產的監督,為動物疾病有效防控創造一個良好的醫療大環境。
綜上所述,畜牧業粗放養殖及養殖密度高、動物抗病能力差、免疫應答能力低、濫用抗生素、疫苗質量參差不齊、診斷不科學、預防意識低下等,都是造成動物疾病高發的原因。面對復雜的動物疾病原因,畜牧養殖要通過養殖觀念的轉變、養殖技術的提升、動物疾病防控技術的提升,來提高畜牧養殖中對動物疾病的防控能力,確保畜牧業平穩健康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