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晶晶
(新疆塔城額敏縣畜牧獸醫站 834600)
我國養羊業具有古老的歷史,羊的品種與數量居世界首位,肉綿羊具有極高的利用價值,羊肉營養價值高,羊毛是紡織工業的主要原料,奶、皮也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要不斷提高養殖技術,解決肉綿羊在飼養過程中可能出現的疾病問題,避免造成過大的經濟損失。
肉綿羊的疾病可被分成生物性與非生物性兩種。生物性原因造成的肉羊疾病分成傳染病和寄生蟲病兩種。傳染病通常為細菌和病毒所引起,這種疾病一般具有較強的傳染性,羊體內染上病毒或細菌,病原微生物會在體內大量繁殖,導致動物發病,散發出大量致病因子或者毒素,通過動物糞便進行傳播,導致疾病在羊群內部快速傳播,造成羊群大范圍死亡。寄生蟲病是由于原蟲、蠕蟲等在羊體內吸收營養所引起的慢性消耗病,會對羊只器官造成損害,導致出現營養不良、消瘦等癥狀,發病具有季節性規律,嚴重也會致死[1]。非生物性原因一般是人為原因造成,飼養管理缺乏正確方法,這種疾病多呈現為散發性。
羊螨病由疥螨、癢螨所引發,出現皮炎、瘙癢等病癥,降低羊毛質量、生長性能與免疫力。可相互傳染,秋季與冬季為高發期,容易造成巨大損失。當前,主要通過伊維菌素、阿維菌素等藥物進行治療,容易產生耐藥性,使用中西醫結合的方式治療,可在皮下注射1%的阿維菌素與噴涂中藥相結合,羊螨病能夠被有效治療,但仍要重視合理預防,進行高效預防能夠大幅度提升生產效益。因為羊螨病擁有較強的傳染性,因此當觀察到有羊只患病,要馬上進行隔離,對剛進入的羊群要提前實行隔離,當認定羊只沒有攜帶病菌與寄生蟲后再實行混群。
羊痘是一種較為常見的皮膚傳染病,感染山羊痘病毒、綿羊痘病毒都會引起羊痘或結節皮膚病。羊痘具有一定的傳染性,也會導致交叉感染,發病率在75%~100%之間,死亡率在10%~58%之間,會對肉綿羊造成很大傷害。科學家通過熒光抗體技術檢測病羊體內的羊痘病原體,但是血清學診斷不夠全面,借助高分辨溶解PCR技術鑒別羊痘病毒。當前,我國普遍使用AV41疫苗株,將山羊痘病毒分離出弱毒疫苗。此疫苗能夠有效預防羊痘,但這種疫苗仍具有散毒與毒力反復等風險。由于分子技術的飛速發展,羊痘病毒被用作活載體重構羊痘病毒的研究取得一些成效。因為羊痘在歐洲基本絕跡,目前羊痘也只在一些不發達國家流行,當前對于羊痘的研究不多,羊痘病毒的防范機制并不完善。
羊只出現口炎通常是非生物性因素所導致,由于飼養管理不到位,飼料中的營養成分不足,長時間阻礙羊只身體的健康生長,導致免疫力下降。缺少維生素會造成口腔黏膜代謝速度減慢,使受損后不好進行恢復,出現潰瘍癥狀。在羊出現較輕口炎癥狀時,因為癥狀較輕可使用藥品進行多次清洗,維持口腔潔凈,一般使用高錳酸鉀與硼酸水等,還可每天在發炎位置涂抹2次碘甘油。在羊只口腔潰瘍較為嚴重時,通過涂抹磺胺軟膏即可消毒。感染后出現體溫升高等情況,要向羊只肌肉注射青霉素。與此同時,可進行中西醫結合法進行治療,使用中藥進行治療時,要在羊只口內加入青黛。若羊只不但感染口炎還具有肺炎的病癥,將木通、連翹和黃岑組成的混合物飼喂羊只。肉綿羊的日常飼料中要含有礦物質微量元素與維生素,避免其感染營養代謝類疾病,要準確掌握用量,避免微量元素中毒。
腸胃炎是由于胃腸道細胞出現破損,胃腸黏膜和深層組織出現壞死所引起。常見病癥有體溫升高、脫水、消化不良等,甚至會導致中毒情況。孕期感染腸胃炎會使母乳分泌紊亂,其致病因素較多,通常由飼喂不當、應激或其他疾病誘發。若有輕度胃炎可服用醋精,嚴重時可服用0.5%的痢菌凈水[2]。
白肌病屬于一種典型的代謝病,其不具有遺傳性與傳染性。幾周至大概2個月的幼羊易于染病,染病后癥狀并不明顯,但會導致死亡。一些患病羊會有呼吸急促的表現,會出現萎靡不振,食欲下降等情況。染病羔羊糞便會出現粥樣,顏色呈現灰白色與黃色,其中會夾雜泡沫與血跡。長時間患病會導致精神不振,食欲下降等癥狀。白肌病的致病因素是由于體內缺乏維生素E與硒元素,造成體內生理性脂肪氧化過渡,破壞細胞內的自由基,致使細胞活性下降,通常注射2mL 0.1%亞硒酸鈉維復合注射液,若仍不見好轉,可補充注射VB。
對肉綿羊疫病的防治重點在預防,強化日常管理,確保畜舍衛生條件達標,保持良好通風,飼料營養結構科學,適當結合藥物防治,制定科學防治流程,降低經濟損失,要實時觀察生長狀況,堅持早發現、早治療、早痊愈的準則,為畜牧業的健康發展保駕護航。